分享

《傅子》卷7信义诗解讲信修义人道定矣以信待人不信思信

 琴诗书画情 2023-09-15

《傅子》卷7信义诗解讲信修义人道定矣以信待人不信思信

题文诗:
天地著信,四时不悖;日月著信,昏明有常;

王者体信,万国以安;诸侯秉信,境内以和;

君子履信,厥身以立.古之圣君,贤佐,

化世美俗,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

未之有也.象天则地,履信思顺,以一天下,

王者之信.据法持正,行以不贰,诸侯之信.

言出乎口,结乎心以,不移以立,身此君子,

信也.讲信修义,人道定矣.若君不信,

以御,臣不信以,奉君父不,信以教子,

子不信以,事父夫不,信以遇妇,妇不信以,

承夫君臣,相疑于朝,父子相疑,于家夫妇,

相疑于室,小大混然,而怀奸心,上下纷然,

而竞相欺,人伦亡矣.夫信由上,而结者也.

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

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

其妇则妇,以信顺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

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夫为人上,

竭至诚开,信以待下,则怀信者,欢然乐进,

不信者赧,然而回意.老子有曰:信不足焉,

有不信也.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

信斯不信,况无信者?先王欲下,之信也故,

示之款诚,民莫欺上,申以礼教,而民笃义.

以上接下,而以不信,随之是亦,日夜见灾.

周幽,诡烽灭国,齐襄,瓜时致杀,

非其显乎?故祸莫,大于无信,无信则,

不知所亲,则左右书,己之所疑,况天下乎?

信者亦疑,不信亦疑,则忠诚者,丧心结舌,

怀奸者饰,邪自纳此,无信之祸.诚信为本,

诚通天地,感天动地,义薄云天,义以正己.

卷7信义
题解

本篇着重阐述守信的重要性。指出“古之圣君贤佐,将化世美俗,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以及“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这正如孔子所说:“政者, 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原文】
盖天地著信[132] 而四时[133] 不悖,日月著信而昏明[134] 有常,王者体信[135] 而万国以安,诸侯秉信[136]而境内以和,君子履信而厥[137] 身以立。古之圣君贤佐[138] ,将化世美俗[139] ,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夫象[140]天则[141] 地,履信思顺,以一[142] 天下,此王者之信也。据法持正,行以不贰,此诸侯之信也。言出乎口,结乎心,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讲信修义[143] ,而人道[144] 定矣。若君不信[145] 以御臣,臣不信以奉君,父不信以教子,子不信以事父,夫不信以遇[146] 妇,妇不信以承[147] 夫,则君臣相疑于朝,父子相疑于家,夫妇相疑于室矣,小大混然而怀奸心,上下纷然而竞相欺,人伦于是亡矣。

【注释】

[132] 著信:守信。
[133]四时:四季。《易 ●恒》:“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135]体信:体现诚信。
[136] 秉信:守信。
[137] 厥:代词,其。
[138]贤佐:贤明的辅臣。
[139]美俗:使风俗淳美。
[140] 象:效法。
[141] 则:效法。
[142] 一:统一,一 致。

[143] 修义:遵循礼义。
[144] 人道:与“天道”相对的概念。一 般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
[145] 不信:不诚实,不信实。
[146] 遇:对待,相待。
[147] 承:侍奉。

【译文】

天地显现其诚信,则四季运行便不违背常规;日月 显现其诚信,黑夜白昼便交替正常;君王体现其诚信,则各个诸侯国便安定;诸侯讲诚信,则国内和平;君子践行诚信,就可以立身于世。古代的明君贤臣,要美化世俗,如果片刻离开诚信,却能安定国家、治理好百姓的,从未有过。效法天地,践行诚信,顺应天理,使天下一心,这是帝王的诚信;依据法律,秉持公正,言行如一,这是诸侯的诚信;言出于口而牢记于心,守正不移,以之立身处世,这是君子的诚信。讲究诚信,培养正义,做人的准则就确定了。如果君主不以诚信来御使臣子,臣子不以诚信来侍奉君主,父亲不以诚信来教育儿子,儿子不以诚信来侍奉父亲,丈夫不以诚信对待妻子,妻子不以诚信对待丈夫,那么,君主和臣子就会在朝廷互相猜疑,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就会在家中相互猜疑。若大小不分而各怀奸诈之心,上下纷杂而竞相欺骗,人间伦理就完全丧失了。
【原文】
夫信由上而结者也。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夫为人上,竭至诚,开信[148] 以待下,则怀信[149] 者欢然而乐进,不信者赧然[150] 而回意[151] 矣。老子不云乎?信不足焉,有不信也。故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斯不信。况本无信者乎?先王欲下之信也,故示之以款诚[152] 而民莫欺其上,申之以礼教而民笃[153] 于义矣。夫以上接下而以不信随之,是亦日夜见[154] 灾也。周幽[155] 以诡烽灭国,齐襄[156] 以瓜时[157] 致杀,非其显乎?故祸莫大于无信,无信则不知所亲,不知所亲,则左右书己之所疑,况天下乎?信者亦疑,不信亦疑,则忠诚者丧心而结舌[158] ,怀奸者饰邪以自纳,此无信之祸也。

【注释】

[148]开信:犹开诚。
[149]怀信:怀抱忠诚。
[150] 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
[151] 回意:改变意志。

[152] 款诚:忠诚,真诚。
[153] 笃:专一。
[154] 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155] 周幽:周幽王。周宣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
[156] 齐襄:齐襄公。春秋齐国第十四位国君。齐僖公之子。
[157] 瓜时:瓜熟之时。指七月。
[158] 结舌:不敢说话或想说而说不出话。
【译文】


诚信是由在上者缔结的。所以,国君用诚信教诲大臣,大臣就用诚信效忠国君;父亲用诚信教育儿子,儿子就用诚信孝敬父亲;丈夫首先以诚信对待妻子,妻子就会用诚信顺从丈夫。若在上者秉持恒常之道来教化在下者,在下者服从恒常之道而侍奉上级,却不能使社会风气得到转化,那是百例中不会有一-例的。在上位者,若竭尽至诚信义来对待在下者,则有诚信的人就会高兴并乐于进取;缺少诚信的人,也会羞愧而回心转意。老子说过:“ 是你诚信不足,才有不讲诚信的人。”所以,用诚信待人,不诚信的人也想着诚信;不以诚信待人,诚信的人也会逐渐变得不诚信。何况根本就不讲诚信的人呢?先王想让民众有诚信,首先以诚恳待下,于是,民众没有人欺蒙主上;用礼教来训育,百姓就忠实遵守道义。上级对下级不讲诚信,随时可能有灾祸发生。周幽王点燃烽火,欺骗戏弄诸侯,遭到灭国之祸,齐襄公昏庸,对属下不守诺言而被杀,不是明显的实例吗?所以,祸患没有比不讲诚信更大的了。没有诚信,则不知谁该亲近。不知道谁该亲近,身边的人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何况天下的人呢?讲诚信的人怀疑,不讲诚信的人也怀疑,那么忠诚者也会失去诚实从而结舌不语,怀奸心的人便会伪饰其奸恶而使自己被接纳。这就是不讲诚信招来的祸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