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含胸拔背与气沉丹田

 tjboyue 2023-09-16
图片“含胸与气沉丹田”被认为是太极拳中最基本的要领之一。与其他要领相比,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认识“含与沉”的含义,容易出现偏颇和错误。为什么说太极拳的要领是通过实践去做出来的,而不是仅靠练习去获得的呢?由于正确的方法能够使得结果正确,而错误的方法则不能使结果正确,所以关键在于方法的正确与否。
太极拳的修炼实际上就是要掌握和熟悉正确的要领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即使练一辈子也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说,要先正确掌握方法,然后再熟练掌握动作。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保持静止的姿势,而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不要丢失太极拳要领。要在动态中应用站立姿势所要求的要领。因为拳是活的、是动态的,所以太极拳要领的把握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含胸与气沉丹田的认识进行探讨,希望能与同好共同研究。
一,含胸实际上是指胸部放松,放松胸部的核心是松弛隔肌,从松弛到沉重。复述后: 这种含胸的姿势不是指胸部向内凹陷,而是指胸部平坦,肩膀打开,背部包裹,头颈伸直,肩膀放松,背部挺直,腹部的膈肌放松。内合包括裹背、扣肩、虚腋和两膀的收缩。肩开腋虚时,腋虚臂承载自身重量,臂将背部包裹,背部在扣住肩部的同时合拢膀部,膀部与胸部相连,胸部包含背部并向上拉伸,通过拉伸背部可以让肩部稍稍下沉并让肘部自然下垂。坠肘是沉肩的结果,而沉肩是拔背的结果,拔背需要能含胸。头领身拔膈肌沉,沉肩拔背头自领,即含膈肌松沉胸,反之亦然。通过背部的裹缠,肩部的扣紧,腋下的虚浮,胁部的张紧,膈肌的松弛下沉,虽然胸部并未移动,但是胸骨自然上升产生了内吸的感觉,这样就能够使胸腔完全放松,不仅扩展了胸腔,增大了肺部的容量,还使呼吸顺畅而舒展。膈肌根据呼吸的节奏伸展和下降,使呼吸变得更深,对腹腔压力的变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胸腔最大限度地放松是含胸的主要作用,这样可以减少呼吸的频率并增加呼吸量,以满足身体新陈代谢对氧气的需求。含胸还通过调整呼吸(主要是膈肌的张驰沉降)来改变腹腔压力的变化,以适应身体运动和发放劲力的变化。
气沉丹田是一种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感悟。气沉丹田是静养功和内家拳的必要要求,它与动作要领密切相关,与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领顶劲等要领直接相连。气沉丹田是一种劲力松沉的感觉,并非刻意沉气所致,也不是所有拳法都要求或必须气沉丹田。目前,一些外家拳也开始要求起'气沉丹田'来迎合时髦的潮流。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做法。由于气沉丹田与挺胸收腹是不可相融的,前者为腹式呼吸,而后者为胸式呼吸。在呼吸时,胸部自然向外挺起,使气流横行。而气流横行会导致胸部逆流,两臂施力,全身用力,这样怎么能实现气息沉重的效果呢?只有通过腹式呼吸才能使胸部不用力,让胸部放松,肩膀放松,整个身体也放松。只有胸部上升,肩膀下沉,气流才能顺畅。气流顺畅,就能够使胸部吸气并自然下沉,气息落在丹田。此外,如果胸部不凸出而且膈肌紧张,则气息必然上浮,这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其次,坐胯提裆和顶头悬的动作形成上下争斗的情景,小腹的气海被拉长,气息自然沉于丹田。
坐胯是一种腹股沟的力量表现,通过两胯后缩使尾骨前移,臀部外开前裹,两胯外撑从而使裆部打开并形成两股有力的姿势,然后拧踝扣膝,膝挺足蹬与虚领顶劲之百会上领,使腰部向两端拉伸并展示身体拔起的姿态。提裆的动作可以缩肛,同时还能使尾骨上提并且使尾骨尖前移,从而使得命门穴后顶,这样阴穴与百会就会呈现上下一线,保持中正的状态,上部是虚的,下部是实的,气可以自然沉降,胸腔放松,下盘沉实,气可以自然落丹田。通过提裆缩胯丹田抱力重心下移,可以使重心稳固,进而使整个身体达到平衡。所以,气沉丹田和含胸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要领,它们互相依存。比喻一个人的胸腔就像风箱或打气筒,腹腔就像储气罐。