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猛将兄/文 两年前,猛将兄曾写过这篇文章《深℃丨宁夏大学迎来70后新校长,来自上海交大》,留言中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
校外人都能发现宁大需要改变,那么当过班主任,干过学生处副处长,任过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彭志科作为振动冲击噪声学术领域的佼佼者,在成为宁大校长这两年,他都做了哪些尝试,宁夏大学又有什么改变? 猛将兄发现在不久前《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彭志科的一篇自述文章《改革是如何落地的》。结合此文,我们今天来聊聊彭志科和宁夏大学这两年。 ▲彭志科。 宁夏人对于宁夏大学的感觉是很微妙的。 虽为211,亦有“双一流”学科,硬件也不差,但在本地人心中似乎总是差点意思。对于志存高远的学生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颇有些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最后选择。 互联网上经常有这样的讨论—— 211宁大的含金量有多高? 彭志科是从外地调入直接担任宁夏大学校长的第一人,他会给宁夏大学带来什么呢?正如每一个网友意识到的,宁夏大学最需要的就是——
彭志科回忆,来宁夏之前,有朋友好心提议“到任半年之内不要有太大动作,用心观察,只听不说”。这是一种最为稳妥的处世之道,也便于给出时间细细观察之后再做打算。 但彭志科发现,宁夏大学在“学校的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绩效分配机制等,明显不符合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建设需求。” 教师收入大头靠课时费,老师们热衷于上课,而忽略科研;整个学校存在着复杂的层级和行政架构,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这类行政化色彩严重的职位随处可见。 彭志科觉得“不动不行”,宁夏大学一定要向教学科研并重型高校转型。 革新求变,最关键的是上下一心。 彭志科发现,宁夏大学教职工思想并不保守,大家也有“改革求变”的想法。但怎么改,如何变,却是不置可否。 彭志科提出了“两个融入”。
有人可能疑惑,偏居一隅的宁夏大学,与国内主流学术圈融入不足尚可理解;但融入宁夏产业经济发展,居然也存在问题? 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宁夏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就是化学工程与技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省高校的“双一流”学科设立,有“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的因素。 化学工程与技术,对于宁夏就是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然而就在2022年2月,宁夏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被教育部给予公开警示。“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彭志科也发现,宁夏本地的不少企业的需求很多,非常需要高校的科研来支撑。但是——
如何把企业请进来,如何让教师走出去? 如何鼓励宁夏本地的企业把研究中心或研究院设在宁夏大学,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开放资料、仪器、设备,校企一起投入人员做研发。 这些是彭志科和宁夏大学革新的另一个重点。 从来到宁夏之后,彭志科平均一个月要去宁东调研一次。在他看来,这里是宁夏大学“输出研究成果的应用场”。 2022年2月,学校正式与宁东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坚、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学校还与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五市建立合作机制,以点带面,构建“5+N”校企/校地合作大格局,全方位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宁夏已有多家本地企业把研究中心或研究院设在宁夏大学,校企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开放资料、仪器、设备,校企一起投入人员做研发。其中有些已取得重大进展,经过中试,马上要投产。 猛将兄注意到,从彭志科两年前来到宁夏大学,该校已成立了枸杞现代产业学院、葡萄与葡萄酒现代产业学院、地理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奶业现代产业学院、文化旅游现代产业学院等多个现代产业学院。 这些学院均是与各行业领军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并授予共建企业“产学研基地”牌匾。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推动技术产业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提供学科和人才智力支持”。 让企业走进来的同时,教师如何走出去? 彭志科回忆,自己两年前刚到学校时,每年的横向课题经费是2000万元,到2022年提升到了8000万元。这对于宁夏大学而言,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跨越。 宁夏大学革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书院制和学部制改革。 彭志科之前在各学院调研,发现学院的基层工作力量非常薄弱,宁夏大学每个学院的体量都相对较小,2000名以上学生的学院就一两个,多数学院学生不超过1000人。 而宁夏大学的辅导员的数量相对较少,每个辅导员承担学生党建、团建、就业、心理等工作,工作同样难在规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上。 按照约4000名学生一个书院的体量,设置了八大书院,把全校学生都归口到书院中。辅导员都放到各个中心,同时每个辅导员又联系若干个班级。 班主任仍由学院选出,但他们不用再承担事务性的工作,而是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 就像猛将兄前文中提到,彭志科曾当过本科生班主任,曾表示作为本科生班主任,“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规划人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而学部制改革也是同样道理,都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事务性的问题,最后把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 一个学院,最后只有院长、党总支书记和3个副院长,行政岗位一个不留。学部定位服务,学院定位学科建设。
另一个数据也能看出端倪——宁夏大学全面实施了“扁平化”管理服务模式改革,“共调减251个岗位,全部调整补充到教学科研岗位”。 一切改革都是以增加大多数人收入为成功的前提条件的。 猛将兄之前在报馆上班,老社长要进行改革,先做的便是绩效改革。让更多的记者编辑干得多干得好,最终实现拿得多收入高。 稿子写得好、版面编辑得棒,收入高了,良性竞争便会有更多出彩的报道。 道理相通。在彭志科看来,“绩效改革就是指挥棒”,可以通过绩效改革去引导教师关注“重要的事情”。 这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模式,但基本遵循的原则就是——
要给重课堂教学轻科学研究,踩一脚刹车! 彭志科总结道,教师发展得越好,学院整体就越好;教师为学院贡献越大,得到的奖励就越多。 而有行政级别的干部课时量超过多少都不算数,从而引导他们把重心放在管理上,不再和普通老师“抢”课上。 改革必然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或者是触犯了多年来生活在舒适圈里的人。 但彭志科认为,“改革本身不可阻挡”,唯有大家都认识到了这点,关注点就会慢慢集中到“我怎样对照标准来改进”上来。 看完这篇彭志科的自述文章,猛将兄的感受就是宁夏大学无论是内部绩效考核、去行政化管理,还是外部校企合作,科研转化成果,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宁夏大学也不再固步自封,而是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加快做“真正该忙”的事情。 取消复杂的层级和行政架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宁大真正成为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为地方经济做出自己贡献的高校。 两年时间很短,短到或许开花结果仍需时日;两年时间也很长,长到足够改变这所已经成立65年高校的固有思维模式。 彭志科自称,“我希望自己给学校带来的是正向的改变”。 宁夏大学的未来还会呈现出一种什么耳目一新的变化,我们且拭目以待。 猛将兄也相信,改变不止于此。 □校对:英子 摇摇 □审核:老六 金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