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精选11篇)

 江南一鱼6jvvqc 2023-09-16

“卡戎”投稿了11篇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

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关于格律诗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

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

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 xi(西) di(低)ni(泥) ti(蹄) di(堤)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

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

(三)关于对仗

在介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对仗”。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基本的.特征。

1、何为对仗

(1)什么对什么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

(2)怎样“对”才算“仗”“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

(3),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性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③借对除了上述的“工对”和“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方法。“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和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和“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色.但“沧”和“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④流水对在对仗结构中,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像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除了两句诗构成的对仗结构以外,在一句诗的内部也能产生对仗结构。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两句诗构成一个对仗结构,而每句诗内部又构成“句中自对”的对仗结构:“风-天”对,“急-高”对;“渚-沙”对,“清-白”对。练习: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

二、关于平仄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 什么是平仄还是从咱们最熟悉的普通话学起吧.原来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所谓“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你看,现在给你一个字,你能否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

二.咱们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再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比如第一个“白”字,《平水韵》里是划入“仄”声字的。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1)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

篇2:平仄新韵古诗

9首平仄新韵古诗

1、七绝·夹剑

君王冶铁铸青锋,白刃寒光照碧空。

孔甲平生贪酒色,凶残暴戾自成风。

2、七绝·启剑

为争王权干戈动,前事英明后事空。

当日谁能评夏启,一生从政半生功。

3、七绝·腾空剑

吾帝高阳守四方,龙吟虎啸剑声扬。

青锋所向谁能敌,利锷腾空镇万邦。

4、七绝·寒星剑

冷冷寒光生杀气,青龙舞爪自东西。

平沙雁落无声去,壮士腔中碧血飞。

85、七绝·雌雄剑

双栖双宿似鸳鸯,陷阵冲锋在战场。

壮士手中频起舞,千秋万代美名扬。

6、五绝·金雕

赤羽扇长空,金翎映日红。

翱翔原上去,最爱戏青松。

7、五绝·鹰雕

久有凌云志,晴空可赋诗。

青林如猛虎,原上胜雄狮。

8、五绝·大鵟

林中一计鸣,蛇兔胆心惊。

盘旋长空去,银翎扇月星。

9、五绝·雀鹰

长林啼啸去,翎羽一身轻。

壮志关山月,平疆不落情。

篇3:《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   一、预习要求   1.了解诗歌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二、把握重、难点   1.了解诗歌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3. 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   4. 培养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方式:讨论、阅读   四、课时:二课时   五、学习流程   1.找出P32《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2.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   5.什么叫押韵?   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   7.什么叫平仄?   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9.什么叫对仗?   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   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   12.小试身手:完成P36的练习。   【提示】   1. 《客中行》的韵脚依次是“香、光、乡”,押“n馈痹希弧渡讨性缧小返脑辖乓来问恰跋纭⑺、墙、塘”,押“n馈痹希弧队菝廊恕返脑辖乓来问恰傲恕⑸佟保“风、中”,“在、改”,“愁、流”,分别押“o”“en溃on溃”“i”“ou”韵。   2. 《娃娃的故事》的韵脚依次是“话、家、下、它、妈”,押“弧痹希弧断绯钏脑稀返脑辖乓来问恰八、味”,“红、痛”,“白、待”,“香、芳”,分别押“ui(ei)”“on馈薄皑i”“n馈痹稀   4. 律诗在格律上有以下要求:   ①每首共八句;②押韵;③平仄;④对仗。   8.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 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 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11.见课本P34-P36。   12.   练习一   A.出自唐人作品的是( ①②③⑤ )。   B.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C )。   练习二   1.顺序为:A-C-D-B。   2.下句为A.   3.①D;②A;③C;④D。   六、问题探究   1.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弄清,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   (1)单句的平仄规则   我们只要记住: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A.为什么都是俩字一换呢?能不能单字或三字相间呢?   大家都知道,西洋拼音文字是以一个单词为停顿的,就是说语气的停顿发生在单词与单词之间。而咱汉语是单音节的字,停顿就不能一字一顿,那节奏上是怎么样的呢?基本上两字一顿,特殊情况下有一字顿(术语称“一字逗”)或三字顿。几乎所有的诗词句子,都是有一字或两字的词组组成的。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或“鸣――翠柳”)   无边――落木――萧萧――下(或“萧萧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向东流”)   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是在这种节奏里出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平仄的变化作用于我们的脑部神经,使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美。那么是哪个字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因为那里有个停顿。