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晋五十年:266至317年历史现象考述》 为此,《西晋五十年》的作者季社建坚持历史唯物论及“历史合力论”的基本立场,充分借鉴布罗代尔“总体史观”、芬纳“统治结构”等现代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成果,并参考证据学的原则和方法,寻求那些与事实“具有逻辑相关性的证据”,将精力“集中于证明问题的理性方面”。同时采纳情报分析的“逻辑反演”方式,依照“对象假设—证据验证”进行研判。由此,《西晋五十年》尝试让史书中的“圣人”褪去光环、为“反派”“正名”,从一个不那么“戏说”的角度观察西晋政治状况的变动。 ![]() “八王之乱”给人留下西晋政局长期混乱的印象,这却是一个“人为连贯起来的故事”:一般认为“八王之乱”总共历时十六年,但如上图所示,其实当中存在长达九年的“朝野宁静”“海内晏然”时期。 对于西晋,“史家历来评价不高”,而长久以来,传统史家常常陷入将历史进程系乎个别人之身的误区——如王夫之认为,“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如今,坊间亦仍多见将政治运作和政治势力之间的博弈简化为关于个人之间“智斗”或利益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叙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任何人身上,这样的政治亦不过是阴谋诡计的无尽重演。政治史如果陷入这样的叙事,便无从解释与体现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变迁。 每一段历史都在继往开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解释历史”。无论西晋寿命多么短暂,无论史家如何评价,它总有自己的由来和自己的去向。《西晋五十年》描绘西晋一朝的历史现象(主要在政治方面),首要关注的就是其时以皇帝为首的政治势力如何回应王朝统治过程中出现的课题,又为统治结构描绘了怎样的蓝图。尤其致力于回答以下的问题: 其一,东汉末期世陷动乱,其后的四个世纪里,西晋是“唯一实现了全国统一的王朝”。丧乱本身就是社会政治需求分解、矛盾激化的表现,曹魏三代频兴兵事却未能收拾裂土残局,为什么司马氏能够大功告成、江山一统? 其二,西晋存续五十年,如从灭吴获胜算起则时间更短。立朝、统一却不得持久,其因何在?接之而来的近三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局面与西晋一朝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其三,西晋虽短,承祚西晋的东晋能够于南北分裂之期延续、保存中原文化的根系和血脉,西晋五十年的积累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四,西晋前后,少数民族内迁、寒庶求进等新生因素迭起,社会状态已和秦汉之时不同,西晋如何适应和应对此类挑战或冲击,其中的启示或教训又是什么? 所有这些,浓缩于西晋的半个世纪中。细作考察,这短短的五十年也确实“精彩纷呈”,堪为我们察成败、观兴亡的极佳样本。对其进行断代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客观地把握整个中古时期的历史趋向、脉络。 ![]() 西晋并非听说、传说、戏说的那样(代序) 导论:为什么天命垂顾司马氏? 第一章西晋代魏 第二章武帝的新天下 第三章泰始朝争的明流与暗流 第四章咸宁变局、武帝转向 第五章武帝功业及外戚势力的复活 第六章“辛亥三变”:从武帝之死到贾南风临朝 第七章元康年间的宁静世道与诡谲朝局 第八章逆天颠覆:贾南风覆灭、司马伦篡政与“三王举义” 第九章“八王之乱”的高潮和终局 第十章西晋丧失起死回生的最后机遇 第十一章末路与出路:天下兴亡、聚散而已 主要参考文献 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李初臻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