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变与不变的岁月静好

 窗外文学好作文 2023-09-15 发布于湖南

那些变与不变的岁月静好

傅小松

我与付云相识时间不长,在一次市区作协与平江方面的联谊活动中,我们互加了微信。我发现他发的朋友圈很有特色,一是关于教育的冷思考多,三两句话,语录体,不长却很深刻,经常一针见血地道出“卷”背后的真相。一是各种美图多,构图精致,画面纯净,颇有专业水准,令人看了赏心悦目。俗话说文如其人,从朋友圈来判断,付云应当是一个善于观察、记录和思考的人。

果然,我的这一判断得到了证实。证据就是他发来的一本文集,成文的时 间跨度很长,最早的应该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代表作,总的话题是教育,却涉及教育的方方面,家、校、生、师应有尽有,可谓琳琅满目,长的通讯洋洋洒洒近 5000言,短小精悍的消息不足 200 字。知人论世来说,付云当过一线老师,也在教育局干过办公室主任,又在娄底名校担任支部书记多年,这本文集是他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思想结晶,记录了 30 年来在一个县域内,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点点滴滴,是一个教育人眼中的教育史志。

这个时代,只有高才大德之人的独立经历,才能真正撑起“自传”,供人引以为鉴。而更多的人,只有把自己与时代发展捆绑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人 生的价值。现在,付云已经退出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了,但他的文章视点,不在庙堂之上,而在江湖之中;不是用望远镜,而是用显微镜,他用笔墨,将自我的价值融入到了过去30年的时代发展之中。这个时候不出自传,却编印一本教育人眼中的“教育史志”,实在是很有创意的高明之举。
这个时代,人人都自带媒体,但表达方式上更多冲动的色彩,更多个人的 主观感受。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这本集子的又一高明之处,在于他以新闻的 客观性形式,确认了这些观察、记录和思考比普通文本的更加理性、冷静和超越。
这个时代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新闻尚且铺天盖地,我们为什么还要来看这样一本扎扎实实的“旧闻录”?

这些文字,有着极强的时代印记。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集子中的《触目惊心话电游》一文。当年的人大调研选题很精准,时过境迁,过去的电游已经变成 “手游”(手机游戏),于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的是,青少年学生自制力的 培养,社会诱惑的管控,家校的制度性引导是一个永恒的不变的话题。又有一文《让孩子自己走路——家长接送孩子现象扫描》,无论学区房发展到什么程度,孩子总是要自己走路的,这恐怕是又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我特别注意到文集中还有一篇《一枝独秀不是春——对娄底城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思考》, 把城区高中的特色各异、困难与不足、布局之困理得非常清楚,无论对教育管 理者,还是求学者,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当下的新闻只能告诉你“今天的答案”,而付云笔下的这些“旧闻”, 却能告诉你“一直以来的答案”。因为教育是非功利的,长效的,是静待花开 的事业(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因为教育的本质不会变,你也许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教育几十年来的老路也有不错的地方,所以我们常常感叹过去的名校何以能辉煌一时。

教育,是每个人的终生事业。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此。于非教育工作者而言,亦是如此。这就成为一种基础和可能,读点旧闻,能更有趣地思考当下的教育生活。
第一次见到肖付云这个名字,感觉这完全就是岁月静好的同义词。小月付 云,一定是一个晴天,月亮不亏不满,在云层里穿行,娴静而笃定地面对尘世的变与不变。
名如其人,肖付云确实就是这样一个人。而这本文集,是他为时代所赋的词云。
遵其嘱,写以上片言,以为序。

(作者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主席,娄底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娄底市委主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