一停顿,这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感觉就留在我们脑袋里了,所以整句诗我们并不感受每个字的平仄而只是那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由于绝大多数的小节奏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只感受这双数位的字(第2、4、6个字)的节奏。   (2)格律诗中的平仄规则   让我们把单句诗里的“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又称为律句。   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或者说“标准律句”了。为了后面举例示范的方便,我们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编上顺序:   A)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根本就用记,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写格律诗如何变通呢?那就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的平仄规定,而守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字,即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更是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但平仄要守,还有“押韵”的要求)。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这么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趣味练习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 20 字以内):   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江中看月作 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  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 ⑾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 ⑿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⒀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⒁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⒂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⒃野渡无人舟自横 【提示】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①四九三十六,妈妈街上溜;五九四十五,大家来跳舞;六九五十四,在家看电视;七九六十三,下雨撑花伞;八九七十二,吃饱肚不饿;九九八十一,新年穿新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广告词参考示例:   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彩牵动人心,幸运走近彩民;体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体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彩民共托朝阳,足彩再创辉煌。   ②红花绿草满园栽,蜜蜂彩蝶引伴来;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③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律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正确选项是B。这是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B“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   正确选项是D。①、②两句选②,因为从后文看,是四字句式,为了对称,从最后一句“美景尽览”看,“美景”指前面内容,那就不指“俯瞰”,所以选②不选①。③④两句选④不选③,③、④的句式是相同的,但从押韵的角度看该选④。另外,从“山”到“林”,是正常顺序,“白云缭绕”应是对“山林”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

篇4:《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二、诗歌的平仄格式

(1)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例如: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苏台览古(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二、四句押韵。例如: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唐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听鼓(唐李商隐)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晚晴(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2 节内容参考王力《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等著作有关内容)

五、参考文献链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徵。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L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

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r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j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a;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a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陈思潘岳,吹a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概举而推,可以类见。

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知楚不易,可谓衔灵均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也。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忘哉?

赞曰: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割弃支离,宫商难隐。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我以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我们可以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

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这里的许多意象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

新诗的格律主要须从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而所建立成的应该是崭新的更适于现代生活和现代语言的形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头两句用韵而后面忽然不用韵,有人以为它是中国惟一的无韵诗,其实与其说它是无韵诗不如说它后半每句一换韵。这种没有定准的音节恰能描写鱼戏时飘忽不定的情趣。

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的谐和统一,这就是既能表情,又有音乐美。理想的诗应能调和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冲突,意义的停顿应与声音的停顿一致。

●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有删节)

骈文的骈,是指字句对偶整齐而言;韵文的韵,是指押韵而言。骈文不一定都有韵,韵文也不一定都是骈体。还有从句中字数角度而言的,像有许多骈体文(包括有韵和无韵的),多用四言句和六言句(当然不是一律的、绝对的),所以凡属这类的文章,又被统称为“四六”,这可算广义的;宋人习惯指一些制造、笺启中的骈偶作品为“四六”,则可算是狭义的。