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我们能够感知和感觉到气(内力),也是通过控制腹腔压力的变化来运用气(内力)。腹腔压力越大,我们的气感就越强烈充实。特别是气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也称丹田呼吸,是通过腹部的松紧运动来带动呼吸,从而使呼吸顺畅,并且对养生健身和技击发力非常有益。首先,腹腔压力的变化可以使脏腑坚实,并调整全身血液循环,使内部强大而外部强壮。腹腔的自然拉伸增强了腹肌的弹性,使脏腑在吸气时更加稳固,呼气时丹田使用力量。这不仅提高了抗击打能力,还增强了打击力量的爆发强度,稳定了重心,使运动更加灵活,持续发力,从而显著提高了技击效果。关于气,其中一字的认识和理解是最困难的。在古代,'气'被认为是宇宙的起源,是最微小的物质。这是一种哲学范畴的理念、世界观和方法论。拳中之气与丹道或医家之气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气有先天后天之分,也有真气元气之说。丹家将气视为能量,医家将气视为生命本原。还有营卫之别,表里之辩,正邪之分。丹、医、气功都强调子午流注循经运行,并且功家以周天为宗。气分为阴阳,阳气刚强而阴气柔和,阴阳气和合即为混元,混元为一气,气自通畅,混元之气中正不偏而浑圆,也称为中气,中气即为元气、真气,又可称为正气。无论持何种观点,气血运行都是自然发生的,不受人为控制。根据我的体验,似乎没有必要强行按照经络周天的方式来调节气血运行,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顺其自然才是长寿的秘诀。根据拳学先贤的论述,“气”一字完全集中在心静,对于其中的理论已经有论述:“如果意念不集中在气上,那么会导致气的阻滞,有气的人就没有力量,没有气的人则是纯粹的刚硬。”'意到气到力自到'可以表达出一个人在做事情时,无论是心思意念、气势还是行动力都十分充沛和自信。这个理论即是说,拳中最初没有气,通过运用气而不是被气所限制,进一步达到意境与力量的合一,意境与气力是不分离的,只是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无非劲力而已的是拳中之气,也被称为内劲、内力、内功等等。练习“气”时必须要归神,神凝气即可聚集,心平气即可和谐。所谓的“敛气入骨(髓)”,即是指敛神凝神,因此称为“练气归神”。心清神静表示心境清明、思绪安宁,而心浮气躁则指心情浮躁、情绪不定。而气在心而不在身表示注意力集中在心中而非身体。
拳中放松后的各种感觉被称为“气感”,类似于气功中的“八触”现象。这些感觉是自然的,并没有神奇或神秘之处,也不是功夫。不能将虚幻当作真实,若无法区分虚幻,坚持追求气的人容易走偏。如前所述,气是一种自然感应,打拳时要顺其自然,让气流自然而然地流动,不要有意识地想着气,运气,引气或导气。只需全神贯注地感悟和体验打拳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久而久之,你自会对气的运用有所领悟。
所谓的“气”是根据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意识是生命运动的总枢纽,生命运动依赖于神经传导和气血的运行来维持。当身体强壮,气血充盛时,人就会有自我奋斗的动力,身体的状态也会随着气血的充盛而变好。只有全身顺应气血流动的节奏,才能保持畅通无阻的状态,体内的能量也会充沛,气血会随着身体的形态而分布,意志集中在气血上时,能量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意志和气血的合一是至关重要的,气血的力量不可忽视。因此,“气力”或者“力气”更加重要,而非依靠运气使气血发生作用,盲目地运气只会伤害自己。尽管拳术中的'气'并不是指呼吸,但它与呼吸有密切关系。没有呼吸就没有气感,即使是微弱的呼吸,即使自己可能无法察觉的呼吸(如所谓的胎息),呼吸仍然存在,只是微弱而不易察觉,它的感觉深刻而微妙,只是需要专注细致才能感悟到。通过丹田呼吸,不仅可以增强神经敏感性,还可以增强全身协调和力量的凝聚。胸腔和腹腔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胸腔是调节气的开关,而腹腔则是感知气的器官。气的感知是通过腹腔压力的变化自然进行的,呼吸的调整使气得以运用。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拳中所谓的“气”并不是真正的气,而是指调整身体、调整呼吸和调整心态。只有神清气定、呼吸顺畅、自然流畅地发拳,才能使神纯净、行动无滞。通过理解真正的内劲,可以达到“气而不气”的境界,这要通过接受真言并悟出静心的方法来实现,因为真气其实是虚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