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本竹书纪年

 刘传开先生 2023-09-19

购买

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版权信息

书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作者:不题撰人

排版:张晶晶

美编:莫须有

本书由北京掌阅科技有限公司策划整理,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全一卷

王国维校补本原序

汲冢《竹书纪年》佚于两宋之际。《今本》二卷乃后人搜辑,复杂采《史记》《通鉴外纪》《路史》诸书成之,非汲冢原书。然以世无别本,故三百年来,学人治之甚勤,而临海洪氏颐煊、栖霞郝氏懿行、闽县林氏春溥三校本尤为雅驯。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复专辑古书所引《竹书》,为《汲冢纪年存真》二卷。顾其书传世颇希,余前在上虞罗氏大云书库假读之,独犁然有当于心。丁巳二月,余既作《殷先公先王考》毕,思治此书,乃取《今本纪年》一一条其出处,注于书眉。既又假得朱氏辑本,病其尚未详备,又诸书异同,亦未尽列,至其去取,亦不能无得失。乃以朱书为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补正之,改正若干事。至考证所得,当别为《札记》。又《今本》之伪,当别为《疏证》以明之,将继是而写定焉。

闰二月望 海宁王国维

朱右曾本原序

秦政燔书,三代事迹泯焉。越五百岁,《古文纪年》出于汲县冢中,而三代事迹复约略可观。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忤,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越六百馀岁而是书复亡〔亡于北宋,说详后〕。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依附《史记》,规仿紫阳《纲目》,为《今本》之《纪年》。鼠璞溷淆,真赝错杂,不有别白,安知《真古文》之可信,与《今本》之非是哉!最其大凡,《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真古文》之可信者十有六,请扬榷陈之。《晋书·束嵒传》言:“《纪年》十三篇。”《隋书·经籍志》:“《纪年》十二卷。”《新》《旧唐书·艺文志》并云:“《纪年》十四卷。”《今本》只四卷。篇目可疑,一也。《束嵒传》言:“《纪年》纪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杜预亦云:“特记晋国,起自殇叔,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今本》自黄帝元年至隐王十六年,大半依据《史记年表》。体例可疑,二也。《古文》全用夏正,杜预之言可据。《今本》“平王五十一年春三月己巳,日有食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全袭《春秋》。可疑三也。《史记正义》引《纪年》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今本》则云:“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不知盘庚之徙,已居河北。妄袭《史记》,又杜撰迁沬之文,可疑四也。《史记集解》引《纪年》云:“夏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今本》附注云:“起壬子,终壬戌。”若然,则四百三十一年矣。可疑五也。自来简册,俱不详周公薨于何年。《今本》于成王二十一年,书“周文公薨于丰”,而前此成王十三年,书“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岂有周公尚存,而鲁已立庙乎?可疑六也。《书序》云:“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今本》“成王十年,周文公出居于丰。十一年,王命周平公治东都”,显非事实。可疑七也。宋晁氏、陈氏《书目》皆无此书,而《宋志》有“《竹书》三卷”,是亡而复辑之证,可疑八也。凡《史记注》所引“田侯剡立”,“齐桓公杀其君母”,“梁惠成王会齐威王于平阿”,“齐宣王八年,杀其王后”,“秦惠王薨”,“秦内乱,杀其大后及公子雍、公子壮”。《水经注》所引“郑筑长城,自亥谷以南”,“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诸如此类,确是《纪年》古文,而《今本》俱轶,可疑九也。《纪年》本不讲书法,故王季、文王亦加王号,鲁隐、邾庄皆举谥法。《今本》改王季为周公季历,改文王为西伯,改许文公为许男,改平王为宜臼,可疑十也。《水经注》引“晋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我者,晋也。“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偃侯若伐我葵;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我者,魏也。《今本》用周王纪年,则我皆为周,文义俱失,可疑十一也。《梁书·沈约传》不言注《竹书纪年》,《隋》《唐志》亦无《纪年沈约注》。《今本》采取《宋书·符瑞志》而托为休文之注,可疑十二也〔前后四条,洪颐煊说同〕。至于《真古文》之可信,又可得而言焉。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则知谱牒所纪,阙漏甚多,而舜妻祖姑,契、稷为尧亲弟,举可旁通,一撤其障,一也。禹都阳城,足证《孟子》“避舜之子”,二也。大康、羿、桀俱居斟抃,即雒汭之抃口,去雒邑不远,足证《周书·度邑》“因有夏之居”,三也。鸣条在陈留,汤伐桀,桀自斟抃东出御敌,故战于鸣条,足证《书序》,四也。商世五迁,嚣、相、耿、庇、奄,前不数亳,后不连殷,故云:“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五也。周武王十一年,伐殷禽受,故《尚书·泰誓序》言“惟十有一年”,足破《伪古文》“十有三年”之谬,六也。武王陟年五十四,与《周书·度邑》言:“自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者合。上距克殷只阅六岁,故《中庸》云:“武王末,受命”,足辟汉儒“文王十五生武王,武王八十二生成王”之谬说,七也。共伯干王位,故《左传》云:“诸侯释位,以閒王政。”若周、召摄政,不得云诸侯,八也。携王为王子余臣,以其庶孽,故云奸命。若伯服,则幽王既立为太子,不得言奸命,九也。《庄子》言:“越人三弑其君”,“田成子十二世而有齐国”。稽之《史记》,殊形参错;证之《真古文》,若合符节,十也。梁惠王改元称王,故孟子至梁,称之曰“王”,十一也。惠王六年,徙都大梁,故十八年桂陵之战,田忌欲直走大梁,十二也。惠王后元十一年,楚败我襄陵,故惠王告孟子曰:“南辱于楚”,如《史记》则惠王初无南辱之事,十三也。齐威王三十六年薨,当梁惠王后元十五年,而后齐宣王立。《孟子》之书,先梁后齐,本为实录,《史记》之误,不辨自明,十四也。燕子之之乱在齐宣王七年,足证《史记》《荀子》以伐齐为湣王,及《通鉴》增年之谬,十五也。《孟子》言:“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依《三统历》则孟子去齐之岁,上距克殷之年已八百余载矣。若依《真古文》推校确是七百有余,十六也。裨经益史,彰彰若此。惜乎,全书之亡轶,而怪向来学者之是丹非素,习焉不察也!仆少读《孟子》,致疑于伐燕之事。及观《通鉴》增年求合,又病其凿空。乃取《史记索隐》所引《纪年》之文,排比类次,而后涣然冰释,曰:“此非《孟子》之误,乃史迁之误,而唐、宋以来儒者读书之鲁莽也。”于是广搜故册,掇拾丛残,录为一帙,注其所出,考其异同,附以芜说。名之曰:“汲冢纪年存真。”志古之君子,或亦有取乎是,而教其所不逮乎?

