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惨烈与狰狞:一支“铁军”的兴衰荣辱,令人扼腕叹息

 茂林之家 2023-09-17
历史的惨烈与狰狞:一支“铁军”的兴衰荣辱,令人扼腕叹息

△明代军队

01 义乌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浙江义乌。

宁绍台参将戚继光亲临一个名叫倍磊村的小村庄,拜访当地的“曹保正”陈大成。堂堂的戚将军为何要降阶拜访一介草民?

原因无他,就两个字——募兵。

嘉靖朝倭患猖獗,以致东南沿海糜烂。而明朝传统的卫所兵制崩坏,以致卫所兵接敌即溃,不堪大用。

戚继光几仗下来,深知要想杜绝倭患,必须歼灭倭寇主力,而歼敌首要便是拥有一支敢战能战之兵。

正当戚继光为兵源犯愁之际,敢于械斗、民风彪悍的义乌矿工引起了他的注意,戚继光由此萌生了招募义乌兵的念头。

戚参将敢想敢干,兴致勃勃来到义乌招募兵勇,结果募兵处门庭冷落,根本无人报名。

义乌县令赵大河与戚继光交好,遂给他指了条明路:“要想在义乌招到兵勇,必须先将陈大成招致麾下。”

因此,戚继光立刻带着五十两银子和一匹健马拜访陈大成。

这陈大成本就是条忠勇的汉子,在戚继光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已有几分心动。然则,自认为武艺高强的他当然不会轻易听命于他人,随即提议与戚继光以武会友,一较高下。

戚继光也不含糊,欣然接受,经过数回合的武艺切磋,陈大成遂心悦诚服,当即带着两个儿子一同参军。

有了陈大成的示范效应,再加上县令赵大河的鼎力相助,义乌十里八乡的青壮纷纷投军,就连身处大山之中的矿工头领王如龙也闻讯前来,带领一班矿工弟兄加入戚继光的队伍。

当然,戚继光也并非来者不拒,他的遴选标准极为严苛,只招淳朴老实的青壮。很快,原计划的三千兵额悉数招满,最终超募至四千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戚继光毅然遣散旧部,将这批义乌兵拉到台州府潜心操练。针对倭寇战法,戚继光将兵法、阵法、武艺尽心传授,四千义乌兵逐渐浑然一体,迅速成军。

历史的惨烈与狰狞:一支“铁军”的兴衰荣辱,令人扼腕叹息

△戚继光画像

02 台州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二十六日,台州宁海。

在首次运用鸳鸯阵,击溃进犯宁海的小股倭寇后,戚继光连夜分析各路情报,预判倭寇的下一步行动。

当看到一则五百倭寇登陆洮渚的军报时,忽然间,戚继光神色大变。联想到近日倭寇多点开花,疯狂袭扰宁海、新河等地,难不成这几路都是佯攻,只为掩护那股洮渚之敌直插台州府城?

此时,台州府城兵力空虚,若直面倭寇兵锋,后果不堪设想,戚继光不由得脊背发凉,惊出一身冷汗。

思虑片刻,戚继光意识到,要想化解危机,自己唯有相信这支吃苦耐劳、作风顽强的义乌兵。于是,戚继光急令全军星夜拔营,驰援台州。

这一路,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戚继光率部急行军十余个小时,终于在第二天中午赶至台州府城。

果不其然,倭寇已兵临花街,抵近台州府城。

眼下,义乌兵人困马乏,饥饿难耐,已成疲师。然而兵凶战危,刻不容缓,戚继光当即传令,全军奔赴花街,务必尽诛倭寇,方能造饭就食。

花街之敌乃是倭寇精锐,此前从未与义乌兵交手。而在突袭台州府的路上,沿途明军无不望风而逃,倭寇如入无人之境,自然有了轻敌之意。

远远望见抵达战场的义乌兵,倭寇不以为然,迅速发动集团冲锋,妄图一举击溃这股不知死活的明军。

“砰砰砰!”

