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趣读·老城记》老北京03【8274】

 诡秘藏书馆 2023-09-18

《民国趣读·老城记》老北京

亲历老城风物,回忆市井街巷

寻觅舌尖文化,感受历史沧桑

第二辑

馋嘴美食汤汤水水都有宫廷味(下)

季臣阁:吃烤肉,最好是自烤自吃

1

烤肉的吃法,多年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随着年代的演变和顾客的要求,在肉料加工和作料调配方面日益细致罢了。前面说过,烤肉是蒙古族传来的。蒙古族人的性格比较粗犷直爽,喜吃羊肉,且以火烤为主。北京的烤肉,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这种性格和习惯。吃法是在一张大圆桌上放一口板沿大铁锅,锅沿置一铁圈,再放上铁条炙子,铁圈留一火口,以便投入木柴。

2

木柴最好用松塔、松柴或柏木。因为松烟和肉味混在一起,随风飘散,香闻四邻,挺有意思。用其他杂木当燃料虽也可以,但是没有松烟那股香味,就差点劲。 在我幼年时,烤肉吃法和作料调配与现在略有不同。过去是先配好作料,放在一只碗里,另盛一碗凉水,把羊肉片在凉水碗里蘸一下,就放在炙子上翻烤,稍变颜色后用长筷子夹下,再蘸配料吃。这同吃涮锅子、水爆肚相仿。现在的吃法是在配好作料后,先与肉片搅拌在一起,然后放在炙子上烤,还可以往肉片里加生鸡蛋同烤。这样烤出来,滋味要浓厚得多。

3

过去所用作料一般有切得很碎的大葱末、香菜末,以及卤虾油、高酱油、料酒等。现在除上述作料外,又增加了一些,如香油、醋、姜汁、味精、白糖、辣油等。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调配。另外,现在吃的时候还配以清口的冰黄瓜、冰西红柿、糖蒜、大蒜等。总之,比以前古老的吃法,更为丰富多彩了。 吃烤肉,最好是自烤自吃,边烤边吃。这样,肉的肥瘦、烤的老嫩、味的咸淡,都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掌握,更觉可口。如果让服务员代烤,拿到餐桌上吃,那就不仅减低了风味特色,吃起来还会不太合口。

4

吃烤肉,一般都要喝些酒,既助消化,又能利口。还有许多顾客喜欢把一只脚踩在炙锅桌旁的板凳上,边烤边吃边喝,别具一格。吃烤肉喝酒,早年间不使酒杯,用的是砂酒壶,嘴对嘴喝。尔后讲文明了,才逐渐用锡壶、酒杯代替。吃烤肉时的主食,早先是吊炉烧饼,近年来多改用芝麻酱烧饼和牛舌饼。烤肉伴米饭却不好吃。这好比吃烤鸭要吃薄饼或荷叶饼一样,已经由习惯变成固定的款式了。 烤肉最要紧的是精选羊肉。张家口以西的绵羊为最好,其形状是黑头团尾。别的地方的羊,如北道羊,即北口外热河等地的长尾羊、大山羊,也可以,但不如西口羊肉嫩味鲜。

5

羊肉的部位要用后腿、上脑。后腿又分几部分,名称不同,有三叉、黄瓜条、元宝肉、摩裆等。老内行的顾客会点名要。也有客人专爱吃羊的内外腱子,并且要求切得稍厚一点,烤出来另有一种风味。早先烤肉就是羊肉,以后逐渐增加了牛肉,形成现在的烤牛羊肉。牛肉,选槽牛味牛为适宜,耕牛不行。出过汗的耕牛,肉太老。牛肉要用上脑、排骨、里脊,其他地方不用。

6

肉来之后,还有个加工过程,也很重要。一定要精剔细选,把筋膜、碎骨、肉枣等剔选尽净,不能马虎。然后用小箅帘布包好,压冰肉。要压24小时后,才能用。其肉更加鲜嫩,彼时有“赛豆腐”之称。这虽是夸大其词,但鲜嫩可口则是一般顾客皆知的。压好后,再切片。这需要有较高的技术。切肉片的刀是特制的,约一尺五寸长。切的时候,肉要选横竖丝,左手按紧,右手持刀,切成薄片,比涮肉片较窄小,宽二至三厘米,长七至十厘米,薄的程度要求透亮,至少半透明。刀口工夫是烤肉的关键。如果切得不薄,或者选的肉筋膜不净,烤后吃时会嚼不动,而且会有膻腥味。

