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家训,盛世宝典(全文)

 刘传开先生 2023-09-17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清末与民国时,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破四旧”,许多家训被湮灭于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建祠堂、修祖墓、纂家谱、立家训蔚然成风。

人必有家,家必有谱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2005年7月16日,由我起草、家谱爱好者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现摘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中华民族有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传统,改革开放使这一传统得以传承和光大。人们在盛世里倡修家谱、重视家训,海外华人华侨也不远万里返乡祭祖、族亲团聚,“进祠堂、颂家训、缅祖先、诫子孙”成为时代之风。

家训文化,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的“桐叶封弟”典故,广为流传。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在树下玩耍时,他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答:“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并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别是在“破四旧”中,家训被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名人家训,各有千秋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治国理家影响重大。名人家训,举不胜举。

孔子和孟子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其“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享有盛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教子经典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从此,家训正式得名。

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诫子书》全文只有86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后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

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全文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柳氏家训,治家典范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

1996年,我初到北大游学时,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一套江苏镇江柳氏族贤柳诒征、柳传志的《京江柳氏宗谱》。此套家谱编修于光绪17年,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家谱主修者写道:“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柳氏家训,摘录如下: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若璧、若,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有如此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古文真宝》所录柳永所撰的《劝学文》,就是一篇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儿子柳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

《劝学文》全文如下:“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现仅摘录其目如下: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蓄养歌童俊仆;十、戒购置古董;十一、戒酗酒争横;十二、戒造假山园亭;十三、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四、戒烧炼致身家败灭;十五、戒坐食不平治生业;十六、戒刚愎不听善言。

2013年,笔者作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发起组织了纪念唐代大儒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座谈会以及纪念和圣柳下惠诞辰2732周年暨河南濮阳和圣陵园落成仪式,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柳斌杰为“和圣柳下惠墓”题字,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为“和圣陵园”题字,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柳氏文化,凝聚柳氏子孙团结一致,复兴家族的决心。

以史为鉴, 发扬光大

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欲横流,贪腐成风;铺张浪费,纸醉金迷;世界动荡,贫富不均。人生境界与心灵层次,亟待提高;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

历史和实践证明,家训对圆满人生与安邦兴国,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治国如同治家。以史为鉴,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别要求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则党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民族不振兴?!

每一个人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可以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以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中华家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必定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推动人们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系家谱研究专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责编 张圣荣)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 利用民俗做营销

下一篇: 革命家庭将门虎女 化怨为爱回报祖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