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学五运六气?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9-15

图片

  “学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学五运六气?”对于天文苑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说法。本身想不想学,要不要学,就是当事人一念之间的抉择。自己要不要学习干嘛还需要别人说,干嘛还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自己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呗。一个传播相关理论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传播相关文化的人告诉你,一定要学什么,从常理来看绝对是这个人、这个团队的脑子有毛病。

  今天很奇葩的事情是,一定要别人告诉学什么有什么好处,才会选择学习。越是宣传某某东西很好,越能吸引人,也越能赚到钱,不这样宣传,很可能就只有饿死。

  大家对古典的学习,往往容易忽略《黄帝内经》的重要性,更加会对其中的经天纬地视而不见;研读《黄帝内经》时,也往往更注重五脏六腑的内容,而容易忽略《运气十篇》的内容,甚至学医半辈子,也未必真正的通明晓知“五运六气”。无数的中医实践者、操作者,医生恐怕也只是简单粗略的看过《黄帝内经》的个别文字,也未必就真正通览《内经》,晓明“运气理论”。

  如此种种,没办法,天文苑也需要混饭吃,就充当一回蠢货,做一次傻子,跟大家一起来聊聊“学中医,为什么一定要学五运六气?”,就当是王婆自卖自夸,或是以愚蠢卖愚蠢的通过本篇文字来说说这个话题。

图片

一、疾病千年突变的机理

  人生有常情常理,按照常情常理做事情自然不会有问题;但也有看起来不是常情常理的事情,最终却是合乎人性人情的通俗道理。天地有永恒不变的大道示机,也亘古迁移变动的气象万千。一切的异变以及不变,恰恰也就是中医医理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枢机璇玑的区别,也就是“五臟六腑、奇恒之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五运六气”的根本所在。

  中医的常情常变就是基于“臟腑、经脉气血”而形成的病变机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需要掌握其中的一些内容,再记忆一些方剂,就可以直接上手治病。甚至,也可以不需要了解五臟六腑的机制,单纯按照张仲景《伤寒论》的脉象及病症就治疗看病。

  似乎一下之间,中医也就变成了一件毫无基础就能做的事情,单纯的靠试错和经验积累就可以成就名医。单纯靠实践、靠经验堆积起来的东西确实很厚实,天花板就是可以不懂生命机理,这也就是一百多年来的中医文化沉沦。如此,于当今当下来谈中医的常规常理及突变、异变的五运六气更加极具意义和价值。

  从一年四季变化的脉象来看,人体的脉象也不过就是“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倘若不是此脉象的一律都可以看成是病脉。比如,弦脉是“和缓中微带有弦象”,变成“弦象明显而和缓之象不足”,就是胃气少的表现,叫做病脉,就会有肝臟的疾病;假如“脉象纯弦而丝毫没有和缓之象”,是胃气败绝的表现,被称为“死脉”;假如“脉象中虽有和缓而又兼有浮散之象”,尽管在春天当时不病,但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疾病;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基于身体基本变化机理而形成脉病辩证,这是常规的机理。在这其中,恰恰也就有不按四时脉象出现的正常脉象,如“北政的年份,三阴在泉,则寸口脉沉细而伏,不应于手指;三阴司天,则尺部脉沉细而伏,不应于手指。南政的年份,三阴司天,则寸口脉沉细而伏,不应于手指;三阴在泉,则尺部脉沉细而伏,不应于手指。”。

  若不清楚,其间时空气运变化影响身体的机理,很可能就会把司天在泉的正常脉象看成是身体疾病的病脉,这恰恰就很容易导致误治,而这种误治是无知导致的。

  因此,辨别疾病的常变和异变,就需要借助“五运六气”来辩证。五运六气所讲述的就是天地之间的变动不息,只有对天地之间的变动不息有足够的认识和思考,才能真正把握永恒不变的机理,所有的常态变化都来自永恒的变动不息。这或许也就是元代医学家滑伯仁所说的:“不识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图片

二、“治未病,不治已病”的永恒指南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范于未然”是中医永恒的古训,来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过也需要说清楚,这里所讲的是一年养生的常规常态,只是从人体基本生理病理的角度来讲养生的,而真正的养生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并不是一些天文历法专家、学者所说的“就是根据太阳、月亮的变化去制定历法,天文和历法是中医的根本”,而“效法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与五行、宫卦、干支这些数理相合”,这就不得不说“五运六气”了。