先谈无韵骈文中的平仄声律问题。按骈体文章中,除赋类有“律赋”的名称外,其他文体并没有什么律与非律的界限(律赋的条件,除声调的标准外,还有韵字的限制)。但从文中声调来看,也未尝没有较精和较粗的差别。如果把那些较精的借称为律调,那些较粗的便可借称为古调。较精的:句中平节仄节间隔匀称的各组(所谓组是指一联或一段)句脚平仄排列也合乎抑扬规律(当然一些声调较精的文章,也并非绝无较粗的句或组,这像律诗之有拗句或拗联);较粗的:句中平节仄节可以间隔不太匀,句脚平仄排列也不一定密切地依照抑扬次序,只是句与句之间或组与组之间大致达到由抑归扬或由扬归抑而已。

骈文无论有韵与否,句中字数的限制都比诗歌为宽。各种字数的句式都会受到采用,但大部分的骈文中大部分的句式,是以四言、六言居多的。

声调精致的“四六”骈文,每句中的平仄规格和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也各有它的基本法则。大致是:一句中的平节仄节交替,也就是主要用四言、六言的合律句式。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是以联为基本单位。每半联(半联或称一扇)有一句的,有两句的,也有较多句的。半联一句的,上下句平节仄节相反。举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例子,如:

时平维平九仄月仄,(两节,平仄)序属仄仄三秋平平。(两节,仄平)

落霞仄平与(仄)孤鹜平仄齐飞平平,(三节,平仄平)秋水平仄共(仄)长天平平一色仄仄。(三节,仄平仄)

无韵骈文的全篇句脚平仄,也有一种规律,它们多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反复进行的'。例如:

豫章故郡仄,洪都新府仄。星分翼轸仄,地接衡庐平。襟三江而带五湖平,控蛮荆而引瓯越仄。

物华天宝仄,龙光射牛斗之墟平;人杰地灵平,徐孺下陈蕃之榻仄。……

无韵骈文的技巧,无论是句中各节的平仄交替,或上下句句脚的反复抑扬,以至字面的排比对偶,明清时代的“八股文”中都曾采用。而八股文中常有半联(八股文一篇四“比”,即是四联。一比二“股”,一股即是半联)十几句甚至更多句的。

有些长楹联也是这类手法,用各种长短句子拼成,每句的句脚也常是仄顶仄,平顶平。

韵文(并包括诗、词、曲)的押韵法则,有两个方面:一是韵句的位置,一是韵部的多少。

韵句的位置,是指篇中押韵的句子各在第几句处。这不外三种情况:一,连续的,即每句押韵;二,间隔的,即隔句押韵、隔组押韵和分组换韵等;三,混合的,即将以上两种形式部分地结合使用。

韵部多少,是指篇中共有几个韵部,这不外两种情况:一,单韵的,即全篇用一个韵部;二,多韵的,即全篇用不止一个韵部,在篇中换韵。

以上两个方面、五种形式,相互错综,变化便很复杂。式例繁多,不再一一列举。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中华书局,)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总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一、用平水韵,隔句押,几乎都用平声韵。

二、一首诗,韵字限定用同一韵的,邻近的韵,如东、冬,江、阳,等等,也不得通用,否则算出韵(也称落韵);只有第一句可以通融,偶尔用邻韵。

三、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单数句尾字不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四、押平声韵,除第一句入韵的以外,单数句尾字必用仄声,与平声韵字对称。

五、一首诗的韵字:五绝通常用两个,少数用三个,七绝通常用三个,少数用两个;五律通常用四个,少数用五个,七律通常用五个,少数用四个。韵字不许重复(连续用同一字名独木桥体,不足为训),除非意义不同。

六、两句称为一韵,如用五个韵字的律诗,仍然称为四韵。

七、单数句和其下的双数句合为一联,单数句称为出句,双数句称为对句(尾字入韵)。

八、绝句两联,称为首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律诗四联,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