——嘉定朱右曾

朱右曾本凡例

一,《古文纪年》散见于古籍所引,皆可信据。标明所出,以便校订。若彼此共引一事,而文或不同,则注明所异,以待参考。

一,古籍所引或系撮其大意,如重耳出奔,惠公见获,未知原文何若,则仍录所引之语,不敢点窜。若其文可知者,则用其书之例书之,而以所引之语分注其下,如“秦敬公卒,次惠公立”之类,是也。

一,《古文》以晋、魏纪年,则列国之年,不应并见。《索隐》引“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宣公十五年”五字,系《索隐》参考而得。今以此五字,分注于齐字之下,庶不乖原书体例。

一,据杜预《左传后序》“晋年起自殇叔”,又据《史记集解》“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云云,知《古文纪年》自宣王以上别为一篇。故今定殇叔三年以后,皆明著晋年,而以墨圈别之;其各籍所引,本有其年者,则无墨圈。

五帝

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山海经·海内经注》〕

帝王之崩皆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

〔国维案:此昌黎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如是。〕

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太平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曰:“汲郡中《竹书》”云云,今《抱朴子》无此文〕

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路史·后纪》六〕

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帝尧元年丙子。〔《隋书·律历志》引“丙”作“景”,避唐讳。《路史·后纪》十《注》引无“帝”字〕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五帝本纪·正义》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十七〕

