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向阳:习拳三十年的收获、体会和总结

 tjboyue 2023-09-18

习拳30年的收获与感受

太极拳功夫有“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也许神明阶段是颠峰,不易攀登。但是新时代的大众习拳者,对“着熟、懂劲”的功夫还是可以得到的。

笔者对“着熟、懂劲”的阶段是经历了漫长的光阴。

学拳三年后,为满足群众学拳的欲望,就开始每天早晨忙于一个三级教练所从事的新学员的初级套路教学工作,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学教师所完成的基础和初级教学。由于晨练时间有限,加之学习资料短缺,对太极拳的理论学习、研究和技术实践较少。最初也不太懂什么“用意不用力”,什么“内功心法”,什么“心悟”和“体悟”等。这些重要理论在过去竞赛套路教材上和碟片上是看不到的。

能看到的有“上身中正,头正悬顶,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意守丹田,呼吸自然”等理论要点,但如何理解、贯通和实践,还是一知半解,一头雾水。

后来,不再从事较多的教学工作,转而专心学习、研究、实践拳术。并在《塔城日报》上连载发表太极拳健身效果的文章,初心是号召社会更多的人认识太极拳,学习太极拳,为全民健身作贡献。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助力笔者从太极拳网络媒体平台上,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才使笔者的拳术理论、技法和实践得到较大进步和感悟。我的有关理论研究、探讨、感受和功法总结,已在全国太极网络媒体上发表十多篇论文。

在习练太极拳的路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春的一个早晨,万里边疆的西北边塞小城,有了太极拳的身影,从此有缘让我迷上了太极拳运动,并对此锲而不舍。几十年的时间,每天清晨一两个小时都在坚持学习、日记、钻研、探讨、揣摩和写作。并悉心在实践中寻找太极拳的核心功夫,寻找从“心悟“到“体悟“的感受

期间,曾得到自治区太极拳名师汪兵、朱明、程桂香等老师和西安杨氏太极拳五代传人赵幼斌大师的多次指教和培训,授教于全国武林百杰李德印、门惠丰教授的精心教学,经历了全国武术协会西安培训班的学习等等,使笔者受益匪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和知识。

图片

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无数先贤创造积累的智慧结晶,其内涵博大精深。要学好练好太极拳,必须有决心、有恒心,从筑基开始。如同上学,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方能步步升高。

在我所教的学员中,有七八名学员由于个人的勤奋好学,不断提高拳艺,曾多次参加大赛获得大奖。在笔者任协会秘书长及会长期间,曾多次组建代表队参加集体和个人项目比赛,在自治区太极拳大赛中(包括自治区民族运动会、老年人健康运动大会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获得过“三连冠”、银牌、铜牌、第一名、第二名、一等奖、二等奖等优异成绩。在带队去海口参加世界笫二屇中华龙太极拳大会时,集体项目陈氏太极拳获第二名,个人项目有5人获第一名,6人第二名,1人第三名。

在过去28年教学中,所教学员己达上千人次。每年对新学员总是强调三点:一是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二是虚心求教,不断纠错;三是牢记理法,用心感悟。

前两点要求,是为学员很快能达到套路规范着熟阶段。后一点要求,就是使学员今后能够勤奋好学,逐渐上升到从“心悟”到“体悟”的阶段。所谓“心悟”就是把拳理、拳法、拳诀、拳谚等加以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并实践上身,进行“拳意表达”和“拳势运化”。从中体悟“精气神形”的变化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

现在,笔者观察许多拳友,特别是习练10多年乃至20多年的拳友,在套路盘架上仍存在着动作规格不规范,动作姿势不准确,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的现象。

古人曰“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一个“形不正”,则严重影响了“意气形神” 的练功成果。“形”况且不说,最重要的是经年累月的练功时,发现很多拳友是意无意,气无气,形无质。这是一件徒劳无功的事,究其原因很多,一是不外乎基础学习基本功不牢,渐渐变味了。二是思想重视不足,对拳理拳法学习不够,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三是不能经常得到明师的指教。四是协会组织培训、讲课、研讨活动较少。