7

为什么烤肉季百余年仍然存在,还能保持盛誉呢?其中没什么奥妙,就是货真。一个是用肉不凑合。我们每天清晨起来就到各处去找好的羊腿,北京城各大羊肉铺差不多全有过来往。一个是加工不马虎。力求把筋膜剔净,压好切薄。因此,烤出来的肉,香嫩可口,不腥不腻,紧嚼慢咽均相宜,很受顾客欢迎。每人吃一二斤,常常不能尽兴。许多不吃羊肉的人,吃后也赞不绝口。所以不仅一般顾客回去之后,一传十,十传百,还有些文人墨客投稿报纸,夸耀一番。因而烤肉季就逐渐扬名了。

王孟扬:西来顺的爬四白和鸭泥面包

8

在30年代,在西城新兴的商业区——西单,崛起一家新型饭庄——西来顺。 顾名思义,西来顺是与东来顺相对立的,含有旧俗所谓“打对仗”的意思。由于西来顺经营得法,另开蹊径,这个后起之秀,居然与老牌号的东来顺势均力敌,浸假有后来居上之势。 叙述西来顺的创业史,首先要介绍一下创办人褚祥。禇祥是北京南城牛街地区的回民,世业厨师,幼时随父兄替人包办筵席,被培训掌握了烹调技术。但他不以墨守旧规为满足,立志要改进清真范围的烹调技术,于是他就毅然打破回民惯例,先后投入汉族经营的大饭庄学艺,后来他又别有慧心地投入汉族西餐馆去学西餐的烹调技术。

9

经过数年之后,他全面掌握了过去所谓满汉以及西洋的烹调技艺。壮年的褚祥,看到东来顺的创业成功,也看到新兴的西单商业区,正缺一个具有规模的清真饭庄,于是醵资在西长安街迤西著名天源酱菜铺隔壁购置一所宽敞的房产,创办一个新型的清真饭馆——西来顺。 西来顺一经开业之后,营业迅猛展开,不但声誉超过了前门外的老牌号两益轩、同和轩和萃芳园,甚至和东来顺平分秋色。这固然是由于地势的关系,而主要是它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菜肴方面,除沿用过去的汉、满、回各族的高级品种并加以改良提高和特重色、香、味三个要素之外,同时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品种。

10

过去几乎所有旧式饭庄,对于近代从外国引进的菜蔬如西红柿、土豆、莲花白和生菜等,一律拒绝使用,至于新的调料如味精、胡椒、辣酱油、咖喱,特别是番茄酱和牛奶等,更是坚决抵制,他们说是用了这些东西,就会破坏传统风味。而褚祥则决心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地把西餐和中餐调和起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兼收并蓄,众美齐臻。但他并不是把西餐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因为那样就必须兼用刀叉,形成不中不西的场面。他利用新的菜蔬和调料,参酌西方的烹调技术,创造新的品种,增加食品花色。兹仅举出几种著名的新菜谱如下:

11

1.茉莉竹笋。竹笋就是幼竹内部的一种类似海绵的物质,烹制时先把干竹笋用温水泡开,然后截成适当的寸段,用上好的高汤(即鸡鸭汤)以文火清炖,一俟够了火候,立即盛入带盖的细瓷耳盆中,撒上一层新鲜茉莉花,立即将盆盖盖严,以防走味,俟端到席前时,再将盖打开,顿时迸发出一种清香气息,用瓷羹匙舀食,其醇浓清冽之感,是任何中西菜从未具有的。

2.爬四白。法用高汤和特种调料按不同的火候,分别煎炖中国大白菜心、茭白、鹿角菜和龙须菜,然后再煨以鲜牛奶汁。由于这四种菜和牛奶都是白色,好似一盘雪练,注于醍醐玉浆中,色、香、味前此未有,俱臻上乘,迥非旧菜所能企及。

12

3.鸭泥面包。制时将新鲜面包切成高厚半厘米的碎块,然后用香油炸透,务使其脆而不焦,并要保持高的温度。另将鸭脯捣成烂泥,用极热的高汤煨好,盛于纸盖的盆内,服务员一人端鸭汤盆,一人端面包盆,放到桌上,立即将盖打开,然后将炽热的炸面包块倒入滚烫的鸭泥汤中,因高温油水相遇,立即发出“嗤拉”一声,引起顾客的惊奇和笑颜,马上用勺食用,其味新颖醇浓,最博食客欢迎。每有生客慕名而来,点菜时说不上原名,只是说:我要那个“嗤拉”。 举此三项,可概其余。正因为创制出一系列新的菜肴品种,褚祥成了北平的名庖师,而西来顺也成为与东来顺并驾齐驱的名牌字号。

