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指文烽火工作室编绘《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 无论在哪个时代,匕首一直都徘徊在武器和工具之间。匕首的名字得益于它的首部像匕,而匕在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可见匕首这种武器在古代具有十足的工具性质。因此,匕首时而是专业的武器,时而又与工具脱不开关系。 ![]() 汉代画像砖上手持盾牌与短剑的御龙勇士 实战兵器 尽管匕首出现和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在我们常说的十八般兵器中却并没有它的身影。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的无数兵书和武技书里,都不见对匕首形制或者使用方式的记载。这是因为根据古代记载及现代考古发现,在长度70厘米以上的青铜长剑出现前,大多数步兵手中的主要格斗武器实际上是斧、钺、戈等挥砍型卫体兵器或者矛、戟等长杆兵器。对当时的士兵来说,无论是被称为“短刀”“短剑”还是“匕首”,那种长度不超过小臂的武器,都只能作为主要格斗兵器的一种补充。大体上,匕首一直不是战场上主要使用的武器,然而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尽管匕首并非大多数军队的制式装备,但在每名士兵的装备清单中它却又悄然占有一席之地。 ![]() ![]() 西汉执伞铜跪俑。这具跪坐俑双手作握物状, 上下相叠于前胸,所执之物为伞盖的圆柱形柄。值得注意的是,陶俑的腿外侧还配挂着一柄短剑。 佩带方式 商代武士多将匕首插在腰间。唐代欧阳询撰写的《艺文类聚· 卷第六十· 军器部· 匕首》记载:“诸葛故事曰:成都作匕首五百枚,以给骑士。”可见在三国时期的蜀国,匕首相当盛行,诸葛亮一次便要锻造500柄送给骑兵。唐代流行佩剑,但因为在室内佩剑不易行动,因此流行在腰间佩带匕首。李白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就写道:“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另外,古代士兵除了将小刀或者匕首插在腰间外,也喜欢将其藏在靴筒中,这是为了在被敌人擒抱或被压倒时,能够较为方便地拔出匕首进行反击。匕首插在靴筒中的做法应当是受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毕竟插在靴筒中的匕首在马上更容易抽取。 ![]() 战国双兽首短剑 此短剑整体铸造。剑首为双兽首造型,剑茎镂空,剑格为八字形,剑尖十分尖锐,利于戳刺。 近身格斗 在《史记· 刺客列传》对荆轲刺秦王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匕首最主要的使用方法是出其不意地近距离格斗。从短短100多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匕首小巧便于隐藏的特性使其非常容易藏于地图之中,进而被荆轲带到了秦王面前。而在荆轲拿起匕首后,我们可以看出匕首十分便于单手使用,这样另一只手便可以按住目标防止其躲闪和反抗。 匕首是着甲混战中的近战利器。对身穿甲胄的战士们来说,除了致命的钝器击打外,从盔甲缝隙中戳刺而入的匕首亦是能够夺取其性命的一大威胁。 实际上,一场搏斗到了用匕首进行近身格斗时,已经发展到性命相搏的最后关头。因此能否出其不意、一击制敌,成了匕首近身格斗的基本要点。在西方,匕首常被用来给落马或者垂死的敌人一个“痛快”,甚至有了名为“慈悲”的别称。阿金库尔战役中,英国长弓手就是用匕首杀掉了不少法国骑士。匕首在近身格斗中并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主要方式只有反握的“捅”和正握的“插”两种。如果说有什么特别技巧的话,那就是在用到匕首的时候,要么一刀捅进对方的要害结果了对方的性命,让他再也威胁不了你;要么就是用匕首突然一击,迫使对方放弃对你要害的攻击,为之后的反击赢得时间和机会,而这两种使用方法都需要坚定的意志和胆量。有时为了发挥匕首杀伤力的极致效果,人们会在上面涂抹毒药。《史记· 刺客列传》就记载:“于是太子(燕太子丹)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可见匕首的威力。 与此同时,匕首也是士兵用于保护自己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匕首才会出鞘。一旦匕首出鞘,如果不能杀死对手,那么就意味着这名士兵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因此匕首虽然属于暗器,但非常受士兵们的信任和欢迎,在人类武器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中始终陪伴在战士们的身边。甚至在大部分冷兵器已经退出战场的现代,它依然在战场上守护着战士们宝贵的生命。 ![]() 在古代战争史中从来都只能占据配角地位的匕首,却在人类迈入热兵器时代后依然作为士兵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护身武器存在,成为现代战场上几乎仅存的冷兵器。图为手持国产84式侦察兵匕首的解放军战士进行匕首刺杀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