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鉴外纪》一《注》引《随巢子》、《汲冢纪年》。《路史·后纪》十二《注》云:“《纪年》、《墨子》言:'龙生广,夏木雨血,地坼及泉,日夜出,昼不见’”,与《后纪》所引小异〕

夏后氏

居阳城。〔《汉书·地理志·注》、《续汉书·郡国志·注》〕

黄帝至禹,为世三十。〔《路史·发挥》三〕

国维案:此亦罗长源隐括本书之语,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启曰“会”。〔《路史·后纪》十三:“启曰会。”《注》:“见《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鸊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纪》十三《注》引“启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经·注》引“夏后开舞《九韶》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书钞》十三引“启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纪》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十五。《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国维案:《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鉴外纪》:“皇甫谧曰:'启在位十年。’”则《世纪》不得有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纪年》而误题《世纪》也。此与《真诰》所引“启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居斟抃。〔《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抃,羿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后纪》十三《注》〕

〔羿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览》八十二〕

〔国维案:《通鉴外纪》:“相失国,居商丘,”盖亦本《纪年》。《通鉴地理通释》四云:“商丘当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汉书·西羌传》引“后相即位,乃征畎夷”。《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纪年》云:'元年。’”〕

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二年征风、黄夷。”《注》:“并《纪年》。”《后汉书·东夷传·注》及《通鉴外纪》二均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通鉴外纪》二“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此,下有“献其乐舞”四字,疑涉帝发时事而误〕

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御览》作自迁于老丘,《路史注》“宁”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九百九引“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路史·后纪》十三:“帝杼五岁,征东海,伐三寿。”《注》:“本作王寿。《纪年》云:'夏伯杼子之东征,获狐九尾。’”又《国名纪·己》云:“后杼征东海,伐王寿。”〕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御览》“芬”作“方”,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十九字。郝兰皋曰:“疑本注文,误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圭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八十九。《初学记》十三引“圭”作“璧”,“鸟”作“鱼”,无“命九东”三字。《太平御览》八十二引“荒”作“芒”,“鸟”作“鱼”,无“命九”二字。国维案:“九”字下,或夺“夷”字,疑谓后芬时来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东夷传·注》。《通鉴外纪》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从”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纪》十三《注》〕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注》云:“《纪年》云:'六十九。’”〕

帝廑一名胤甲。〔《太平御览》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太平御览》八十二、《通鉴外纪》二。《开元占经》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览》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经·海外东经·注》、《开元占经》六、《太平御览》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经·注》无“天”字,《占经》无“妖”、“十”二字。《通鉴外纪》二引“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纪》十三:“胤甲在位四十岁,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照于东阳,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纪年》。”案《路史》此条或有增字。又《御览》四引“十日并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十三字,则恐是注文也〕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览》八十二〕

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太平御览》八十二。《路史·后纪》十三:“帝敬发,一曰'惠’。”《注》曰:“见《纪年》”〕

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八十二。《后汉书·东夷传·注》、《御览》七百八十引均无“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鉴外纪》二、《路史·后纪》十三引亦同。《外纪》末句作“献其乐舞,”乃改本书句,《路史》仍之〕

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八十二〕

〔居斟抃〕。〔《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

〔畎夷入居豳、岐之间〕。〔《后汉书·西羌传》。案《西羌传》三代事多本《汲冢纪年》,而语有增损〕

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一百三十五。《艺文类聚》八十三引无末四句。《御览》八十二引无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览》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进女于桀二人”,《类聚》引作“岷山庄王女于桀二女”,《御览》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览》八十二作“桀爱二人”。“琰”,《御览》引皆作“玉”。“刻其名”,《类聚》及《御览》八十二引皆作“斫其名”。《北堂书钞》二十一亦引“斫苕华”三字〕

筑倾宫,饰瑶台。〔《文选·吴都赋·注》。《文选·东京赋·注》引作“夏桀作琼宫瑶台,殚百姓之财”。《太平御览》八十二引“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八百八十。《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览》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八十二。《文选·六代论·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末二句。《通鉴外纪》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纪》十三《注》:“《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