13

为了和东来顺树立不同的作风,西来顺不卖涮肉,而于院内凉棚下,支炙架火,专门供应烤羊肉,其做法及吃法同于一般,不过认真供应精选羊肉及上好调料,做到货真价实,决不欺人,这是一般名牌生意所共同遵守的原则。 褚祥于1947年7月间因病逝世,当时北平各家报纸,都以“名庖师褚祥逝世”为标题,追述其创建西来顺饭馆和打破常规创造各种新奇菜肴的事迹。 褚祥去世后,西来顺由其子褚慈良和其他股东继续负责业务,因经营不善,不久倒闭。

刘文治:全素刘的素菜

14

旧时各大寺院的僧尼和信佛茹素的人,吃素菜讲究清素,从主料到辅料都要用素品,不能掺杂半点荤腥。全素刘的素菜就严格保证清素,绝对不用鸡鸭汤,而用香菜吊汤或用豆苗汤、黄豆汤、口蘑汤等;不用葱蒜,只用鲜姜;油是香菜油(用小磨香油渍香菜而成)。烹调制作时,都是用小锅烧透,使香味深厚,有甜有咸,甜咸兼备。 全素刘由于做工精细,质量可靠,保持了宫廷风味,而又物美价廉,因而很受顾客欢迎。

15

我们为保证质量,保持信誉,制作时从不贪多图快,粗制滥造。但因家庭人手有限,所以每天在市场只能卖40斤左右,卖完为止。常常是货未到市场,顾客已在那里等候。货一到,两个钟头就卖完。那时东交民巷的国际俱乐部照例每月四次向全素刘定购素菜,招待外宾。所以每逢年节,我们全家人都要忙起来,通宵制作,仍是供不应求。全素刘的名声广为传扬。

16

有一次一位港商来京,慕名到东安市场找全素刘买素菜。当他见到我家货摊时,惊讶地说:“我在香港就听说全素刘的素菜很有名,我想一定是一家素菜餐厅,原来竟是个小摊子。” 在旧社会,寺庙做佛事,初一、十五唪经,大户人家办丧事开“大棚”(在寺院治丧,斋僧宴客)以及茹素人士举行宴会等,都要吃素席。我13岁就跟着父亲到各寺院和顾客家中跑大棚,打下手。广化寺、广济寺、贤良寺等处都常去,那里的和尚们多是全素刘的熟顾客,有两位叫悟性和玉宗的法师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7

全素刘自我祖父创业到我父亲接手经营,生意越做越兴旺,以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最好。但我家人口多,耗费大,资本小,经营规模并没有得到发展,东安市场那个小摊子的日销货量始终保持在40斤左右。所获利润情况大体上是:素席和高档菜60%左右;中档货如香菇面筋、素火腿、素羊肉等约40%;低档的大路货如饹炸盒儿、素什锦、豆腐干等平均在25%—30%之间。 北京当时还有功德林、菜根香等几家素菜馆,资本都比我们大,彼此之间也有竞争。

18

有一次,我们到打磨厂一家商号去做素席,正好有人从功德林也要了两桌素席送来,一比较,功德林的素菜不是真正清素,四大件也都不成型;用料比我们的差,价钱还比我们贵。从此打磨厂和崇门外一带商号定做素席,基本上都由我们包了。1939年,功德林曾请我祖父去当厨师,祖父谢绝了,原因是他不愿把技艺传给外人,他对我们说:“咱家的技术不外传,你们小哥儿们多,家口大,没点养家本领不行。你们要好好地学。”

靳麟:名不副实话小吃

19

风味小吃与珍馐大菜,如同稗官小说与正史,虽然巨细不一,但在口腹享用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语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实在不无道理。 北京的小吃多种多样,美不胜收,介绍这方面的读物较多,不待赘述。这里要说的是:有些小吃的名称很特殊,或是本末倒置,或是名称与所售之物毫不相干,名不副实,而相沿多年,习以为常,直到今天依然如故,这就是所谓约定俗成吧。笔者略举数种,以见梗概。

