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黑龙江波涛 2023-09-16

原创:庞志澍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本人整理图片,当时没看清图片。后期发现城楼上匾额清晰写着“黑水干城”。

魏毓兰(1876-1949)所著《龙城旧闻》记载,齐齐哈尔城南门(迎恩门)城楼曾悬挂木制牌匾,上书“黑水干城”。上图城楼匾额上依稀可见“黑水干”字样,可知,此图系齐齐哈尔城的南门。堂堂黑龙江将军驻地,想必“黑水干城”四字,绝非俗笔,定是出于高官、雅士,甚至于皇帝等人之手。只是身在异乡,一时无法考证出自何人之手。高悬于齐齐哈尔城南门外数十年,足见得“黑水干城”是齐齐哈尔的别称,并非妄言。

黑龙江嘉荫县区段

“黑水”

黑水即黑龙江,黑龙江古称黑水、乌水、浴水、弱水、乌桓水、石里罕水、撒哈乌鲁等。 满语叫“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蒙语叫“哈拉穆连”。因黑龙江中河水含腐殖质多,水色发黑,所以叫做黑水。

黑水的称谓相对于黑龙江一词,出现比较早。黑水多次在《尚书.禹贡》、《山海经》、《水经注》、《括地注》等古籍中出现。到底是哪条江河,众说纷纭,有说是额济纳河(黑河)的,有说是疏勒河(有水浑浊之意)的,有说是金沙江(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的,有说大通河(浩门河)的等等。但从地理位置来,这些江河与黑龙江相距遥远,毫无关联。只能说,古代农耕文化因未曾到达黑龙江流域,所以对黑龙江丝毫不了解。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黑水都督府位置图

早在隋唐时期,黑龙江下游,当时已经被叫做黑水了,这一带居住着靺鞨(mò hé部落,被叫做'黑水靺鞨'。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到唐朝进贡,唐玄宗封其为勃利州刺史,治所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时任安东都护的薛泰,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奏准在黑水靺鞨地方设置黑水军。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又奏准建置黑水都督府。以倪属利稽为都督并统辖诸部刺史;唐廷派驻长史进行监控。

辽铜镜上的龙纹

黑龙江

黑龙江一词,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辽史》中。《辽史》本纪,卷二十三,辽道宗耶律洪基于大康三年(公元1077年),“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辽史》本纪,卷二十五,辽道宗耶律洪基于大安七年(公元1091年),“三月丙戌,驻跸黑龙江

北方少数民族,之所以使用“龙”,是因为,辽统治者接纳,甚至崇拜汉文化。《辽史》卷七,地理志一记载:“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可见,辽上京建有国子监、孔子庙、节义寺等等。辽都城上京,建有如此之多的汉文化建筑,对汉文化接受度之高,可见一斑。

辽上京古城墙遗址

《辽史》同卷记载:“祖州,......殿曰两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仪,以白金铸太祖像;曰黑龙,曰清秘,各有太祖微时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类,存之以示后嗣,使勿忘本。......太祖陵凿山为殿,曰明殿。殿南岭有膳堂,以备时祭。门曰黑龙。”祖州,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四世先人诞生居住之地,辽祖陵也建于此。太祖庙两个其一叫“黑龙”,太祖陵有门也叫“黑龙”。把黑水改成“黑龙江”也就在情理之中。

至此,黑龙江就取代黑水等名称,出现在后世书籍和现实生活中。

昭君出塞.匈奴印象

元代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中有,“(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番使云)这是黑龙江,番汉交界去处。”(王昭君问,番使者回答)。

明代程启充,《塞下曲》有诗句:“黑龙江上水云腥,女真连兵下大宁。五国城头秋月白,至今哀怨海东青。

现在指代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意思是长白山和黑龙江。出自《金史·世纪序》:'生女真之地有混同江、府良立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长白山天池

所谓“黑龙江的传说”

黑龙江民间有一个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小时候尚且认同,年纪大了,对此故事便感觉“无厘头”气太重。

黑龙江地处祖国最北,历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都是少数民族,鲜有文字 。直到清朝,才有大量汉族人因戍边、流放、逃荒等原因 ,来到了关外。农耕文明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包容性和强烈的求生欲。为了活下来,“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只要是能生存下来,哪里都能、哪里也都敢去。

五大连池山口湖雾凇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农耕文明往往能顺从、学习当地的不同文化,以图慢慢扎根,徐徐发展。垂手顺眉,不敢造次。如同旧社会新婚的媳妇,只等“多年媳妇熬成婆”,方才成得了气候。正因如此,现在民间流传的“黑龙江的传说”才不可信。普通汉族人(小黑龙的妈妈故事说是山东人)什么时候才到达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地方,汉族如何敢命名一条大江的名字?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自古信仰“萨满教”,图腾多为“苍狼”、“白鹿”、“东青”、“黑熊”、马、虎、野猪、蛇、狐狸甚至乌鸦、鱼等等之类的,没有图腾是龙的。一下如何接受的了祈求“黑龙”神来保佑平安的?