汤有七名而九征。〔《太平御览》八十三〕

外丙胜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三引《纪年》,《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三。《太平御览》八十三引《汲冢琐语》同,但无“于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尚书·咸有一德·疏》、《通鉴外纪》三。《外纪》“放大甲”作“于大甲”。《文选·豪士赋序·注》引“大甲既出自桐,杀伊尹”九字〕

〔十二年,陟〕。〔《史记·鲁世家·索隐》:“《纪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绚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庚辨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甲高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雍己胄即位,居亳。〔《太平御览》八十三〕

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于蓝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太平御览》七百八十〕

外壬居嚣。〔《太平御览》八十三〕

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太平御览》八十三〕

征蓝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引“滕”作“胜”〕

帝开甲逾即位,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丁即位,居庇。〔《太平御览》八十三〕

南庚更自庇迁于奄。〔《太平御览》八十三、《路史·国名纪·丁》〕

阳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览》八十三〕

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太平御览》八十三。《水经·洹水注》引无“旬”字。《史记·项羽本纪·索隐》、《殷本纪·正义》均引作“盘庚自奄迁于北冢,曰'殷虚’”。《尚书·盘庚·疏》引“盘庚自奄迁于殷”七字。《路史·国名纪·丁》引“旬”下有“即位”二字〕

殷在邺南三十里。〔《尚书·盘庚·疏》。《史记·项羽本纪·索隐》引“南去邺州三十里”。《殷本纪·正义》引“南去邺四十里”〕

国维案:此七字乃注文。

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记·殷本纪·正义》。案“七百”,朱辑本改作“二百”,又下有“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二十三字,盖误以张守节释《史记》语为《纪年》本文也〕

〔国维案:此亦注文,或张守节隐括本书之语。〕

小辛颂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小乙敛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祖庚曜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帝祖甲载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经·大荒北经·注》〕

〔国维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纪年》系之阳甲,乃有“阳甲名和”之说矣。〕

冯辛先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庚丁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武乙即位,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皞,马八匹。〔《太平御览》八十三〕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汉书·西羌传·注》。《通鉴外纪》引“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十字〕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后汉书·西羌传·注》。《通鉴外纪》二“周人”作“周公季”〕

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太平御览》八十三〕

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后汉书·西羌传·注》。《文选·典引·注》引“武乙即位,周王季命为殷牧师”,与此异〕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后汉书·西羌传·注》〕

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后汉书·西羌传·注》〕

文丁杀季历。〔《晋书·束鸊传》、《史通·疑古篇》《杂说篇》。《北堂书钞》四十一引《纪年》云:“文丁杀周王云云。”〕

帝乙处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二年,周人伐商。〔《太平御览》八十三〕

帝辛受居殷。〔《太平御览》八十三〕

六年,周文王初礿于毕。〔《通鉴前编》。《唐书·历志》:“纣六祀,周文王初礿于毕。”虽不着所出,当本《纪年》〕

毕西于丰三十里。〔《汉书·刘向传·注》〕

国维案:此亦注文。

殷纣作琼室,立玉门。〔《文选·东京赋·注》及《吴都赋·注》〕

天大曀。〔《开元占经》一百一引“帝辛受时,天大曀”〕

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史记·殷本纪·集解》。《文选·六代论·注》引“殷自成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十四字。《通鉴外纪》二引“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十字〕

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唐书·历志》〕

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水经·清水注》〕

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水经·淇水注》。《初学记》二十四引“周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十一字〕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发挥》四〕

康王六年,齐大公望卒。〔《大公吕望墓表》〕

晋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北堂书钞》十八〕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文选·贤良诏·注》。《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十”下有“余”字〕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初学记》七〕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初学记》七。《开元占经》一百一、《太平御览》九百七引无末句〕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四。《路史·发挥》三《注》引“清”作“有”〕

穆王元年,筑祇宫于南郑。〔《穆天子传·注》〕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晋书·束鸊传》〕

