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等腰三角形中一个有趣的性质

 木一过 2023-09-18
三点声明:

2. 本人对试题的研究,不会牵扯政治,也无意对一个地区的命题工作及教研生态构成影响.我只是从学术角度,就题论题表达我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妥之处,恳请谅解.与我直接联系也行;

3.出于教师之间交流,我的解答重在思路,不可能像考试时那样规范解答.

正文内容:

上篇文章中我们提到等腰三角形中一个有趣的性质:

图片

今天我们就聊聊与这个性质相关的话题
1.结论的合理性
事实上假如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与底边长同时又知道底边上的一个定点D如何刻画点D的位置呢?),显然AD长必定可求如何求呢?这个结论相当于告诉我们一个直接求解的公式
2.证明这个结论
各人知识层次不同,证法也就不尽相同但就我们教师而言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必须思考:当学生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又该如何启发他们思考
比较自然的教法是给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请学生思考求解比如:
ABC中,AB=AC=13BC=10DBC边上一点,且BD=1,求AD的长.
对于这样的题目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想到求解方法的
AMBC于点MBM=5AM=12DM=4因此AD=4·根10
具体数字的问题会了,一般情况下的证明学生大体也会了.为了追求过程简洁优美,可以“双勾股作差计算”再用“平方差公式”OK
如图AMBC于点MBM=MC

图片

证明完毕
当然对于知识面比较广的高手而言,偏要上升到“定差幂线”的高度,来理解这个结论的证明过程,当然更加有意思了
3.尝试推广结论
学习数学,要善于提出问题.就学生而言,“提出问题”的方式通常有两种:⑴结论是否可以推广;⑵逆命题是否正确
现在点D在边BC,假如点DBCCB的延长线上,结论又将如何?
当点D在边BC上时就是前面结论;
当点D在边BC两侧的延长线上时结论为AD^2=AB·AC+BD·DC
直觉上这里改成“”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AD>AB
证明与前面相同,非常简单.大家不妨在纸上推演一下
4.写成AB^2如何
就多数人而言写成AB^2是自然的但就知识面广的高手而言写成AB·AC往往基于更深更美的考虑
如果写成AB^2那么结论可以改写成:
当点DBC边上时BD·DC=AB^2-AD^2
当点DBC边两侧延长线上时BD·DC=AD^2-AB^2
抽象一些索性写成BD·DC=|AB^2-AD^2|也行
5.统一性与负数
无论数学还是物理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追求结论形式简洁,追求结论统一性
为了追求统一必须将看似相同的几何对象进一步加以区分,并作相应量化此时,负数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在平时教学中,很少有人对这样的现象作深入思索
比如角.对于一个静态的角,如果从动态去理解,那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这个角,有“顺时针”与“逆时针”区别,于是产生“有向角”概念从而在量化角的大小时,有正负之分;
又如面积.在用顶点字母表示同一个三角形时,字母是按“顺时针”书写,还是按“逆时针”书写,看成表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于是产生“有向面积”概念从而在量化面积的大小时,也有正负之分
下面这个几何结论,知道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等边三角形内任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三角形的高).
这个结论在历史上被称为“维维安尼定理”. 假如将这个结论作如下推广:
⑴等边三角形所在平面上任意一点;
⑵到三边所在直线的距离.
那么结论与证明又将如何呢?有无统一性理解?这个时候,如果采用“有向面积”理解就非常方便. 
说得有点高大上了.我们还是从一个更加简单的话题谈起:
 图片
如图ABC三点都在直线l
对于图1来说C在线段ABACCB=AB
显然这个结论成立是有前提下那就是点C必须在线段AB
假如ABC是直线l上任意三个点显然ACCB=AB就无法恒成立了
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明的学科在数学上要让这个结论恒成立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对于同一条线段AC分成两种理解:线段AC与线段CA将这两种理解成不一样的线段不一样在何处?它们的方向不一样了那么如何定义一个有方向线段简称“有向线段”)的大小呢?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概念“数量”“数量”是在“长度”的基础上多了符号了如果两条有向线段的方向相同那么它们的“数量”符号相同;如果两条有向线段的方向相反那么它们的“数量”符号相反
在“有向线段”与“数量”概念的辅助理解下不管ABC位置如何,结论ACCB=AB始终正确.有意思吧?
不信你试试理解看呢
借助“有向线段”与“数量”前面所讲的等腰三角形性质可以写成:
BD·DC=AB^2-AD^2
就始终正确了.不过需要再次提醒:这种写法成立的前提是要将线段BDDC理解成“有向线段”大小要理解成“数量”
当然,如果不想扯上“有向线段”与“数量”概念,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记住一个符号规律:内同外异这个规律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在数学中的许多场合下,为了保证结论的统一性,都要遵循这样的符号规律.如数学中比比皆是的“定比分点”现象,包括本文后面将要提及到的“斯特瓦尔特定理
可以这样讲,没有“负数”,虽然数学仍然是美丽的,但美中存在许多残缺有了负数,处处可以看到数学中具有统一性的美.这或许是我们许多数学人没有体会到的“负数的伟大”!
6.结缘“圆幂定理”
许多人知道“圆”中有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却不知道“圆幂定理”这是令人遗憾的
可以这样讲“圆幂定理”是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之大成是三个定理的统一形式
圆幂定理:如图,定点P与定圆O,记OP=d,⊙O的半径为r,过P任意作一条直线与⊙交于AB两点,则PA·PB=|d^2-r^2|(定值).

