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以前,早已有人无意中提出过

 文史商途 2023-09-15 发布于山东

远交近攻,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相国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的一项重大国策。

所谓“远交近攻”,也就是与远离秦国本土的国家交好,比如齐、燕,但又要一步步先吃掉与秦接壤的国家,比如韩、赵、魏。

这么做的目的,按照范睢的话来说就是“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即哪怕每次行动都只得到尺寸的土地,可也是实实在在落在秦国手上的,远比跨越敌国、劳师远征,最后只得到空乏的“威名”却无丝毫实际好处要好得多!

秦昭襄王听从了这个建议,从此成为秦国重要国策,为秦王嬴政将来一统六国提供了最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

只是少有人知的是,在范睢面见昭襄王,并向他提出这个重大建议之前,实际早在三年前,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那时还未被楚王封为“春申君”)就曾无意间向秦王提出过这一策略,只是当时他是无心的,而秦王当时也没有对此特别留意。

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歇

1、联合韩魏,一举灭楚

之前秦国经过武安君白起和穰侯魏冉的一再用兵,已经近乎把韩魏两国打残,两人每次征伐,动辄就是“斩首二万”、“斩首四万”的数字,迫的韩魏不断割地,也可想当时韩魏对秦国该是怎样的惧怕。

但魏国又不消停,竟然又想着和赵国一道南下伐韩,准备把韩国灭了以后一起瓜分韩国的土地,这下秦国当然不答应——怎么也轮不到你们!

于是秦国又出兵了,以帮助韩国为名,把赵魏联军又给打的大败,魏国不得不再次割地求和。

至此,韩魏对秦国当然是彻底屈服了。

所以这也就给了秦昭襄王一个错觉,那就是韩魏现在很听话,对我也很惧怕,我让他们怎么做,他们绝不敢违抗,这两国的国君,此刻怕是比忠心的臣子还要驯服!

于是他就动了想法,想借此时机,联合韩魏两国一道,南下灭楚!

楚国毕竟是南方大国,地域广大,号称带甲百万,即使以秦国国力之盛,也不敢放言能稳稳地将之独自吞下。

不过现在既然有韩魏参与了,而秦国方面主将又是百战之神白起,所以,秦昭襄王对此战的结果,还是抱有极大信心的。

眼见三国大军就要起动,就在这个时候,楚国使者黄歇来了。

黄歇即日后的春申君,相比于成为春申君后的他,现在他,还是非常忠君爱国的,听说此事后他大惊失色,深知真若如此,那楚国大概率真是会被灭国!

于是他就在馆舍内急切思考起对策来。

2、说辞

想来想去,他对自己将要向秦王游说的说辞已经有了极大信心,可无奈内容实在太长,加上见秦王一面并不容易,秦王也未必有耐心听自己的长篇大论,于是他选了一个更稳妥的方式——上书启奏。

这道上奏的内容的确很长,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文言文版本,足足有900多个字!

文言文的900多个字啊,哪怕古人说话半文半白,真若落实在言辞上,少说也得两千字起步。

两千多字的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劝说的时候还得时刻注意观察秦王脸色,而且还是在秦昭襄王对吞下楚国这一大块肥肉信心满满,更早已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完全可想操作难度有多大。

因此,黄歇采取这种上书言事,于秦王看过之后,再以言辞辅助劝说的策略,无疑是非常明智的。

他的策略也很奏效,秦王在看过这道奏疏之后,立即就改变了计划,当即中止了三国联军灭楚的行动。

那么黄歇这份文书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其实他不过就是指出了秦国若真如此行动,必然会面临的诸多风险,还有其他诸侯国可能出现的变化、反应而已。

首先是物极必反的天道规律,黄歇指出如今秦国已成为七国之中兵锋最为强盛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不惧怕秦国,甚至每每都宁愿割地也不愿将秦国触犯,可是就像当初强大的吴国最终灭于越国之手,当初的强悍的晋国正卿智伯瑶最终死于韩赵魏三家手上一样,太急着用武力去吞并,有可能会立即招来反效果。

其次黄歇又指出了楚国其实才是秦国最可靠的盟友,而秦国真正的敌人,应该是韩魏才对,因为他们才是与秦国接壤的国家!

可以想见,如果三国联军真正发动了,可若是韩魏一旦反水,那么他们顷刻间就能侵入已经空虚的秦国腹地,当初他们最后时刻不也是这样反水智伯的吗?

