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水 | 教育如一日三餐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3-09-18 发布于浙江




 教育如一日三餐




文/春水 

教育如一日三餐,家常便饭不必享用过多的熟食便当,因为你知道快餐式食品多少会对正在发育中的孩子造成营养不良,不能仅仅为了满足当下口感至上,或者过分顾及孩子的喜爱偏好,又或者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获得眼下的便捷。食材的搭配本就是一门学问,合理与否往往来自前人的宝贵经验以及个人的实践尝试,并不是一蹴而就手到擒来。既然是一日三餐,那搭配的主旋律一般也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就是主食+荤菜+几个素材+汤。另外在此基础上在结合包饺子、馄饨、面食又或者火锅等等,没有那么多山珍海味等美食享用带来的主观感受,更多的是相对平淡无奇的家常便饭,这就是日常的生活。教育生活亦是如此,上课、下课、讲课、批改以及各学科综合搭配本就是挥之不去的常态基调,没有那么多精彩纷呈,面对众多学生,精力也不允许。

教育如一日三餐,而非此起彼伏的波澜壮阔,更多得是周而复始的平淡无奇。虽然常如一日三餐,可偶尔下下馆子也是可以有的,毕竟来客人了又或者有其他喜讯之事更值得如此了。下馆子最大的感受就是热闹,比看热闹更接地气的就是凑热闹,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所带来的直观体验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的。可是人不可天天下馆子,这不是常态。要不然家的意义可就变了样,学校也一样,不该成为如同适合旅游的名胜风景区,又或者如同动物园、游乐园之类,让学生满怀激情的投入到隔三差五的活动中去,这就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作秀,偶尔为之是点缀,三天两头可就喧兵夺主了。

教育如一日三餐,对于孩子而言,同样以果腹为目的,如果多一些顾及口味的喜好,进食量可能就会大相径庭。我们总说孩子存在挑食现象,挑三拣四只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对于其它的却嗤之以鼻。其实食材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药理作用,既然有药理的作用,合理的烹饪就显得至关重要。同等食物在相同的进食方式也会因为因色、香、味上的差距而导致食欲的天差地别。而这也是对厨师的考验,这就是为何同样单一的食材有的人可以开一桌玲琅满目的席,有的人只能“蛤蟆对绿豆”——大眼瞪小眼,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可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对于不同的个体就会起到不同的“化学反应”,别让孩子挑食不能只是愿望,还得记得修炼好自己的厨艺,就算做不到满汉全席的料理大师,至少家常可口小菜得信手捏来不是。

教育如一日三餐,一日三餐的主厨没有人强行规定过必须得是谁,可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可知根知底更适合的往往还是父母。对于大人而言做一日三餐可能是小菜一碟,可如果主角换成孩子,可能就是晴天霹雳,刺激、紧张、不安、跃跃欲试、缩手缩脚……当下谁都会替孩子担心,而又有多少人会以厨师启蒙培养的角度入手先从洗碗、洗菜、切菜、配菜等流程进行。或许原本做一顿便饭的时间在以孩子为主体的推进下,时间、资源、人力成本的投入远高于平常,从而让父母包办成为言辞凿凿。

许多时候我们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其中对他们而言本就是一种成功,本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教育中的受教育对象也可以是教育者,培养孩子帮手,从易到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向专家一样思考,活动透明化,思维过程外显化,体验和感受学习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心智过程外显化,才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育如一日三餐,成员都在为其中的成果付出,第一次为人父母的角色扮演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也会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毕竟自己也是从儿童时代过来,没有人对于父母这个角色经历过实践与演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年轻教育工作者也一样,经验上本就缺失与不足,且行且思之后就不代表永久了。这就像煎个鸡蛋经过几次的“碳化版”才有之后的外焦里嫩。

陈春水,笔名春江水暖,宁海县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热衷于运动增强体魄,文学丰富精神。

□编辑:白色花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