贝加尔湖的奥尔洪岛,住着布里亚特人,曾长期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图腾柱。

所以,这个故事只能是民国前后,汉族掌握话语权,汉族逐渐成为北方最多人口之后的事情了。而且故事并不精彩,画蛇添足罢了。三十年前,去五大连池时,那里就有一座“黑龙庙”,供奉着“秃尾巴老李”。十几年前,五大连池相关部门就把他拆了。我觉得非常正确。像这种“伪传说”,禁不起推敲,故事性也不强。无需这个故事去证明黑龙江的悠久历史,也无需这个故事去印证黑龙江的雄伟壮阔。

敬山神树是北方常见的“萨满”活动之一

寒族与“干城”

“干”是华夏古老的部落,也是华夏古姓氏之一。相传,干氏精于制造古代冷兵器。公元前2000年前,黄帝联盟寒部落,寒哀是部落首领,是黄帝轩辕的十二大臣之一,为黄帝驾御马车。“寒”是族群,“干”是姓氏,“寒哀”是首领封号;“干类”是“寒哀”的姓氏。《路史》卷二十九(国名纪)有“青阳取干类氏,生少昊。”这里的青阳是黄帝的儿子,取即“娶”。也就是说,黄帝的儿子娶了干类家的女子,生了少昊。

《路史》卷二十五(国名纪)有“干,干国也。郡国志'卫县南有干城’,诗'出宿于干’者。”;“段干,李姓邑也。初邑段,后邑干,因邑而氏。”今河南濮阳华龙区依然保存着以“干城”命名的地方,如:干城小区、胡干城村、杨干城小学、东干城社区等。以及前铁炉村、后铁炉社区等与炼铁铸造有关的地名。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濮阳华龙区地图(可看到干城、铁炉等名称)

后来,“寒”部落因政治、战争等原因,不断迁徙。一支南迁至姑苏寒山,加入吴国,在吴长期生活,出现了著名的铸剑师“干将”。

“寒族”一路迁徙,留下了诸多以“寒”为名的地理名称。今山东潍坊市区解放前称潍县,再早叫“寒亭”,是寒族的居住地,潍坊市现在也有寒亭区。江苏徐州原来也有座“寒山”。《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六》中有记载,“上命萧渊明堰泗水于寒山以灌彭城,俟得彭城,乃进军与侯景掎角。癸卯,渊明军于寒山,去彭城十八里,断流立堰。”江苏苏州也有寒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家喻户晓。可见历史上寒族是真实存在的,因铸造武器的技艺,怀璧其罪,被统治阶级所迫,一路漂泊,居无定所。

苏州寒山寺

黑水干城

干城,指盾牌和城墙;又比喻捍卫者,与成语“国之干城”同意。黑水干城就是黑龙江流域的守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之意。二层含义:一是,清朝建立齐齐哈尔城,希望齐齐哈尔能成为黑龙江的经济、政治中心。成为黑龙江军民巩固边防,防御外族侵略的核心。二是,清朝设立黑龙江将军府,是当时清政府最北的政权、最高长官,期望黑龙江将军能成为“国之干城”。然而,齐齐哈尔虽有寿山、程德全等干城之将,无奈政府腐败无能,前被沙俄欺负,后被日本侵占。黑水干城最终成为有名无实的梦想。

黑水干城匾额的出现时间,大约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之后至1919年3月之前。光绪十三年(1887年),黑龙江将军恭镗将木城改建为砖城。此时才有门楼,也才能有匾额。1919年3月《黑龙江报》出版千号之际,魏毓兰将无暇修纂,尚待付梓的文章,抽摘旧闻数十种,作为增刊纪念,这便是著名的《龙城旧闻》。文章出现,才有记载到“黑水干城”匾额,因此,匾额出现时间只能在此时间段之间。至于匾额何时摘下,遗失何处,不得而知。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坤舆万国地图》(局部,万历三十年(1602年)绘制完成)

奴儿干城遐想

明朝,在黑龙江中下游设置了奴儿干都司,治所在奴儿干城。据说,位置在现在俄罗斯的“特林”,更出名的称呼是“庙街”。大多数文章解释奴儿干城,说是当地部族对本地的称呼,又被写作弩儿哥、耦儿干、纳里干等等。《满洲源流考》引《元一统志》,把奴儿干译作尼噜罕或尼噜干。尼噜罕。现代学者、文人,均以奴儿干是满语“国画”之意。我却深以为异。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奴儿干城如何凭空来,凭空去?历史称谓、地理名称总有个前因后果吧,唐朝这里已经被称为“黑水”,元朝这里辽阳行省'征东元帅府',如何凭空来了个“奴儿干”?清朝也没有“奴儿干”之称呼,流传更广的称谓是“庙街”。“奴儿干”哪里去了?