同时黄歇又指出,当初智伯毕竟与韩魏还算是同一个国家,可秦国呢?对韩魏曾有过什么恩惠吗?非但没有,秦国与韩魏的仇怨已经不下十世了!

他们的父兄子弟死在秦人手上的不计其数,那么,难道不是比当初反水智伯更加的危险?

秦昭襄王看到这里,想必已经感觉脊背有些发凉了。

的确如此,他联合韩魏一起灭楚的依据,不过就是“觉得”韩魏已经屈服于他了而已,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未必。

再接下来黄歇说的话,才更他感觉有些惧怕。

3、“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

黄歇接下来又对秦王说,一旦三国动兵,那么将从哪里进军呢?

借路仇雠之国的韩魏吗?那么想必秦国大军出动之日,秦王就要日夜担心他们能否安全回来了——隔着仇国去劳师远征,一旦仇国掐断粮道怎么办?一旦仇国与楚国联合绞杀秦国大军又该怎么办?

如果不借路于韩魏,那么按照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就只能从山林沟壑纵横的随水西岸进兵,那里虽靠近楚国国都,可都是不毛之地,秦国就算将之攻占了,也空有毁楚之名,却无得地之实。

注意这个地方,“空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是不是跟范睢的“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看起来很像?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事情的正反两种说法!

只是一来黄歇是为了劝服秦昭襄王不要灭楚,二来秦王此刻关注的地方也不在这里,所以对这一条“反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思索,一直到范睢到来,把话正过来跟他说,才解开了心中的迷津。

黄歇不愧是以辩才闻名,而实际上,他的眼光也是相当毒辣的,接下来他为秦王推演的各诸侯国接下来的反应及由此导致的后果才令秦王真正惧怕。

黄歇说,一旦秦楚两个大国相持不下,那么肯定就给了他诸侯国千载难逢的机会,赵韩两国因与秦国接壤,所以会威胁秦国的内部,魏国也很可能借机壮大自己,就算不敢攻秦,也肯定会去吞并垂涎已久的宋地,这样魏国就转而变强大了。

齐国更不用说,他们一定会借此机会重新夺取楚国的泗上之地。

泗上之地全都是肥美的膏腴之所,一旦那样,加上秦楚之争的消耗,到时最强大的就不再是秦国,而是东方的齐国了!

想必秦昭襄王看到这里肯定会眼睛瞪大,心中震撼无比。

之前的很长时间,都是他与齐闵王东西争雄的时代,现在好不容易齐闵王自己出昏招自己把齐国给带孱弱了,这才让秦国真正独霸于诸侯,那么,现在他哪里肯容得下丝毫的差错,来让自己重蹈齐闵王的覆辙呢?

这就是风险,要不要冒这么大的险?秦昭襄王最后选择的当然是稳妥,不那样做!

所以事实上黄歇的这道文书写到这里,基本上就已经把秦王给劝服了,更令人惊叹的是黄歇最后的收尾之笔,向秦王提出的建议,核心之处简直就是未来嬴政吞并六国之次序,大概的翻版!

4、黄歇的建议

黄歇最后对秦昭襄王说:“臣为大王您考虑,最好的选择莫过于亲善楚国,秦楚一旦联合,那么韩国势必相当于成为了秦国的关内侯,而韩国一旦被制,魏国也就相应的被拿下了,大王您仅仅一个亲善楚国的举动,就得以使两个万乘之主成为您的关内侯,到时再携这种威势,威临齐国,齐国又怎会不屈服呢?然后到时候您的威势横贯东西,北方的燕赵,还有南方的楚国就此被切断,相互也就再不可能有任何合纵的可能了,那么您自然就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天下再没有哪个国家胆敢不畏服您!”

黄歇毕竟是楚国人,也是六国之人,他不可能真正诚心的帮助秦王策划吞并六国的方略。

他的整通文书都是建立在最后秦昭襄王学习春秋五霸的样子“威服”六国而来的,而不是彻底吞并,可尽管如此,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步骤,基本和他如今策划的差不多。

那就是东方的齐国肯定是要先交好并稳住,然后先吃掉最近最弱的韩,接着是赵,攻赵是因为发生了长平之战把赵国给打残了,不然,可能真的是会跟黄歇此刻所谋划的一样,韩国之后,就去拿下魏国。

三年后范睢入秦见到秦昭襄王才正式提出了大名鼎鼎的“远交近攻”,可实际上,在三年前的这时候,楚国春申君黄歇,就已经构建起基本的雏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