九、上下联都要求平仄相对(容许小的变通)。有的联还要求或可以意义相对(对偶),情况复杂,留到后面专题谈。

作近体诗选韵,先要知道平水韵平声韵的情况。下面是《佩文诗韵》平声韵的排列以及各韵包括的字数:上平声。一东:东、同、铜、桐等174字;二冬:冬、农、宗、钟等120字;三江:江、杠、M、等51字;四支:支、枝、移、为等464字;五微:微、薇、晖、辉等72字;六鱼:鱼、渔、初、书等123字;七虞:虞、愚、娱、隅等305字;八齐:齐、蛴、脐、黎等133字;九佳:佳、街、鞋、牌等55字;十灰:灰、恢、魁、隈等111字;十一真:真、因、茵、辛等171字;十二文:文、闻、纹、蚊等97字;十三元:元、原、源、鼋等161字;十四寒:寒、韩、翰、丹等123字;十五删:删、潸、关、H等64字。下平声。一先:先、前、千、阡等235字;二萧:萧、箫、挑、貂等183字;三肴:肴、巢、交、郊等107字;四豪:豪、毫、操、绦等110字;五歌:歌、多、罗、河等115字;六麻:麻、花、霞、家等167字;七阳:阳、杨、扬、香等270字;八庚:庚、更、羹、p等190字;九青:青、经、泾、形等90字;十蒸:蒸、A、承、丞等114字;十一尤:尤、邮、优、忧等247字;十二侵:侵、寻、浔、林等70字;十三覃:覃、潭、谭、等96字;十四盐:盐、檐、廉、帘等86字;十五咸:咸、、函、缄等41字。各韵包括的字,数量有多少的分别,意义有常用不常用的分别,两种分别相加,就必致对作诗选韵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以包括字数多少、意义常用与否为标准,或说以便于用、不便于用为标准,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把平声韵三十种分为四类:

一、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共八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字可用。

二、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共十一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字可用。

三、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共七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少的韵字可用。

四、险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共四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更少的字可用。

显然,泛泛说,有诗的情意,想用近体诗的形式表达,选韵,用宽韵比较容易,因为有较多的字供周转;其反面的险韵,可用的字不多,周转就难了。

但这是“泛泛说”;作诗选韵,还要考虑其他条件,计有下列这些。

一种,来于声音与情调有关系。如七阳与五微相比,七阳显得豪放开朗,五微显得委婉沉郁,如果情意恰好是委婉沉郁的,那就宜于选用窄韵的五微而不用宽韵的七阳。

另一种,有些字,如六麻的家、花、斜,五微的衣、归、飞,十二文的云、裙、君,十五删的山、关、还,像是与诗的情意有较密切的关系,作诗常常要用,也好用,因而选韵,虽然不是宽韵,也有相当多的被选用的机会。

再一种,是情意限定了用某词语,而某词语又恰好宜于用在双数句的末尾,这就等于选韵之前已经限定了韵字,也就限定了韵,因而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凭推想或假设,举两个例。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五律,第四句“空忆谢将军”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军”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文韵,所以其馀三个韵字用了云、闻和纷。又如杜甫《蜀相》七律,末句“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襟”字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侵韵,所以其馀四个韵字用了寻、森、音和心。

还有一种,或说两种,是别人限定了用某韵,自己也就不再有选韵的自由。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试帖诗(五言六韵或五言八韵),如诗题是“赋得青云羡鸟飞,得青字”,这就限定了用九青韵,而且其中一个韵字要是“青”。(几个人聚会,分韵作诗,也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作和诗(次韵或步韵),比如原作是七律,五个韵字依次是门、村、痕、魂和存,这就不只限定了要用十三元韵,而且限定了要同样用那五个韵字,连次序也不许变。此外,联句,写第一个双数句的,尾字用了哪一个字,也就限定了用哪一个韵。

此外,有的人作诗,有时还故意用险韵僻字,如三江的、降、泷、腔之类,以显示自己在高难动作中能够应付裕如。这不是作诗的正路,以避免为是。

追忆

篇5: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篇6:很有规律很押韵的句子

很有规律很押韵的句子

1、幸福不曾擦肩,又何尝与我而过。别人流的泪,为何又会先湿我的心。

2、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失去所爱的那一刻,而是你还在徘徊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3、山可以不懂海的辽阔;风可以不懂沙的漂泊;天可以不懂雨的落魄;泪可以不懂眼的脆弱。