一轮鸟铳齐发,少量冲在前端的倭寇中弹,腾起阵阵血雾。但这并没有减缓倭寇的攻势,他们早已熟悉明军的战法,顶住这轮齐射,一旦短兵相接,明军必定一触即溃。

然而,倭寇冲至明军阵前,却被眼前这怪异阵法整得有点蒙圈。

明军以十一人为一小队,兵器五花八门,有拿刀持盾的,有持长枪、镋钯的,还有拿着大毛竹杆子的。

倭寇也顾不得许多,旋即一拥而上,怎料刚冲至阵前,明军的大毛竹杆子就挥舞过来,倭寇连人带刀纷纷被扫倒在地,刮得遍体鳞伤。

倭寇刚要起身,几杆长枪又急速刺杀而来,倭寇哪来得及躲闪,一阵猛刺之下,顿时被扎了个透心凉。

而像这样的情况,战场上随处可见。

倭寇对明军的鸳鸯阵毫无招架之力,自己无法接近明军,反而长时间暴露在明军的长兵器之下,伤亡越来越大,原本凌厉的攻势被迅速瓦解,纷纷开始退缩。

与之相反,义乌兵则是愈战愈勇,持续向前推进,挤压倭寇的生存空间。倭寇不断倒下,留下层层叠叠的尸体,最终,倭寇阵线崩溃,义乌兵乘势掩杀。

花街一战,鸳鸯阵大显神威,义乌兵以疲师迎击凶寇,全歼来犯之敌,生擒贼首二人,斩首三百余级,其余倭寇不是被俘,便是溺亡,而义乌兵仅阵亡三人,堪称军事奇迹。

一个月内,戚继光率军七战七捷,重创倭寇主力,取得台州大捷,合计斩首五千五百余级,义乌兵竟只战损二十人。倭寇遭戚继光部连番痛击,心胆俱裂,惊呼:“撼海易,撼戚家军难!”

主持东南抗倭大局的胡宗宪兴奋不已,由衷赞道:“随旌旗之所指,即捷报之连闻。台民共倚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保。”

至此,戚家军一战成名,威震天下!

历史的惨烈与狰狞:一支“铁军”的兴衰荣辱,令人扼腕叹息

△鸳鸯阵

03 平壤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七,朝鲜平壤。

戚家军主将吴惟忠正死死盯着城楼上不可一世的日军,目光中满是轻蔑。

确实,吴惟忠有这样的资本。

昔日,戚少保率领戚家军转战浙闽粤三省,所向披靡,一举荡平倭患。现如今,戚少保虽已仙逝,但戚家军军魂仍在。

面对当年的手下败将,抗倭老将吴惟忠成竹在胸,毫无惧色。而他从蓟镇带来的三千戚家军同样跃跃欲试,誓要在平壤重创日军,拔得头筹。

此一战,明军主帅李如松高度重视,不光亲临阵前督师,更在战前开出高额悬赏:“先登城者,赏银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诸将摩拳擦掌,明军士气如虹。

“轰!”

平壤城西,炮声隆隆,明军主力正在狂攻西面城墙。而此时,戚家军则被放在城北,负责攻打最为险要的牡丹台。面对高耸的峭壁和城墙,戚家军无火炮助战,唯有以死相拼,攀爬云梯登城。

大战一开始,吴惟忠便身先士卒,顶着劈头盖脸的铅弹、滚石与金汁,率军强攻牡丹台。

戚家军一边用鸟铳、弓箭压制城墙垛口的日军,一边快速向上攀登。激战中,吴惟忠胸腹被一发铅弹命中,顿时血流腹肿。时值攻城的关键时刻,吴惟忠重伤不下火线,仍坐镇一线,带伤指挥战斗。

主将如此,戚家军将士无不效死,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袍泽的尸体继续攀爬。

就这样,在其他几路明军进攻不利的情况下,戚家军硬是最先登上城墙,日军也由此开始溃败。此后,各城门皆被攻破,明军遂一举克复平壤城。

助战的朝鲜军亲眼目睹吴惟忠及戚家军的英勇,不禁感叹此战中: “南兵(戚家军)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

更难能可贵的是,戚家军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不忘保持军纪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

对此,朝鲜官员也曾说过:“吴总兵驻扎忠州,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也不像其他将官那般克扣饷银。戚家军军纪严明,在岭南,常常露宿野外,所过之处不折一草一木。就算是最便宜的瓜果蔬菜,也必定掏钱购买,因此一路上各地争相为其立碑歌颂。一般情况下军队过境,百姓往往逃进深山以避兵祸,唯独戚家军到来时,百姓必将下来竭力劳军。”

这才是天兵该有的风范呀!

历史的惨烈与狰狞:一支“铁军”的兴衰荣辱,令人扼腕叹息

△朝鲜平壤之战绘画

04 蓟镇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山海关石门寨。

“所欠的月饷到底还发不发?”

“李提督答应的赏银什么时候兑现?”