20

民国小吃摊 茶菜 茶菜既不是茶,又不是菜,实际是炸白薯片,浸拌蜜糖,略加青红丝、山楂糕条,鲜艳夺目,撩人食欲。茶菜是清真食品,过去庙会的年糕摊上有售。庙会年糕摊是常摊,地点已经固定,白塔寺、护国寺一进东门,第一个就是年糕摊,出售黄白年糕、豌豆黄、驴打滚、江米藕、元宵、粽子、凉糕、蜂糕、卷果、茶菜等。 熏鱼儿、炸面筋 熏鱼儿、炸面筋是沿街小贩的叫卖声,所卖不但没有鱼,也没有面筋,而是猪头肉。卖者肩挎小木箱,漆作红色,上盖长方形木板以防尘,兼作切肉案板之用,所售除猪头肉外,尚有猪肝肺、粉肠、口条、鸡什件、熏鸡蛋、白面火烧等。

21

每当夜阑人静,深巷传出“炸面筋哟”的吆喝声,“哟”字其声近“曰”,余音悠长,闻之倍觉凄楚。 梨膏 此梨膏不是治咳嗽痰喘的秋梨膏,根本没有梨,也不呈膏状,盖用饴糖加芝麻熬制凝固而成,压扁,上画小方格,如围棋棋盘状。卖者先用矾水在纸条上写好“二十块”“五十块”“一百块”“五百块”等字样,以绳穿之。买者以一小枚铜元拈一纸条,卖者将纸条浸入水罐中,纸条上立即显出若干块的字迹,卖者如数付给买者梨膏。此亦旧日北京街头抓彩得糖之一种,卖者多为少年,借以牟取微利。梨膏上的方格甚小,每块不过半厘米见方,一百块梨膏仅如豆腐干大而已。

22

炒肝 名为炒肝,实际上是猪大肠煮烂,和以芡粉汁,烹调技法上也不用炒,至于肝,多者每碗一片,有的根本见不到肝。其实炒肝味美与肝无关,全在大肠烂而不碎,芡汁稠稀适中,调料多寡得宜。30年代西单牌楼东拐角有一间门脸的小楼,字号已忘,所制炒肝极佳,犹记店伙叫卖:“盛上一碗肝儿,要肥的!”语尾“的”字音如“搭”,高昂悦耳,迄今不忘。

刘九如:喝豆汁儿 “粥喔,豆汁儿粥喂!”

23

挑子前面放置一大方木盘,盘下用木棍架支撑着,约二尺来高,周围放着小板凳,以备客坐下来喝豆汁儿。大木盘中有大瓷盘子,一盘是爆腌的水萝卜丝,另一盘是老腌萝卜丁或片,其中一盘是有辣椒油的咸菜。木盘中还搁着一个长笸箩,垫盖着一块白布,放有焦圈、薄脆、糖油饼、马蹄烧饼、驴蹄烧饼、螺丝转等。同时,也代卖小酱萝卜、小酱黄瓜、八宝小菜。木盘上还放着一摞碗和一个放筷子的竹筒。木盘架下放着刷家伙的水桶。后挑儿圆笼中放着火炉,坐着口大砂锅,熬着稠和的豆汁,总是滚锅开着。

24

木制的两半拉锅盖,当盛豆汁时才开半拉。用的是长竹柄槟榔勺,把豆汁盛在蓝边瓷碗里。咸菜用小碟盛放,任吃主选用。边喝豆汁,还可就着焦圈、薄脆、烧饼等。 卖熟豆汁的小生意人,有的也是一早卖烧饼、馃子,下午再出挑子卖豆汁,不沿街串巷,只是将挑子固定停放在胡同口或道边上。除坐下喝豆汁的,还有附近人家拿着小盆、大碗和盛咸菜的小碟,来端这酸甜味的豆汁回家去喝。

刘东生:清真豆腐脑

25

豆腐脑是老北京著名的小吃,回民与汉民制作的豆腐脑迥然不同。过去卖豆腐脑的都是挑担在固定地点的个体劳动者,新中国成立后才进入小吃店。挑担的扁担一头是铜制的大口鼓肚铜锅放卤,下边有火盆,四片竹板做的竹笼边上有木制窄盘放酱油、蒜汁、辣椒糊的小罐,以及碗、匙;另一头的竹笼放有棉套的豆腐脑桶,用棉垫当盖,带有水盆或水桶洗碗,有的还带有佐餐的芝麻烧饼。

