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建筑特点及新建筑类型简介

 黄之中 2023-09-15

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一、 宋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造型

宋代的建筑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变化,屋顶的坡度也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宋代工匠大胆采用减柱造,形成了飞檐反宇的效果。在南宋以前,

屋顶檐角呈平直的状态,到了南宋以后,檐角越翘越高,形成飞檐,同时审美趣味的增加也使宋代建筑更加注重细节方面的塑造,比如琉璃的作用被充分发挥,宋以前的建筑中很少有使用琉璃瓦的,一直到南宋时期,建筑

中越来越多的使用琉璃瓦,不仅仅起到了装饰美观的效果,在功能上还可以增加屋顶的防水性能。另外将琉璃脊饰放置于瓦片的衔接之处还可以防止雨水浸透屋子内部的木质结构,相关记载均在宋李诫《营造法式》中出现。

2:建筑尺度

不论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陵墓建筑尺度的缩小,也很明显。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征,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

图片

3:建筑布局

宋代以前,即便是以开放著称的唐朝,民宅也不可以私起高楼,高大的只能是皇宫及皇亲贵族的府第,交易也只能在特定的区域进行。而到了宋朝,完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 ,住家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作坊等直接面对街道,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平面布局,并且取消夜禁制度。体现了城市市民意识和实用观念的苏醒,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

4:建筑结构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径》。

5:建筑风格

宋代建筑风格以实用、朴素、大方为主,不求奢华,注重实用性和实用主义精神。宋代建筑风格包括北方和南方两种,分别以北方的木质结构和南方的砖石结构为主。

二、 两宋涌现的新建筑类型

1:临街楼店

宋代商业经济的崛起对于宋代建筑文化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过去封闭的坊市制的瓦解,许多坊名被巷名取代,市与肆的位置不再固定,而是与居住区混杂一处并临街开店。另一方面,由于市区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许多商铺多采用楼阁的建筑形式,以增加经营面积,尤其是规模大的商铺,楼阁建筑已成为当时商铺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

2:瓦子、瓦舍与勾栏

民间娱乐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瓦子的兴起。瓦子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古人发现这类玩闹之徒忽聚忽散,犹如砖瓦之属,便将其聚会玩闹的场所称做“瓦子”。瓦子里主要为表演场所,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

宋时的勾栏建筑起初源自街头空地上临时设置的戏场,没有固定场所的表演艺人在此开展表演。

瓦舍同瓦子不同,是一种有着固定演出地的大型综合性商业娱乐场所。它以勾栏演出为中心,勾栏又名构肆、钩栏、游棚、乐棚、邀棚,或即称“棚”。瓦舍内一般有数量不等的勾栏,勾栏里上演诸如杂手艺、弄虫、舞旋、神鬼、讲史等表演。除艺伎表演表演外,还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的娱乐性活动。

3:善堂建筑

善堂建筑的形制与种类多发端于宋代,经历元明一直到清代有较大进展,涉及生、老、病、死各个方面,并且由宋代官办为主,逐渐过渡为官督绅办和民办。北宋设立“惠民仓”、“广惠仓”、“义仓”,以及“福田院”和“居养院”等,遍布于各个州路。都城设立“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首创“安济坊”专门收留贫病人员给与治疗,招募僧侣主持日常事务。设立“慈幼局”与“育婴堂”,利用常平仓息钱收养弃婴,随后允许贫不能养者送婴儿进来,类似今天的孤儿院。

4:会馆建筑

严格来说,“会馆”一词出现在明清时期。然而,宋代发达的商业以及商人群体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类似于行会的组织与专门的建筑,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常用“行”、“团”与“作”之类的称谓,指在无正式协约关系的同一行业或临近店铺群体,或指类似行业“工会”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往往集资兴建同乡会馆。流传到明清时期,会馆已不单单是商人团体,而是把官吏绅襟也吸收在内,兼具“同乡会”与“商人社团”的双重功能。

会馆一般由一组建筑群构成,设有董事会,一般由有名望财力雄厚的商人或官绅担任会长,会长以下设有董事、司事、杂役等。会馆还建有神殿,尊奉共同信仰的神灵,定期聚会共商事宜。会馆备有会客大殿、建有专门的客房,供远道而来的人居住;有庭落花园;有停、堆放货物的场所。

5:书院建筑

北宋百余年间,不仅是官学(国子监属)逐渐兴起,而且民间教育(私学)也相对普及,也正是书院发展的起步与奠基阶段。针对宋初官学废弛,私学凋零的局面,朝廷对书院给与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不少私人读书讲学的场所,纷纷扩充为书院、书堂。

6:祠堂建筑

宋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民阶层,聚族而居,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宗族制度。宋初时期,大多数士族和家庙衰毁了,士大夫的四时祭祀只能在室内进行。由于士大夫毕竟不同于庶民,朝廷开始考虑恢复品官家庙制,但家庙往往设在首都且有品位的限制,人们感到祭祖的不便而另找变通的办法。于是,很多官员在宅邸的东北位建堂三间,列先祖牌位称呼为“祭堂”,这既不同墓祠又不同于家庙,因建在住宅附近又被称为“家祠堂”。

一般就祠堂建筑的种类而言,大体可分为三类:①由祖辈住所改建而成的家族祠堂;②按朱熹《家礼》所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的模式修建的祠堂,为显示尊卑有序,并有别皇家祭祀五祖而规定供奉和祭祀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先主;③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这类祠堂的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建有牌坊(照壁)、大门、享堂和寝堂。

图片

7:望火楼

望火楼是宋代城市防火设施中重要的一环,是我国早期的消防站。望火楼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层楼,要建在全城的高处。根据《营造法式》规定楼要高30尺以上,也就是要有9.30米以上,相当于4层楼的高度。士兵站在建于高处的 望火楼上,对全城的火警一览无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