穆王以下都于西郑。〔《汉书·地理志·注》:“臣瓒曰”云云,不言出何书。然其下所云:“郑桓公灭郐居郑”事,皆出《纪年》,则此亦宜然〕

〔国维案:上二条皆束嵒、臣瓒隐括本书之语。据第二条,则《纪年》穆王、共王、懿王元年,均当书“王即位,居西郑”矣。〕

穆王所居郑宫、春宫。〔《太平御览》一百七十三。《初学记》二十四引下四字〕

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骝马是生绿耳。〔《穆天子传·注》、《史记·秦本纪·集解》。“骝马”,《集解》引作“骊马”〕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山海经·大荒北经·注》。《穆天子传·注》引“穆王北征,行积羽千里”,九字〕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王遂迁戎于太原〕。〔《穆天子传·注》引“取其五王以东”六字。《后汉书·西羌传》:“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遂迁戎于太原。”考《西羌传》前后文皆用《纪年》,此亦当隐括《纪年》语〕

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艺文类聚》九十一。《山海经·西次三经·注》引“穆王西征,至于青鸟所解”十字〕

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鸟谷甹人。”〔《穆天子传·注》。《艺文类聚》七引至“西王母止之”。《史记·周本纪·集解》、《太平御览》三十八引至“见西王母”。又二书“西征”下均有“至”字〕

西王母来见,宾于昭宫。〔《山海经·西次三经·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传·注》引作“其年来见”。其年即承上文“十七年”,则《山海经·注》所引,衍一“五”字〕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叱鼋鼍以为梁。〔《文选·恨赋·注》。“三十七年”,《文选·江赋·注》、《艺文类聚》九、《初学记》七、《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二、《通鉴外纪》三引同。《御览》三百五、《路史·国名纪·己》均引作“四十七年”。《广韵》二十二“元”引作“十七年”。《御览》七十三引作“七年”。“伐越”,《北堂书钞》一百十四引作“伐大越”。《类聚》九、《外纪》三引作“伐楚”。《御览》三百五引作“伐纣”,《路史·国名纪·己》作“伐纡”。“纣”乃“纡”之讹。“叱”,《类聚》、《初学记》均引作“比”。《书钞》引作“驾”,《御览》七十三、三百五均引作“架”。《文选·江赋注》引作“叱”,与此同〕

穆王南征,君子为鹤,小人为飞鴞。〔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卷〕

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开元占经》四。《穆天子传·注》引“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十三字〕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太平御览》二、《事类赋注》一。《开元占经》三引“懿王元年,天再启”〕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八引《史记》,案《史记》无此事,殆《纪年》文也〕

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圭。〔《北堂书钞》三十一、《太平御览》八十四〕

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太平御览》八十四。《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作“三年,致诸侯,剪齐哀公昴”〕

猎于桂林,得一犀牛。〔《太平御览》八百九十〕

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后汉书·西羌传·注》:“见《纪年》”〕

七年冬,雨雹,大如砺。〔《初学记》二、《太平御览》十四〕

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后汉书·东夷传》。案此条章怀太子《注》不云出《纪年》,然范《史四裔传》三代事皆用《史记》及《纪年》修之。此条不见《史记》,当出《纪年》也〕

共伯和干王位。〔《史记·周本纪·索隐》。《庄子·让王篇·释文》引作“共伯和即于王位”〕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然《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后汉书·西羌传》〕

秦无历数,周世陪臣。自秦仲之前,本无年世之纪。〔《广弘明集》十一〕

〔国维案:此亦注文。〕

王召秦仲子庄公,与兵七千人,伐戎,破之。〔《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年,有兔舞镐。〔《太平御览》九百七。《初学记》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有兔舞镐”。《通鉴外纪》三作“三十年,有兔舞于镐京”〕

〔三十一年,〕王遣兵伐大原戎,不克。〔《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三年,有马化为狐。〔《开元占经》一百十八。《占经》作“周灵王三十三年”,“宣”、“灵”形相近,字之误也。《御览》八百八十七、《广韵》四十“禡”均引“周宣王时,马化为狐”。《御览》九百九引“宣王时,乌化为狐”。“乌”亦字误〕

