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刚,北京拉响防空警报!

 阿福根 2023-09-16

“按计划实施。”随着北京市副市长杨斌发出警报试鸣指令,9月15日10时,五环路以外防空警报器按照“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的顺序发出警报声。

与此同时,全市44个社区、26所学校共11900多人参加人员疏散掩蔽演练。主要演练了预先警报时,按照防护要求做好准备工作、进入指定的人防工程或紧急疏散地掩蔽;空袭警报时,立即关闭人防工程防护密闭门,人员在人防工程内安静等待,未进入人防工程的实施就地掩蔽;解除警报时,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并开展自救互救、抢修等行动。

上午9时30分,朝阳区兴隆家园的居民志愿者、在职党员和辖区单位代表等200多人齐聚24号楼下,列队等待参加防空警报演练。

“可不能坐电梯啊,万一断电就会被关在里头了。”三楼的在职党员刘女士提醒着小组里的邻居们。“别害怕,跟着我走就行了。”居民李女士蹲下对五岁的儿子叮嘱。演习还没开始,居民们就已经提前进入状态了。

图片

10时整,演练正式开始。工作人员播放设备,第一次试鸣的是“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时间3分钟,居民们听到警报后有序走出单元门。

防空演练

记者看到,24号楼的人防工程就在单元门正对面,居民只需要走20米左右即可进入。“平时打球的地方,紧急情况下成了保护我们的地方。”一位居民边下楼边感叹。

图片

原来,兴隆家园24号楼的地下人防工程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平时是公益性的社区活动场所,居民可以在里面免费打球、阅览和棋牌,在“战时”情况下就会立刻变身人防掩蔽工程。

图片

进入人防工程之后,志愿者将居民分别安排在心理辅导室、技能培训室、宣教室和医务室,分别开展不同的宣讲和互动活动,“居民们在人防工程里可以稍微放松放松,缓解紧张情绪。”朝阳区民防局一位负责人说。

图片

10时20分,户外再次响起一声持续了3分钟的警报,表明警报已经解除,居民陆续从人防工程返回地面。

市民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进行试鸣防空警报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国防观念,强化防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同时也检验防空警报系统的完好率,掌握警报信号的实际覆盖情况,这是本市6次较大规模的试鸣防空警报演习。

图片

上午10时,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与北京市民防局、东城区民防局、东城区教委一同举行“防空警报试鸣”安全演习教育活动。294名学生在老师和安全员的指引下,按照疏散方案以最快速度有序地从各楼层教室撤离。

据各区反馈的消息和监测的数据看,警报试鸣时,广大市民及临时来京人员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社会秩序安全平稳;各个警报器终端技术状态良好,辖区防空警报按计划鸣响。

多知道点

全民国防教育日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教育,使全民增强国防观念,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2001年8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确定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设为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主题节日。根据这一决定,2001年9月15日为第一个全民国防教育日。2018年全民国防教育日的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强军力量

图片

全民国防教育日标志

防空警报

提起防空警报,我们常常会联想到战争影片中大规模空袭来临的场景,其极具穿透力的呼啸声仿佛战争幽灵吹响的号角,令人不寒而栗。实际上,防空警报作为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可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在战时则用于人民防空。在我国,它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以提醒人们防范空袭的警报。

图片
图片

早在二战时期,防空警报器就已经出现。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仅仅依靠电力无法实现警报声音的大范围、远距离传播。防空警报器独特的蜂鸣声最初是通过人力摇动使机器运转产生的,发声原理和我们常见的空竹差不多。当转动时,内部的齿轮会从大到小,逐级把慢速转动变成高速转动,继而带动内部的鸣轮,在高速旋转时会将周围的空气进行压缩,然后再将压缩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挤向密集的音窗,从而发出类似蜜蜂的低鸣。

图片

手摇警报器

现代的防空警报器已经发展到多个种类型号,主要分为电动警报器、电声警报器、手摇警报器三种,采用有、无线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发放防空警报信号。电动警报器是以电动机作为警报器的主要器件,把电能转为声音;电声警报器是由主机功放和扬声器组成;手摇警报器是电动警报器和电声警报器的补充预警设备。供电系统又分市电供电和自供电两种。

电动警报器 ↓

图片
图片

电声警报器 ↑

在今天,防空警报除了用于突发险情的紧急预报以及战时的空袭预警外,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我国,各个城市把拉响防空警报作为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拉响警报的时间不同。山东等地为纪念日本投降日,在每年的8月15日拉响防空警报,传达警钟长鸣之意;东北的沈阳等地以“9·18”日本进入东三省为耻,拉响警报告诫民众勿忘国耻;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则在国防教育日当天拉响警报,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如何识别防空警报信号

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预先警报: 鸣36秒、停24秒,反复循环3遍为一个周期,总时长为3分钟,其特点是“长间隔”。这类警报是指获知敌人即将对城市进行空袭的情况下发放的警报信号。

空袭警报: 鸣6秒、停6秒,反复循环15遍为一个周期,总时长为3分钟,其特点是“短间隔”。这类警报是指敌空袭兵器已临近城市上空,已经开始或者马上就要对城市目标进行攻击的情况下发放的警报信号。

解除警报: 连续鸣响3分钟,其特点是“无间隔”。这类警报是指敌空袭危险已经解除的情况下发放的警报信号。

听到警报后的应对措施

当“预先警报”鸣响时,应立即拉断电闸、关闭煤气、熄灭炉火,携带好个人防护器材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如水、干粮和药品等),按《人民防空人员隐蔽疏散预案》和定人、定位、定路线的要求,迅速有序地进入民防工程或指定隐掩蔽地域。

公共场所的人员和车辆,应听从有关部门人员的指挥,迅速到指定地点掩蔽。夜间应严格遵守灯火管制的规定。

图片

当“空袭警报”鸣响时,除必须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外,所有人员应立即就近进入民防工程掩蔽。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民防工程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

室内人员来不及离开时,可紧急到小开间、抗毁力较强的混凝土浇筑建筑物内躲避,或躲在较为坚固、不易倒塌的家具下方,并注意采取正确防护姿势。室外人员要及时躲避到空旷场地、绿地和假山等处,注意躲开高大建筑、高压线等。

图片

当“解除警报”鸣响时,应有组织、有秩序地离开隐掩蔽场所,返回家中和工作岗位。当敌空袭造成房屋倒塌、火灾和人员伤亡等情况时,要在所在单位或社区的统一组织下,积极开展自救互救、灭火、抢修等行动,消除空袭后果,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把空袭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图片

北京日报记者:高健  北京晚报记者:叶晓彦

摄影:北京晚报记者 叶晓彦、胡铁湘

综合“青春北京”微信公号


监制:方芳

编辑: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