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佰安‖赶集的乐趣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3-09-18 发布于陕西

赶集,对于我来说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一直到现在仍乐此不疲。其原因就是因为我非常享受赶集过程中的乐趣。

小时候在老家岩峪沟,去趟集市是不容易的。我所居住的金庄子距最近的夜村街集市5里路程,道路还很不好走,不是羊肠小道,就是要来回跨越小河沟的埒石,特别是好不容易走出了岩峪沟还要过一个洲河。

丹江在我们商州一带被称为洲河,河川很大,平时的水虽然不很大,但也要挽起裤腿才能淌过去,要是水再深点儿时还得脱掉裤子,由大人拉着才敢过到对岸去。到了冬天,洲河上一般都搭有木桥,我们前往夜村街赶集只能就近通过何塬村在洲河上搭起的木桥,为了让桥身的距离短一些,那木桥必然搭建在湍流的水里,通过打桩方法先在水中支起木架子,再往架子上放上单页木板或者用扒钉钉在一起的两根木椽,桥面很不平整,行走在桥面上时时都提心吊胆。从开始学过桥时大人就告诉我们:“过桥时不能紧盯着桥面,必须往远看”。实践告诉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要是过多地往桥面看,就会发现眼前的木桥一直往上移动,要是自己随着视觉中移动的桥面走,不出几步就必然要落入桥下的水中了。

每到冬天,我们一伙孩子就经常站在木桥附近观看不少过桥的人出洋相,当看到有人落入水中时,竟然会高兴地跳起来大喊大叫,全然不顾落水者冻得浑身发抖,全然不顾周围轻蔑的目光,直到长大后,我想起来此事仍感到脸红。

小时候到夜村街赶集一般都没有事情干,只不过是在沟里待着显得无聊,想借机去集市上散散心而已。我们一伙人来到集市上,从东塬街口的人群中往西穿行,经过区政府、磕崂里、卫生院、两个五间大房的门市部,一直“窜”到西街口,然后再折转身返回。因为集市上人很多,我们一般“窜”上两圈,也就过足了赶集的瘾,随之失去了热情,就会偃旗息鼓返回自己多少有点儿厌烦的闭塞的小山沟。

那时候在集市上,如果我一人独行或者有机会的话,就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磕崂里。那里是农贸市场,卖柴禾的,卖猪糠的,卖红薯、土豆等农产品的都簇拥在一个大三角形的市场内,也有不少卖吃食的,有醪糟摊、豆腐摊、烧馍摊……统统都汇集在这里,其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很认真地观看卖醪糟的老头用大铜瓢熬醪糟售卖,看他“噗塌噗踏”地拉风箱吹出无数的灰尘到处飞,特别爱看他做好的醪糟里面的米花混合着鸡蛋絮絮在碗内自由漂游。那时的我每每看到这里,总自觉不自觉地咽着唾沫,真恨不得也能美美地喝上两口解解馋。

我也喜欢看卖豆腐的小摊位,摆摊者的一边放着成块的豆腐,另一边放一口凹底小铁锅,小锅的汤中放着几块豆腐一直煮着,若有人交了钱,摊主就会拿起一个碗碟来,用勺子舀一块滚烫的豆腐于其中,再用“刃片子”在豆腐上横划、斜划各几刀,再给浇上一小勺子“水水子”递给买主。一般情况下,我的注意力都不会离开那冒着热气的豆腐,每当看着买主用筷子夹起一小块豆腐在有着红辣椒的“水水子”中蹭上一蹭,然后再送到嘴里“咕虐”起来时,我那时候嘴里唾沫在不住地增多,只是极力控制着不让哈喇子流出来而已,看着人家将热豆腐一块一块地送入嘴里,我感觉就像自己在咀嚼着一般,甚至连滋味都能感觉得到。

几年后我兜里积攒了些分分钱,曾专门去磕崂里亲自体验一把喝醪糟和吃热豆腐的过程,但遗憾地是不管怎么吃,总觉得没有当年看人家吃的那么香了。

文化革命期间,夜村街的集市曾被逼迫取消过一段时间。每逢二、五、八集日,不但夜村街集市的几个街口有带红套袖的人把守着,就连我们走出岩峪沟口就被何塬村人监视住了,若发现有人走出沟口,就会被立即“抓”起来,不但不让过河去集市,而且还要“接受劳动改造”,被看管着去参加人家队上的劳动,直到天快黑时才会被放回。

参加工作之后,我仍然对赶集情有独钟,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带上家人前往。在山西河津上班时,我经常骑自行车带着妻、女去几公里外的樊村赶集,体味异地风情,品味当地小吃;在华阴桃下上班时,我经常骑自行车带妻、女去几公里外的富水街赶集,吃那里的面皮、麻花;当然也经常走去附近的罗敷镇,品尝那里的油糕等小吃。2001年初迁住西安之后,我们经常乘车去灞桥逛集市,吃那里的搅团、品尝用饸络床子才压下来的饸络等;我们还适时选择在周二、周日去逛经二路集市或者周四、周日去逛洒金桥集市,赶集的任务无非也就是去集市上买点菜,逛逛花鸟鱼虫市场以及在古玩市场转悠转悠罢了。当然了,远远地去逛那么一圈,那一次也绝对不会空着手回家。

和过去的集市相比,现在的集市确实越来越有逛头了,只要你有耐心,几乎在集市上都能找到你想要的物件,像过时的老式照相机、留声机、胶木唱片……

集市,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身边集市的繁华,也就从侧面证实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欣欣向荣。逛集市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还能会让人心情舒畅,这样能给人诸多好处的去处,我没有理由不逛。


【作者简介】
金佰安,笔名尚舟。生于1954年3月,商州区夜村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会员。历任教师、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律检查科长、纪监监察部部长等职,二零一五年退休。喜欢交友,爱好文学。长期在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散文《南爪花煎饼》、《妻子爱唠叨》发表于《首钢日报》。先后在《二建通讯》《中国十冶》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著有百万余字的散文集《走出岩峪沟》。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吕学敏    远洲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副主编:墨海顽石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小麦的籽    无言年华     往事余味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华文月刊

大 乾 州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雪舞梨花   五谷文学社    阳城风云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金佰安‖他,我爱(小小说)

金佰安‖一个岩峪沟人的人生小结

金佰安‖岩峪沟粪事

金佰安‖2035年的相聚(科幻小小说)

金佰安‖岩峪沟的夏夜

金佰安‖记忆里的“毛桃”

       金佰安‖岩峪沟的芋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