现在需要解决的仍然是思想认识问题,太极拳是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诞生的,所以具有“文武二功,文者养生也,武者技击也。”两种功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武功要求动作和姿势规范正确,如果文功脱离了武功,那就不是养生太极拳了。

太极拳是由“意气形”三大要素组成的拳术,内涵哲学、中医学、气功学等多种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是一种“文武双修”“内外兼修”“性命双修”的拳道法术。不同于舞蹈、广播操、健身操等突出的、单纯的肢体运动,其健身效果也大不相同,这是每一位习拳者必须明白的大道之理。

还要进一步明白太极拳的“意气”与“形”的关系。“意气”是太极拳的核心,是拳术的灵魂。“形”是形态,动作姿势,是武功技击的招势和技能。如拳术中具有攻防含义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意气”是“形态”的主帅,形态是意气表达的载体。这就是对拳论“意气君来骨肉臣”“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的释义。

笔者认为,学者在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差错,做到练中养、养中练,练养结合。心静为养,心乱为伤;意练为养,力练为伤;松练为养,僵练为伤......。在拳架着熟之后,应该向“松柔、松沉、松弹(弹簧劲)”的阶段进发。太极拳讲究“柔、沉、弹”三种内劲。三劲都姓“松”,可简称“三松”。无松则无劲,能松才能柔,能柔才能轻灵,松柔至极才能坚刚,形成刚柔相济。能松才能气顺,气顺则能气沉丹田,内气聚合才能形成具有弹性的内劲。能松则能沉,能沉则能产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形成整体力。松在拳术中是一种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松的原则是“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松的目的是聚集内气,转化成“柔沉弹”的三种内劲。既是武功的需要,又是养生之道。

太极拳强调“松静慢练”,其功效非常奇特:有利于改善新陈代谢功能;有利于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净化血管、气血流畅;有利于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净化心灵;有利于促进血液和肌肉细胞的革命,提高生命活力;有利于活动关节、柔筋健骨、疏通经络、增强肌肉力量等。这些玄妙的功效,在我们不少练功较好的拳友中得到验证,如我熟悉的劳凤娥女士和薛琪英女士。令人奇妙的一位女士因病查肺部有阴影,习练太极拳半年后,阴影消失了。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对六十多岁,七十多岁,八十多岁的老人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带来全家幸福。笔者83岁,血压值一直稳定在120和80左右,“三高三病”全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每天精力充沛。被拳友戏称“小伙子”。两年前,住宅电梯故障,我一口气爬楼梯到28层,用了16分钟。这不是标榜是事实。“太极拳是一门生命科学”,“是高层次的文化与科学”。这是中央的声音。习拳练功的过程,就是遵循生命科学,促进人体生命活动向优质化、有序化方向转化的过程。太极拳就是奇门遁甲,每天每年都在为生命健康添砖加瓦。

既然“松静”与健康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三松”呢,筆者建议:

第一,努力学习并熟练掌握拳理拳法,特别是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术十要》,这是拳术中的“黄金”,要一条一条的掂掂分量,悉心揣摩、实践一番,寻找拳意表达,寻找心理和生理变化带来的“感受”。

第二,在练功中,一定要贯穿“心静体松”的首要法则,这是养生功的法宝。古人曰“静者,生生之本也” 静养心,心养命,生命之本属于静。“松静自然”是百功之母、练功之道。要把身心的运转和运化全部放在“松静”上,放进“道法自然”上。

第三,“三松”是一个技术难关,要过关并非易事。“用意不用力”是三松执行的纲领,“以心行气”“意气相随”是落实三松的重要因素。道法懂了,明白了,也需要一定的时段(靠个人领悟程度快慢)才能收获其功效。对不明白三松功法内涵的拳友,必须在明师的教学指导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学习,方能掌握其功法。

此文是笔者几十年的经验、体会和总结。其中有些论述如有不妥,敬请名家名师和拳友们予以指教。

2023年9月17日

作者:梁向阳

国家武术六段位、国家一级体育指导员兼考评员、国家武术协会会员。曾任塔城武术协会副主席、地区太极拳协会会长和新疆太极拳协会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