此刻,石门寨校场内群情激愤,戚家军将士按捺已久的怨气终于爆发。

说到底,还是明军拖欠军饷的老问题。

一是定额月饷。一个月前,戚家军从朝鲜归国休整,原来朝廷承诺的出国作战加倍饷银并未按时足额发放。戚家军都是南兵,千里迢迢奔赴北方,提着脑袋为国家卖命,索要军饷无可厚非。

二是战场赏银。其他先不论,单是那平壤登城首功的万两赏银,主帅李如松有意偏袒北兵,竟自食其言,久不封赏。戚家军在平壤攻坚战中损失颇大,拿人命换来的赏银了无音信,将士们当然忿忿不平。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此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然而,在蓟镇总兵王保看来,戚家军的聚众闹饷却来得正是时候。

于私,王保与南兵素有嫌隙,刚好借闹饷之机将事件升级为兵变,一来除掉两看相厌的戚家军,二来或许还能因平叛受到朝廷封赏。

于公,朝鲜战场耗资巨大,万历皇帝和兵部都希望通过和谈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狡兔死,走狗烹,在朝中无依无靠的戚家军自然成了裁撤的首选,解决戚家军便能为朝廷去除一大麻烦。

王保一刻也不愿再等,迅速定下计谋,着手解决戚家军。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二十日,王保传令戚家军:今日诸将士交纳兵器,前往校场听候吩咐。

军令如山,一向军纪严明的戚家军自然不敢不从,于是,将士们悉数上缴兵刃,前往校场集合。

这一日,校场异常寂静,隐约中透着一股肃杀之气,而浑然不觉的戚家军早已集结完毕,等待总兵王保前来训话。

怎料,校场四周突然涌入大批全副武装的军士,不由分说便向戚家军围杀而来。戚家军虽然悍勇,奈何此时既无兵刃在手,亦无甲胄加身,又怎能敌得过数倍于己的精兵。

顷刻间,昔日演武的校场变成了血腥无比的修罗地狱,戚家军拼死抵抗,但仍惨遭屠戮。校场屠杀殆尽后,王保并没有收手的打算,他下令按兵册户籍抓人,凡是浙江籍的将士不问缘由,悉数斩杀。

戚家军经此一场浩劫,无辜被杀者多达一千三百余人,蓟镇南兵也因此减员过半。

而事件发生后,朝中竟无一人为戚家军鸣冤,最终,明廷将带头闹饷的几名戚家军军官枭首示众,并裁撤了这一部的所有南兵。

可怜这些无辜将士,没有战死在疆场之上,却惨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明廷自毁长城,戚家军由此衰落,此后虽临危受命再次成军,但已难续昔日辉煌。

05 浑河

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辽东浑河南岸。

在全歼浑河对岸的四川白杆兵,吓退前来增援的辽兵后,努尔哈赤意识到,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吃掉这三千孤立无援的浙兵。

因为,这支浙兵实在是太彪悍了!

就在刚才,努尔哈赤以四旗兵马发动猛攻,而这支浙兵则以戚家军惯用的车营大阵及火铳三叠阵迎敌。刹那间,后金骑兵犹如撞上了一只会喷火的刺猬,数次集团冲锋下来,后金军伤亡竟高达三千余人。

历史的惨烈与狰狞:一支“铁军”的兴衰荣辱,令人扼腕叹息

△戚家军车营图解

后金才有多少人口,浙兵战力如此强悍,一旦放虎归山,岂非后患无穷。

于是乎,努尔哈赤下达死命令:全军出击,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支最后的戚家军。

最后的决战就此开始!

车营四周,后金八旗军倾巢而出,攻势一浪高过一浪,不给浙兵片刻喘息之机。

浙兵领军的是总兵陈策、总兵童仲揆、副将戚金以及参将张名世,众人决意奋战到底,固守待援,可这一等便是一整天,始终不见援军的影子。

很快,浙兵火药用尽,刺猬不再喷火,后金军的攻势越发疯狂,不断有后金巴牙喇冲破车营,大阵逐渐支离破碎。浙兵只能摆出鸳鸯阵应对如潮般的后金骑兵。

鸳鸯阵对付倭寇步卒绰绰有余,但迎战高速突袭的骑兵就显得比较勉强了,何况后金军人多势众。遭遇无休止的冲杀后,倒下的浙兵越来越多,后金军的包围圈也随之越缩越小。

老将陈策在连续阵斩十余名后金军后,力战殉国。一旁的童仲揆见状,不免心生怯意,随即唤来几名亲卫,有了突围的打算。

正当童仲揆掉转马头之时,一只大手将他的缰绳一把拽住,童仲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戚少保的亲侄戚金。

戚金双眼满是血丝,疾呼道:“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随后毅然转身,继续杀敌。

童仲揆仰天长叹,罢了罢了,死则死矣!

最终,在这辽东浑河之畔,落日余晖之下,后金军万箭齐发,最后的戚家军壮烈殉国。

从此,大明再无戚家军。

戚继光曾这样评价戚家军将士: “臣之用南人,所以得其死力,一呼数万而莫后,去家万里而不辞,杖戮犯者而不怨,是岂真为升合之养乎? 盖有大义存焉。”

大义铁军尽数覆没,大明又还能走多远……

历史的惨烈与狰狞:一支“铁军”的兴衰荣辱,令人扼腕叹息

△明军对阵后金八旗军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