图片

注:示意图将P画在⊙O其实P在⊙OP在⊙O,包括当点A与点B重合,即直线与⊙O相切时,结论始终是正确的
前面所讲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可以上升到“圆幂定理”的高度理解建议有兴趣的老师研究一下
7.为何写成AB·AC
本文所讲的是三角形中,当有两条边相等时,将出现的一个性质,我们可以粗略地称之为“等边性质
三角形中,还有一个“等角性质”,只不过这里的“角”并非三角形自身的角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AD^2=AB·AC-BD·DC

图片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当初我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只知道教材中的“角平分线定理”,即AB/AC=BD/DC后来,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发现竟还有这样美妙的结论,深感惊奇与震撼. 这个结论在历史上被称为“斯库顿定理”. 
如果说前面等腰三角形中AB·AC还可以写成AB^2的话那么这里无论如何都不能这样写了
如何证明这个性质呢?如同前面所说,“初始学习的人”与“有过研究的人”证明的想法不同
对于初始学习的人来说以下的探索过程是非常合理的:
AD^2=AD·AD=AD·(x-y)=AD·x-AD·y
如何解读AD=xy大体暗示我们延长AD至点Ex=AEy=DE
作如上处理后后续想法呢?设想让AD·x=AB·ACBD·DC=AD·y
于是依据对应边的暗示构造相似三角形从而得证
对于有过研究的人来说证明过程几乎以“背上并优化”后的形式呈现:
如图延长ADABC外接圆于点E
由△ABE∽△ADCAD·AE=AB·AC
由△ADC∽△BDEAD·DE=BD·DC
两式相减得AD^2=AB·AC-BD·DC
这样的证明,让我想起关于大名鼎鼎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被后人称为“数学王子”他的著作,立论严谨、结构完美他掩盖了结论发现的过程,呈现出来的都是最终的精致绝伦的学术形态,很难读懂有人曾说:“高斯像一只狡猾的狐狸,总是用尾巴扫去身后的足迹”而高斯本人的态度是,“在盖好大楼以后,脚手架当然要拆掉”
就我们教师而言,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讲出初始想法,提供合理证法。在学生理解了证明过程后,可以与学生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证明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科学合理的。
有意思的是,可以用“斯库顿定理”证明著名平几难题“施泰纳-莱默斯定理”,即“有两条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后者通常用反证法证明. 直接证法非常难想,当然也有几种. 
为什么将本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AB^2写成AB·AC,现在可以解释了
观察前面“等边性质”与“等角性质”结论形式高度一致!甚至我们可以用语言作如下描述:
中方=上积-下积
所谓“中方”指“中间线段的平方”“上积”指上面两条边的乘积“下积”指下面两条线段的乘积
学习数学需要具备一定欣赏美的素养如变中不变的结论结论的简洁形式等等都会让人感觉数学之美妙. 如此你才会乐此不疲地研究数学
8.逆命题的结论
学习数学要善于提出问题向自己挑战如此坚持下去你的数学水平将会越来越高看到的风景也将越来越美妙
在数学上,思考逆命题是否成立,这是“提出问题”的一个常用方式.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施泰纳-莱默斯定理”就是“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平分线相等”的逆命题. 
在前面两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很自然会思索一个逆命题:
提出问题:如图,△ABC中,DBC边上一点,若AD^2=AB·AC-BD·DC,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AB=AC?不一定!AD平分∠BAC也不一定!AB=ACAD平分∠BAC?有无其他可能?建议有兴趣的老师深入研究
9.经典应用举例
如图,△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B=2∠C,求证:b^2=c(c+a).

图片

这是一道经典几何问题,除了高中的三角证法外,许多人认为,纯平几只能用相似证明好,我们先介绍相似证法
证法1:延长AB至点D,使BD=BC,则∠D=∠ACB
由△ABC∽△ACD得,b^2=c(c+a)

图片        图片

其实不用相似,也能证明此题. 
证法2:延长CB至点D,使BD=AB,则∠D=∠C
由本文中等腰三角形性质得,BD·BC=AD^2-AB^2
c·a=b^2-c^2,进一步变形整理得,b^2=c(c+a)
就是说,在八年级的时候,此题就可以提供给优秀学生思考
10.余味绵绵不尽
从确定性的角度讲若△ABC是确定的D是直线BC上的一个定点那么AD长必定可求!这个结论是什么呢?数学上有这个结论上吗?
有!这就是“斯特瓦尔特定理”,显然这是“曲高和寡”的知识,也并非我们这篇公众号文章继续写下去的事情了.赶紧打住
交流数学的时光是美好的,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继续在这里重逢交流. 
常见问题:
1.关于“数学行者”与“我的专场”回放视频,至明年2月份一直可以观看,遗憾是收费的。有人希望免费,可惜我没有这样的权限。再说,果真免费,也对不起前面付费的人。
2.如何购买,请与陈老师联系:

3.两个会议的“会务手册”都没有了。但如果购买视频回放,将赠送“会务手册”PDF文档,可以自行打印。
4.如何加我微信:

加我微信的时候,请附上“地区+姓名”信息,方便我保存。谢谢。

5.多少人参加会议。我上传几张现场照片……,权当解释,顺带宣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