〔三十六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后汉书·西羌传》〕

戎人灭姜侯之邑。〔《后汉书·西羌传》〕

〔三十九年,〕王伐申戎,破之。〔《后汉书·西羌传》〕

〔《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无诸国别,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案殇叔在位四年,其元年为周宣王四十四年,其四年为幽王元年,然则《竹书》以晋纪年,当自殇叔四年始〕

〔元年,周〕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后汉书·西羌传》〕

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水经·洧水注》。案“同惠”疑“周厉”之讹。又《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郑桓公寄奴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傅瓒亲校《竹书》,其言又与《洧水注》所引《纪年》略同,盖亦本《纪年》。然臣瓒以伐郐为在幽王既败二年,《水经注》以为晋文侯二年,未知孰是〕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为大子。〔《太平御览》八十四。《御览》一百四十七引“幽王”下有“八年”二字。《左传》昭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服”作“盘”〕

平王奔西申。〔《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九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年,〕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记·周本纪·集解》。《通鉴外纪》三引《汲冢纪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左传》昭二十六年《疏》〕

晋庄伯元年,不雨雪。〔《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案《史记》无此语,又不以庄伯纪元,当出《纪年》也〕

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晋郊。〔《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

八年,无云而雷。十月,庄伯以曲沃叛。〔《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万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水经·浍水注》。《水经注》引此条不系年,然首句与上条《御览》所引《史记》同,知在是年,又足证《御览》所引《史记》实《纪年》也〕

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作为文公。〔《水经·浍水注》〕

鲁隐公及邾庄公盟于姑蔑。〔《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据《后序》在庄伯十二年正月〕

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经·河水注》〕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庭乃返。〔《水经·涑水注》〕

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

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

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引作“九年,戎人逆之郊”〕

〔十三年,〕楚及巴伐邓。〔《路史·国名纪·戊·注》引“桓王十七年”云云〕

〔二十三年,〕齐襄公灭纪、郱、鄑、郚。〔《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

〔三十九年,〕齐人歼于遂。〔《唐书·刘贶传》〕

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水经·汾水注》、《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荀”作“郇”,“原氏黯”作“原点”〕

献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为蜮,射人。〔《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太平御览》九百五十〕

〔十七年,〕卫懿公及赤翟战于洞泽。〔《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后序》云:“洞当为泂”〕

郑弃其师。〔《唐书·刘贶传》〕

十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己·注》。《春秋后序》引“晋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十一字。“下阳”,《路史注》作“夏阳”〕

〔二十一年,〕重耳出奔。〔《史通·惑经篇》〕

二十五年,正月,狄人伐晋,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经·涑水注》〕

晋惠公二年,雨金。〔《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秦穆公〔十一年取灵丘。〔《古文苑注》一引王顺伯《诅楚文跋》〕

六年,秦穆公涉河伐晋。〔《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记》〕

惠公见获。〔《史通·惑经篇》〕

〔十一月,〕陨石于宋五。〔《史通·惑经篇》〕

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水经·河水注》〕围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师。狐毛与先轸御秦,至于庐柳,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退舍,次于郇,盟于军。〔《水经·涑水注》〕

〔五年,〕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文公城荀。〔《汉书·地理志·注》。《文选·北征赋·注》引作“郇”〕

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枿。〔《水经·洛水注》〕

〔十一年,〕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甗。〔《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晋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龙门三里。〔《水经·河水注》〕

六年十二月,桃杏华。〔《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晋定公六年,汉不见于天。〔《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五〕

十八年,青虹见。〔《太平御览》十四〕

淇绝于旧卫。〔《水经·淇水注》〕

〔十九年,燕简公卒,次孝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隐》:“王劭按《纪年》简公卒,次孝公,无献公。”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公卒在是年〕

二十年,洛绝于周。〔《水经·洛水注》〕

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为丈夫,与之妻,能生子。其年,郑一女而生四十人。〔《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三十一年,城顿丘。〔《水经·淇水注》〕