清朝,魏源撰写的《元史新编》中说过,“自国朝以前,疆域未有廓于元者;而史书之芜蔓疏漏,亦未有甚于元者。”所以,元朝书籍称呼当地做“奴儿干”的,可信与否,自行判断。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永宁寺记石碑,美国人柯林斯1856年7月临摹

2、元代黄缙撰写的《鲁国公扎剌尔公神道碑》中描述: “东征元帅府道路险阻,崖石错立,盛夏水活,乃可行舟,冬则以犬驾耙 行冰上。地无禾黍,以鱼代食……斡出、吉烈 ,偏居海岛 (库页岛、北海道) 。” “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产惟狗。或野人养驾□,运□□□物,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 “人有女直或野人、吉烈迷、苦夷。非重译莫晓其言,……。风俗之异,弗能备举。”描述了奴儿干地区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这里的描述,哪一点能看出风景如画?这些不晓其言的人知道什么是图画吗?

3、明朝统治者,曾把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记为“奴儿哈赤”,最早出自《明实录》、明崇祯十一年修订的《皇明经世文编》第五百零一卷,收录了姚希孟的《建夷授官始末》也称其为“奴儿哈赤”。明苕上愚公(茅瑞征)所著《东夷考略》中,多处出现“奴儿哈赤”字样。与奴儿干中的“奴儿”是不是一样,有对少数民族丑化之意?清朝问鼎之后,统治者几经修改才变成最终的努尔哈赤。同样清书籍中的“奴儿干”也被“和谐”掉了。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东夷考略》中记载的“夷酋奴儿哈赤”字样

4、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有明显的军事目的,“籍女真制北虏”。奴儿干城所辖区域,是当时明朝经略女真的最北端,故称其“地处冲要”,《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女直自开国以来役属中国,一旦失之,是撤我辽海藩篱,唇亡齿寒,不可不虑,已敕女直卫分俾知堤备。”所以,这里到底叫奴儿干·城,还是奴儿·干城?按上文意思,藩篱是否和干城同一个意思?

5、《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宣德二年(1427年)七月时,朝鲜官员,见到金声。金声言:“我与内官二人,入狗儿国,捕海青五十七,贸易明鱼胶、豹皮、白黑狐皮、白鼠皮而来,海青太半死于路上,但进二十八。”此时,金声担任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佥事(奴儿干都司助手),所谓“狗儿国”,即“奴儿干国”,位于黑龙江下游地区,因饲养及役使犬类而得名。当时的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把“奴儿干”叫做“狗儿国”。

浅谈齐齐哈尔城楼的匾额“黑水干城”及“奴儿干城”

重建永宁寺记石碑,美国柯林斯临摹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一》,记载“升辽东都指挥同知康旺(蒙古族,三万卫千户),为都指挥使。都指挥佥事王肇舟(千户)、佟答剌哈(女真人,开原望族,世袭三万卫指挥)为都指挥同知。东宁卫指挥使金声,为都指挥佥事。旺等累使奴儿干。”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累使”即那些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都不常驻奴儿干。

6、据“内蒙古三少民族多媒体资源库”记载,黑龙江下游有湖叫做博朗湖(今俄境博隆湖)也叫“奴垒必儿忒”湖,通过“奴垒必儿忒”河(今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黑龙江下游西岸的锡米河)与黑龙江相连。博朗湖水位高于黑龙江。只有“奴垒必儿忒”河连通黑龙江。因此河水湍急,犹如离弦之箭。“奴垒必儿忒”是通古斯语nur—i biltan的译音,nur意为“箭”;一i是满语属格词尾.biltan的词根bilta,表示液体洋溢状,biltan指水位高的湖泊,意思为“nur(河)之湖”。我们由此得知,“奴垒必儿忒”河,因而得名nur,译音“奴儿”;又因其小,被称为nurgaan(一gaan是表示“小”的词尾),译音“奴儿干”。

库页岛巨人角的拱形岩

综上所述,我个人以为,“奴儿干城”并非图画之意,而是弓箭之意,一是当地人“好弓矢”,二是当地有“箭河”。明朝则更是把当地游猎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奴儿”是弓箭,“干”是盾牌。而且既翻译了当地土话,又显示了统治者的高贵。“奴儿干城”应读为奴儿·干城,奴儿与干城是两个词。这样“黑水干城”由来的也不突兀,与明朝的“奴儿干城”,既有沿袭,又有呼应。

库页岛南角及阿尼瓦角灯塔(日据时建造)

致歉

本文第一张图片,文字注释有误,实际应为,光绪八年(1882年),齐齐哈尔城在原有木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光绪十三年(1887年),黑龙江将军恭镗将木城改建为砖城,城门外修建瓮城。城门上各建一座木制门楼。同时对土城城门进行砖瓦改建,加上门楼。名称:东启、南薰、北朝,西城墙有大小两门,叫大西门、小西门。以往的文章涉及砖城修建时间,也均写错,特此向广大粉丝致歉。

齐齐哈尔,清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塑像

写此文章只是有感而发,与当下时事无关。我热爱祖国,更希望失去的领土能早日收复。但不是现在。唇亡齿寒,古人尚且知晓,何况吾辈。

外兴安岭、海兰泡、伯力、庙街、库页岛、海参崴、双城子,失去的痛,东北人不会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