26

清真豆腐脑最著名的,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是“白记”,人称豆腐脑白,他家有几份挑子多处售卖,各庙会、春节的厂甸、火神庙(珠宝集市)都有豆腐脑白的足迹。豆腐脑的制作现在都是用豆腐粉熬开用石膏点入凝成,过去则用盐卤,也不用豆腐粉,而是用拐磨把黄豆加水湿磨成浆。豆腐脑实际是比豆腐更软的半固体,“白记”所以出名是在卤上。卤必须是上好的口蘑,发好,去泥和根,切成丁,过滤出没有泥沙的口蘑汤,把水烧开,放入盐、酱油、姜末和口蘑汤及口蘑,最后放入用香油拌好入味的肥嫩鲜羊肉片,淀粉勾芡成卤。做出的卤浇在豆腐脑上是半透明的,无疑,淀粉的质量要好。

27

当然,有的小商为减低成本,不可能都用口蘑,而是用口蘑渣提味,使用一般蘑菇;酱油则是为照顾到食者口味调整咸淡滋味。至于今天有的制作者用酱牛肉汤或切上酱牛肉作卤,则已失去传统豆腐脑的味道。说到豆腐脑就联想到老豆腐,这也是老北京价钱最便宜的小吃,点好凝固的豆腐脑放在微火上炖靠,就成了老豆腐,所加的佐料是酱油、芝麻酱和韭菜末或韭菜花和辣椒糊,或者不加芝麻酱。来碗老豆腐,以玉米面贴饼子或烙制的玉米面两面焦为主食,在收入低微的体力劳动者来说也是美味了。这与豆汁配以辣水芥丝吃贴饼子是一样的。现在豆汁还有小吃店供应,老豆腐利润低微,似乎已经绝迹。

金受申:土法冰棍儿

28

众多的冷食中,冰棍儿最为方便,不论是坐、立、行,一枝在手,盛暑毕消。晚间无事,乘凉街头,孙辈人手一棍,吮得正在开心,小孩遇事每爱刨根问底:“北京什么时候有卖冰棍儿的?”笔者自愧不是考据家,姑就记忆所及,略述西城早期的冰棍儿。 《温热梨汤王宝山》文中,记下了河北河间人王宝山30年代在西单临时商场设摊出售梨汤,以加意选料,注重火候,赢得顾客的好评。就是这位摊主王宝山,在夏天缺梨的季节,曾制作土法冰棍儿,以维持生计。

29

据笔者所知,他是北京西城制作土法冰棍儿的第一人。 土法冰棍儿做起来非常简单,先将整块的天然冰砸成碎块,置于大木盆内,码放均匀;再把数十个用白铁做成的直径两厘米、长约十五厘米的圆柱状冰棍模子,插进碎冰块中间;把预先做好的冰棍儿原料,也就是糖水加香精,一个一个地灌入冰棍模子,每个模子中放一根小木棍或竹扦,借助四周冰块的寒冽,不久模子内的糖水就凝固成形,土法冰棍儿就这样做成了。顾客购买时,摊主从木盆中取出一个冰棍儿模子,用手将小木棍或竹扦轻轻一拧,冰棍儿便由模子脱颖而出。

30

这种土法冰棍儿吃起来有如嚼冰,远不如今天冰棍儿的味美适口。只是由于刚刚问世,透着新奇,吸引儿童争相尝新;至于长衫阶级,怕失体统,自然不敢问津。笔者曾多次和摊主闲谈,知道他每天午后要卖冰棍儿一二百枝,当时北京人口稀少,这个数字也就很可观了。摊主还说就怕阴天下雨,做好了冰棍儿没人来买,冰块一化,冰棍儿也就糟蹋了!古人有过“长安居,大不易”的慨叹,小本经营如王宝山,更是戛戛乎难哉!