  在五运六气的干支数理变化中,六十年的疾病变化也就一目了然的让人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看到。如:“厥阴司天的年份,风气淫胜,制约土气,故太空中尘埃飞扬,昏暗不清,云被风吹得动摇不定,在寒冷的季节里反而温暖如春,流水不能结冰,蛰虫也不能按时潜藏,人们易患胃脘心口窝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咽喉胸膈阻塞不通畅、饮食不进、舌根发硬、食后呕吐、冷泄腹胀、大便鸭溏、瘕证、小便不通等病证。”

  若晓得这些道理,在相应的气候还没有到来之前就提前预防,等气候到来的时候,身体自然而然就可以轻松的避免产生相应的病变。

  再如人的体质,很多人只认为跟父母的身体有关系,其实也完全脱离不了五运六气。在五运六气,某一气运偏盛或偏弱的时候出生的孩子,天生就有某一臟气偏弱或偏盛的情况。如在壬辰年,太阳寒水司天,中运太角,太阴湿土在泉,其年生人体质特征就多寒湿,易病和易发病的部位就多在肝和脾,如果要给这样的病人规划制定养生方案,就需要多注意考虑这些方面。

图片

三、六十年时空气运变化的千年之理

  从基础来看,五运六气是六十年气运变化的机理,实则并不是,而是几千年气运变化的基础数理,是千年乾坤气运变化的缩影图。

  正如来知德所说:“万古之人事,一年之气象也;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管你千秋万古的岁月,变化来变化去,最终也还不过就是“一昼一夜”的变化,没有什么稀奇的,万古乾坤的气象也不过就是如此了了已,并没有什么多样性。

  基于此,恰恰可以根据五运六气来推导、演绎乾坤万年气候变迁,也同样可以以此为主线来串联三千年疾病变化。毕竟在相同气运变化下,气候特征相同,疾病变化的机理也会相同。

  比如,癸卯年。

  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 江西

  属大旱,饥且疫,二麦不收。(1975年《吉安气候史料》卷一)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 江苏

  五月,河决四铺口大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夏秋大疫,病死数千人。于次年该县仍大疫。(道光《泰州志》卷三十六)

  1003年(宋真宗咸平二年)河南

  五月,京师疫。(《中国疫病史鉴》第一百一十二页)

  再如历史中的子午岁,壬子、壬午,瘟疫会发生的区域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戊子天符年,戊午太乙天符,瘟疫会发生的区域在山东、江苏、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六省,等等这些数据都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图片

四、“治病用药,遣方用方”的指导原则

  《伤寒》六经体系的用方,可以给到我们的一个背后机理的思考就是“用方原则”参考于“五运六气”。

  这一个其实在《运气十篇》内容中就有大量的文字内容在说明,如:“阳明燥金司天,被热气所胜的,用辛寒之品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用甘苦味的药物作为辅佐”;“风气淫胜而侵入人体时,用辛凉之品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用苦味药作为辅佐,用甘味药以缓和风气的急迫,用辛味药疏散风邪”。

  同样,药性五味的寒热,也可以按照“五运六气”的气化机理来看待,《伤寒论》也可以如此来看。如天文苑公众号文章《中医五运六气》一文中讲的桂枝汤:

  桂枝━━甘热,得土之味、夏令之气,善调风寒太过。

  白芍━━酸凉,得东方之味、秋令之气,善调风热太过。

  生姜━━辛热,得西方之味、夏令之气,善调风寒太过(恶寒、恶风,寒邪降逆的呕吐用之即好)。

  炙甘草━━甘平,得土之味、长夏之气,善补少阴以助桂枝、生姜祛除风寒,或助桂枝、生姜调风寒气立太过。

  大枣━━甘平,得中土之味、长夏之气。

图片

五、结束语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简短的文字也无法说完,就到此为止。

  无论是以愚蠢卖愚蠢,还是王婆卖瓜自我推销,大家也就暂且听之吧。

  总之,每一个医者,都应该掌握一点五运六气的机理,懂得其中的一些变化,真正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