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心态,取悦于心的容量,心宽大度者,感受的都是幸福

 冬梧桐 2023-09-16 发布于江苏

好的心态,取悦于心的容量,

心宽大度者,感受的都是幸福。

内心繁花似锦觅安宁,健康如意乐悠悠,分享美图美句美物,愿我们生活美美的,欢迎大家关注我哦!

今日读书分享

典故: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这个典故的版本有多个,除了细节详略不同,大体意思是一致的。伯牙拨动琴弦,钟子期在一旁欣赏。刚开始弹奏时伯牙心里想着在攀登泰山,钟子期听了感叹道:“弹奏得真好啊!我感受到了站在泰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情景。”后来伯牙心里又想着在临眺江水,钟子期听了感叹道:“弹奏得真好啊!我感受到了站在江水边上急流澎湃的情景。”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发誓此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不错,对于有的人来说,人生要得一知己确实很不容易。不能否认,某些心志极高之人,与身边众多的凡夫俗子相比,往往心怀不同寻常的抱负,或者对世间的人和事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从而不容易被一般人所理解。通常的酒肉之徒肯定不会抱怨没人理解,整天就只知道吃喝拉撒,也无需更多交流和理解。少数富有远大抱负的人很难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于是不免做出高山流水之状,按说是应该向他们表达出足够的敬意。然而,通常这样的人往往自视甚高,将自己当作不同寻常之人。可如何确保自身的不同寻常不是索隐行怪之类?或者说仅仅是出于自己的怪僻甚至乖戾所致?这种情况往往是,自己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之处,却陷于其中而故作姿态,实际上也有可能是不敢去面对自己在大多数方面不及常人。因此,这并非是别人不能理解,而是自己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别人相互理解。其与伯牙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其做出高山流水之状,说得重一些,不过就是自作自受的做作之态。
 
当然,一定还有另一种情形,即真正是伯牙式的人物。对于这种人是可以表达出敬意的,但最好还是不推崇过高。这种人是真正志存高远,超出常人之思而找不到知音,不愿苟合而难免心高气傲。作为一种成长历程中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始终停留在这种阶段,那就有问题了。一个人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心志,有高于常人的资质,这些禀赋就不该是他用来傲视寻常百姓的资本,而正是需要他为百姓来担负。如果他的心志足够强大,他为何不能超越世人对他的不理解?当他抱怨世人不能理解时,他为何不能意识到,正是需要他去理解世人的不理解?真正的远大抱负,正在于到寻常百姓当中去,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做高山流水之状上。因此,如果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青少年意气风发的时期,不免自视甚高而孤芳自赏,但一定要能超越这种阶段,最终回到寻常百姓当中来,这才是更高的层次。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理解为有朋友从远方前来相见,彼此感到很快乐,虽说过于浅显了一些,也很难说就错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交朋友都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陪伴、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等等,哪一样都会让人感到快乐。不过,当我们这样来表达的时候,其实已经将朋友的内涵宽泛化了,模糊了朋友的边界。

真正的朋友关键还还是在于朋友之间相互所达成的是什么,比如相互帮助是帮助什么,相互分享又是分享什么,等等。同样地,朋友自远方来所乐的是什么。酒肉之徒远道而来,也可以相互之间大吃大喝一顿而快乐无比。朋友之间到底是因何而相交呢?当然,我们也会常说朋友之间要志趣相投,甚至志同道合,这话算是说得很对,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在交友上,有这种志或道的意识吗?即便是有,我们真的区分得清楚志同道合不是沆瀣一气吗?当年伍子胥在至亲之人遭到楚王的无辜杀害之后,他投奔吴国辅佐吴王,最后凭借吴国的力量攻陷楚都报仇雪恨,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在这一事件过程中,还发生一个伍子胥跟他的好朋友申包胥之间的故事。伍子胥在逃离楚国前夕,特地去和申包胥告别说:“三年之后,我要是不把楚国灭了,誓不与你见面。”申包胥伤心地说:“那你要多保重。作为朋友,我帮不了你,帮你就等于是跟自己的母邦作对;可我也拦不了你,拦你就等于是跟你这个朋友作对。尽管如此,你怀有深仇大恨发誓要灭楚国,可楚国毕竟是我的母邦,我也要发誓保卫。那我们就等着楚国一存一亡吧。”在伍子胥攻陷楚国后,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在秦国王宫哭了整整七天七夜,才打动秦王出兵相救,保住了楚国。

伍子胥和申包胥这两朋友的交情充分体现出,友情并非是私情,志同道合不会沦为江湖义气,更不可能成为狼狈为奸。伍子胥为父报仇而申包胥保家卫国,这都是他们各自该做的事,抑或是其该行之道。朋友之道正在于成就彼此之间正当的追求,而不是当成私情而相互怂恿。他们俩看起来是选择了针锋相对的道路,实则在认可对方该做的事上是合道的,这才是朋友而非其他人伦关系所能取代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所谓“以文会友”,可以理解为凭着自己的兴趣或爱好交友,抑或通常所说朋友之间的志趣相投。与人相交,先亲近那些有共同话语的人,这也是人之常情。有着相同的兴趣或共同的关注,最有可能说得上话,然后可以相互了解,以朋友相称。但更重要的是“以友辅仁”,这就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朋友之间亦可兴趣各不相同,志道之心则不应当有二致。除了兴趣爱好之外,朋友相交很多时候是基于各自的性格或个性,气禀上的相近牵引着彼此相互认同。然而,朋友相交不应当停留在兴趣爱好上,亦不必限于气禀的牵引,必有一种能超越于此而相互亲近的力量,此即志道之心。基于兴趣或性格上造成的各持己见,可以在志同道合的层面上得以弥合。若道得以合则无不可合,伍子胥和申包胥的友情即是。若道不得以合则无可合者,管宁割席即是。
 
当然,以友辅仁即可,不能对朋友提出同道、同仁之要求。朋友毕竟不等同于信众或教徒之间的关系,后者全因某种精神指引走到一起,甚至完全无关乎兴趣或性格。朋友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虽然我们常说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实则从小到大所交的朋友形成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很多都会终身面对,我们不可能带着一把尺子去量身边的朋友。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趋向志同道合,而非以志道之心作为标准进行取舍。交朋友不要带着以比较高低的用心去看,我们不可能要求朋友都得超过自己,也不可能只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即便是说,凡朋友都得如我这般人,舍此则宁缺毋滥,这种用心亦不可取。高山流水式的朋友可遇不可求,以求此之心而做孤高状,很可能错过原本可以通过相互切磋来提升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