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核废水排入海洋引发的全球效应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16

日本将太平洋当作下水道

824日,日本决定向太平洋排放近百吨核污染水的消息在全球引起轰动,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影响将跨界、跨代,影响至少将持续数十年,称这些排放可能会威胁到地球上最大的连续水域,其中含有全球最大的生物量,包括世界上70%的渔业。

日本核废水的来源

2011311日下午246分,在距日本东海岸约12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发生了矩震级高达9.1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引发了日本有史以来人员死伤最惨重的一次海啸,人员仿惨重,而这次海啸中最大的受害者当属福岛第一核电站。

海啸产生的巨浪冲垮了房屋和商业建筑,卷起并冲走了船只和汽车,未能及时察觉危险的人也殒命于海浪之中。也使得福岛反应堆厂房高高的白色围墙就被淹没在满是残骸的棕色脏水中。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关键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核电站已经陷入瘫痪。压力读数已经超过了安全壳设计的最大限度。晚上7点左右,由于没有供水,反应堆内部的铀燃料包壳已经开始熔化,加大了安全壳内的压力。必须要赶在安全壳爆炸之前把压力释放出去。

由于地震和海啸的影响,没有足够的淡水可注入反应堆。有人提出了不可思议的建议——将海水直接注入冷却回路。由于海水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海水就意味着将反应堆摧毁,使其无法再运行。最终他们将海水注入反应堆似乎终于控制住了局面。

局面是控制住了,但是核电站1000多个水箱中储存的125万吨核污水应如何处理。20214月,日本政府决定于2023年开始将处理后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整个过程将持续数十年。

日本核废水排入大海带来的地理效应

放射性物质的传播途径

1这些放射性核素可能由洋流携带,特别是跨太平洋的黑潮洋流。 

图片

北太平洋环流一个顺时针环流系统,在福岛附近起主导作用的是黑潮--即是日本暖流黑潮在离开日本后,主要向东流动,所以核污染水的主要扩散方向是向东。但同时,小尺度的涡旋会携带核处理水向西扩散,进入我国沿海地区。 

图片

研究表明,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在57天内即可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

2远距离迁徙的海洋动物也可能传播它们。

3一项研究海洋中的微塑料——海洋中越来越普遍的微小塑料颗粒——可能是放射性核素运输的“特洛伊木马”

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进入海洋的放射性核素通过海水扩散和洋流输运等方式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通过生物吸收和食物链传递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中。

1最先受到影响的可能是排放区域附近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快、迭代速度快,放射性核素如氚和碳-14等可能更明显地作用于它们。它们的群落结构如果发生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部分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

2浮游植物——自由漂浮的生物体,它们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基础,可以从福岛冷却水中捕获放射性核素。摄入后,这些同位素可能在各种无脊椎动物、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人类体内积累”。

海洋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环节,互相之间保持着平衡。如果核污染水对其中某些环节造成剧烈影响,比如某个关键物种的数量大减或者大增,都可能对整个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这类破坏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逆转。

此外,大气循环有可能将核污染水蒸发到云层,再化作雨水洒遍地球每个角落,潜在的危害难以估量。有研究称,核污染水或将通过大气循环被蒸发到云层,再变为雨水的形式对全球造成影响。

中国水产品进口渠道将向哪个方向开拓

日本核废水排入大海,引发全球海洋环境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考虑如何弥补进口日本海鲜产品减少的缺口,南极洲海洋资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近日,我国的南极科考队伍发现了南极洲海洋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尤其是磷虾等海洋生物。南极洲周边海域拥有多种鱼类、软体动物和底栖生物,其中磷虾数量庞大,被认为是人类食用的潜在资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