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建筑小故事

 黑龙江波涛 2023-09-17

被遗忘的名字,青年之家

提起太阳岛 “青年之家”那可是老有来头了。“青年之家”是位于太阳岛公园西北角的一处地名,解放前该地被称为“极乐村”,是有钱人的别墅区。

现在人们说去太阳岛,是指去太阳岛公园,而在五六十年代,哈尔滨人说去太阳岛,多半要是去极乐村,也就是青年之家。在那大坝上、树林中、沙滩上铺上一个单子,摆满红肠、面包、汽水…开始了愉快而富有野趣的一天。

青年之家有一个“塔楼”非常漂亮,建造于1920年。据说原为东正教小教堂,典型欧式建筑风格。这里的房屋,露台,凉亭,石头小路在蓝天.白云. 绿树的掩映下,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似一个仙境中的世外桃源。

动乱期间,青年之家的建筑物大都被拆毁,夷为平地。如今的太阳岛公园“青年之家”已经辨认不出当年的模样,名字也不叫极乐村,叫松鼠岛。

但是那一片净土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已经深深镌刻在几代老哈尔滨人的脑海里了。

老道外北市场

70多年前,道外北七道街的北市场非常有名。“北市场”创建于1913年,东界七道街,西界五道街,南界富锦街,北界长春街,面积共1000多平方米。也就是现在熟悉的道外花鸟鱼市那个地方。

1914年,哈尔滨的中国商人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收买了帝俄四十九艘船只,设立了“戊通船业公司”,使松花江上的航运立时活跃起来。随之北市场也热闹起来了。

当时有句老话讲:“去哈尔滨不去北市场,等于没去”。北七道街口有正阳楼,街两边几十家风味饭店,各种小吃货摊把北七道街占的满满的。街道两旁还有杂耍卖艺,卖狗皮膏药的,甚至还有撂摊演相声,快板,山东快书的,五花八门。

后来,因为松花江客运逐渐衰败,客人减少,北市场逐渐冷清衰败了。1946年,随着哈尔滨的解放,阳光才照进了北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军属合作社

在中央大街和红专街转角处 ,现在是一个书店,原来是第三副食品商店。

这个地方在三副食之前,叫做军属合作社。是一些军属(包括烈属)集资,也有部分政府注资成立的合作社,给部分军属提供了工作岗位,对烈军属购物多少有些照顾。

那时候,中央大街有两个出名的副食品商店,另一个是大安商店。

当年它们都是哈尔滨知名的“食杂店”,也是老哈尔滨人独有的美食记忆。在它们中间,靠近中央大街储蓄所的地方,是当年的东风商场,现在的中央商城。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名气大,不是高楼而是平房。

遗憾的是,如今已经很难找到一张东风商场的照片了。相比之下,孩子们更喜欢“大安商店”和“三副食”,毕竟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我们刻骨铭心的昨天。

俄罗斯小木屋

太阳岛沿江堤那条街,保留了一些俄罗斯老房子,黄墙红顶,绿色的围栏,在蓝天的衬托下格外好看。

1898年,当时中东铁路局第一任局长霍尔瓦特将军,发现在松花江畔的太阳岛是度假避暑的胜地,就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别墅。

后来,以俄罗斯人为首的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外国人,都在太阳岛上建造自己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群,把把异域风情带到了哈尔滨。

老道外的世一堂

老道外靖宇大街上,世一堂可谓大名鼎鼎。世一堂长期经营自制的名贵药品和各类中成药,前店后厂。

据称不论何时,到世一堂,只要持有配方就没有抓不到的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配制药品的工艺极为精细。许多草药要一根根、一颗颗进行挑选,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

世一堂店规非常严,全店人员集体住在店里,作息时间严格。进入世一堂学徒的人,都是经可靠人介绍的,不用本地人,不用有家口的。进店学徒的衣食住行全由店里负责,如有困难,店里协助解决,使他们安心干活。

店里的伙食很好,每顿饭是四菜一汤,初一、十五吃饺子,年节吃酒席。夏季店内备有绿豆汤和冷开水。规章制度虽严,生活关照都好,伙计们没有不拼命干活的。

世一堂作为中华传统五大堂之北堂,早在1915年就获得首届巴拿马博览会金奖,是见证历史沧桑的老字号。

河字片大火

说到河字片,是哈尔滨人最不愿提及的一段往事:1983年4月17日下午3时许,哈尔滨初春的八级狂风不分道里道外的刮着,河图街33号院子里,突然燃起大火,火借风势,顷刻间席卷了整个大院,距离33号院不远的木材厂贮有大量原木也被引燃,几小时内便形成了火烧连营之势。

下风向的煤气公司、车辆厂原油储存库都靠近这场浩劫,一时间几乎半个正阳河地区都被点燃,全市消防车倾巢而出,连就全市的洒水车、吸粪车也都参与进灭火行动,周边大庆、肇东、宾县、呼兰等兄弟城市消防队员联合作战。

直到18日上午才完全扑灭了这场大火。火灾过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建设,企业西迁,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地区陆续建起了楼宇和现代化小区。

大杂院,一代老道外的生活

下面一张照片,是在一个老道外大杂院门口,夏日的傍晚,聚在一起纳凉唠家常。时过多年,究竟是哪个大院已经无从考证,但往事和亲情却永远印在照片上。

老道外究竟有多少大杂院?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拆迁之前统计,仅靖宇办事处辖区内现存的大杂院就有148个。大杂院,就是那一代老道外人的生活。

那时候的老道外大杂院,楼梯都在楼体外,木头小走廊,两边是规格差不多的房间。围栏、楼梯、窗框都是木制的,房顶的小烟囱冒着白烟,旱厕、有的大院中央还有一口水井。

大杂院里的房子都不大,十几平方米一间,20平方米就算大的了,这样的房子里要住一家三代,很多人家都搭建了“吊铺”。大杂院,虽然很破旧,甚至可以说是寒酸,但对老道外来说,这里有很多难忘的记忆,令他们割舍不下的不仅是那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更有那些亲如一家的老街坊……

走进门洞那个大杂院,就是进了一个大家族,大家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没隐私可言,有忙共同帮有好吃的共同尝,所以那时候那种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令人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