常锡桢:特色小吃“羊霜肠”

31

老北京有句土话:“少吹、慢晃、不要开锅头。”解释这句玩笑话之前,先要介绍一下北京特有的小吃“羊霜肠”。 “羊霜肠”就是羊血灌猪肠。小贩们先要处理好猪肠,除去一些油脂,还要把猪肠里外翻转,再灌满羊血,扎成一大段一大段的盘放在大砂锅里。锅的中间留出下勺的空间,清水煮熟贩卖。煮好的猪肠好像敷上一层白霜,还有一小块一小块的白色凝脂,所以取名叫“羊霜肠”。 热锅经小炭火烧开时,中间的热汤滚滚就是所谓的“开锅头”,因为不断翻滚,所以浮油都被推到四周。换句话说这“开锅头”的地方是最没油水了。而小贩在切好霜肠要添汤入碗时,不是用嘴吹一吹,就是用铁勺晃一晃,等浮油散开,然后下勺,盛的汤也就不肥了。所以熟悉的客人就会在小贩添汤下勺前说一声:“少吹、慢晃、不要开锅头!”意思是要掌柜的“多给点油水”!

李庆堂:白水羊头

32

立秋后,作坊从北平的羊肉铺里进羊头。进来羊头后,晚上伙计们就开始煺毛、洗、煮、拾掇。然后下锅煮,一锅最多能煮一百二三十个。煮羊头的锅上口是缸,下边是铁锅。一是装的羊头多,二是缸煮比锅煮好,煮出来的羊头干净,漂亮,不黑。锅里就用清水不放任何作料,要不然怎么叫白水羊头呢!煮时直接把羊头码在锅里,码的时候把羊头鼻梁骨靠脑门儿部位贴着锅,不粘锅也不会煮黑。煮得用手一按脸子是软的,就跟发面馒头刚出锅似的;羊肉发绵软,那火候最合适,拆的时候骨头上保证不粘肉。煮完羊头后就拆骨,拆完后再重新洗一过儿,晾凉后,用刀子刮净,去毛。

33

自己分的羊头,自己拆骨处理,各人拾掇各人的。 吃白水羊头时撒的椒盐也很讲究。我们李记白水羊头撒的椒盐是用几味中药配制的,吃着又香还特对白水羊头的味。我们配制的椒盐中最主要的是盐和花椒,还有丁香、豆蔻、砂仁、肉桂、甘草等十来味中药。配制椒盐时,先用灶膛的火灰把沙锅烘热,在沙锅里的盐中间留个窝窝,把选好的中药埋在盐里边,用灶膛火灰烘一个来钟头。这样烘出来的盐特别好,焦里透黄,挂着糊头儿。椒盐味道特别香,与众不同。这是因为椒盐里含有丁香、砂仁等中药成分,还具有健脾开胃的功效。当时,磨椒盐的方法比较原始,用两块特制的石头互相擦,把椒盐磨得特别细。 以上介绍的是我家生产制作的白水羊头的过程以及白水羊头、椒盐的加工制作方法和特点。

袁祥辅:谭家菜

34

谭家菜主人谭祖任,字瑑青,广东南海人。民国初年曾任湖北省武汉电政监督,为清末学者。爱书画,擅颜、欧书法,有作品流传于世。谭氏家族历来讲究膳食,曾重金聘请各地名厨师为之烹调佳肴。谭家女主人郭丽凤老人,擅长做广东家乡菜。她汲取各地厨师之长,与广东菜烹调方法结合起来,经多年改进提高,创出一种风味独特的谭家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谭家系清末官宦世家,交往素广,在京同乡亲友常相互宴请。

35

各家每遇生日、聚会,都愿借用谭家地方请谭家女主人代做筵席。而凡请谭家备宴者皆给谭家主人留一席位,邀请参加,以表谢意。谭家菜最初并不对外营业,但谭家菜口味之鲜美却远近流传,南方人北方人都爱吃。特别是鱼翅、鱼唇、海参、鲍鱼等海味名菜更加清鲜适口,胜过当时各大饭庄。常到谭家作客的人赞扬说:“谭家菜、周家酒,吃完不想走。”意思是指谭家的菜肴好吃,周家的陈绍酒好喝。凡吃过谭家菜的人都这样交口称赞。因此前来品尝谭家菜的人越来越多。

36

在日寇占领北平期间,是谭家菜名声最盛时期。 谭家菜原来的地址在宣武区米市胡同四十七号,广东南海会馆旁边的一个小院内,门前不设招牌,就餐者都是经人介绍而来。院内迎面种有绿竹、花草。前院是客室,后院是主人住宅。客室内挂有古代名人书画,陈设各种名花、盆景,显示出古朴文雅。谭家菜位于偏僻小巷,又无招牌,而却如此出名,这正如俗话所说:“货高招远客。”络绎不绝的顾客,都是慕名而来,满意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