4、听着坠碰的风铃,就想我告诫自己的声音,只是时间总是让我触碰不愿坠落的风铃。

5、我像梧桐叶在风雪中怨谁?一片落叶是一个痛楚的轮回。我凋零在秋季却不敢作声,只有悄悄在落泪。

6、我执笔伏案,任字泪千行,缠绵的结构如丝绕往,砚墨被搁置在一旁,最后被秋风凉干不带声响,就像灼热的泪,总是流出太多新伤。

7、我只是个赌徒,一贯用生命去做赌。全身心已经输得麻木,我还是不愿退出。

8、学会了与人分享爱,还必须学会不要紧捉着所爱不放,最伟大的爱就是做些对所爱的人,最有利的事,即使那会令你心疼。

9、鸭子太嚣张,兔子太多嘴,我是猪,我很乖。

10、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在美人面前则修正为:有危险要救,没有危险制造危险也要救。

11、有屁不放,憋坏心脏;没屁硬挤,锻炼身体;我要放屁,大家注意,屁声一响,大家鼓掌!

12、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有一种思念叫望眼欲穿。

13、月光在空房间肆意扫荡,我和自己的影子躲起来捉迷藏。不经意在床头找到你的名字已经乏黄,当时的你我不敢想像,分割了天涯不愿在相望。

14、珍惜上天对你的每一种恩赐,即使是困难;珍惜人生路上的每一次相逢,哪怕是偶然。

15、最好的报复不是毁掉对方,更不是毁掉自己,而是要过的比他幸福和快乐

16、昨日的花儿已凋谢,但我的记忆里仍深藏着她的香气;昨日的生活已不再,但我在梦里依然述说着她的美丽。

17、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失去所爱的那一刻,而是你还在徘徊,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18、最好的报复不是毁掉对方,更不是毁掉自己,而是要过的'比他幸福和快乐

19、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凡事不必太在意,更不需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吧!

20、闪动的泪光在勉强为你送别,愁绪和无声在面前分界。我拆开地图看你的归宿点,不料遗落的正是那伤心一页。

2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默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22、逃避不一定躲的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23、我能想象最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安静的心死,忘记这时间所带的回忆,在死亡中慢慢老去。

24、我想当皇帝,怕罗嗦;想当官,怕事多;想吃饭,怕刷锅;真想揍你一顿,怕惹祸。

25、我用伤心圈画的城,泪水淹没了所有风景,锈迹斑驳的铁锁将我捆绑在内环,挣扎不了只能对着自己伤心。

篇7:古诗鉴赏的10大规律

古诗鉴赏的10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1、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2、美在言简意丰。许浑的《金陵怀古》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复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后人认为,若中间两联删去,“则气象雄张,不下太白绝句”。确实,删削以后,全诗呈现出净化以后的透明状态,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3、美在富有弹性。“弹性”指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弹性的获得,首要的是将一些虚词省略。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如此。其次,模糊性(多义性)是提供合理联想的线索,使欣赏者有多种美的体味与探寻的欲望,从而作出多样的然而合理解释的好方法。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俞平伯认为可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春归何处,可以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表示感叹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对比之意,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还有认为,流水落花指别时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见时的难。诗歌语言的弹性美,还包括特殊的词法和句法。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绽雨肥梅”,“月出惊山鸟”,“雪尽马蹄轻”(词性变化),“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滿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量词活用),“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动词活用)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式倒装)。

4、美在音韵和谐。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和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唱、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古代诗歌中的格律诗平仄相间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篇8: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篇9:古诗鉴赏题规律知悉

古诗鉴赏题规律知悉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篇10:高考古诗鉴赏题有哪些规律呢

高考古诗鉴赏题有哪些规律呢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 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篇11:古诗鉴赏题的规律总结

古诗鉴赏题的规律总结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