〔三十五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水经·获水注》〕

晋出公五年,浍绝于梁。〔《水经·浍水注》〕

丹水三日绝,不流。〔《水经·沁水注》〕

六年,齐、郑伐卫。〔《水经·济水注》〕

荀瑶城宅阳。〔《水经·济水注》〕

宅阳一名“北宅”。〔《史记·穰侯列传·正义》〕

〔国维案:此亦注文。〕

十年十一月,於粤子勾践卒,是为菼执,次鹿郢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卫悼公卒于越。〔《史记·卫康叔世家》:“悼公五年卒。”《索隐》引《纪年》云:“四年,卒于越。”据《左氏》哀二十六年《传》,悼公四年,当晋出公十年〕

十二年,河绝于扈。〔《水经·河水注》〕

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水经·汾水注》〕

〔十六年,於粤子鹿郢卒,子不寿立〕。〔《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纪年》:“鹿郢立,六年卒”〕

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水经·巨马水注》、《初学记》八、《太平御览》六十四〕

十九年,晋韩庞取卢氏城。〔《水经·洛水注》〕

〔燕孝公卒,次成侯载立〕。〔《史记·燕世家》:“孝公十二年,韩、赵、魏灭智伯。十五年,孝公卒。”《索隐》曰:“《纪年》:智伯灭在成公二年。”又曰:“案《纪年》成侯名载。”今据此补〕

〔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并其地〕。〔《史记·晋世家》:“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并其地。”《索隐》:“如《纪年》之说,乃出公二十二年事。”今据补〕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史记·晋世家·索隐》〕

〔三年,〕於粤子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六年,魏文侯初立。〔《史记·晋世家·索隐》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案《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由武侯卒年上推之,则文侯初立,当在敬公六年。《索隐》作“十八年”,“十八”二字,乃“六”字误离为二也〕

〔十一年,〕田庄子卒。〔《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案宣公十五年当晋敬公十一年〕

〔十二年,〕田悼子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燕成公〔十六年〕卒,燕文公立。〔《史记·晋世家·索隐》〕

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水经·济水注》。《太平寰宇记·曹州乘氏县》下引作“幽公十三年”〕

七年,大旱,地长生盐。〔《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

九年,丹水出,相反击。〔《水经·沁水注》〕

十年九月,桃杏实。〔《太平御览》九百六十八〕

十二年,无云而雷。〔《太平御览》八百七十六引《史记》〕

〔十四年,〕於粤子朱勾〔三十四年〕灭滕。〔《史记·越世家·索隐》〕

燕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史记·燕世家·索隐》〕

〔十五年,〕於粤子朱勾〔三十五年〕灭郯,〔《史记·越世家·索隐》〕以郯子鸪归。〔《水经·沂水注》。《水经注》引作“晋烈公四年,於越子朱勾灭郯,以郯子鸪归”。系年与《索隐》不合〕

〔秦灵公卒〕。〔《史记·秦始皇本纪》:“肃灵公。”《索隐》曰:“《纪年》及《系本》无“肃”字,立十年。”〕

〔十七年,〕於粤子朱勾〔三十七年〕卒。〔《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八年,晋夫人秦嬴贼公于高寝之上。〔《史记·晋世家·索隐》〕

晋烈公元年,赵献子城泫氏。〔《水经·沁水注》〕

韩武子都平阳。〔《水经·汾水注》〕

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经·丹水注》、《路史·国名纪·己》〕

四年,赵城平邑。〔《水经·河水注》、《初学记》八〕

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水经·河水注》〕

〔国维案:田居思即《战国策》之田期思,《史记·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讹〕《水经·济水注》引《纪年》作田期,《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纪年》谓之徐州子期。而据《济水注》“齐田期伐我东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三家尚未分晋,赵不得有邯郸之称。疑《河水注》所引“晋烈公五年”,或有误字也。〕

〔六年,〕秦简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史记·秦本纪·索隐》〕

〔九年,〕三晋命邑为诸侯。〔《史记·燕世家·索隐》〕

十年,齐田肹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遂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十一年,田悼子卒,〔次田和立。〕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水经·瓠子水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引“〔齐〕宣公五十一年,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十五字。“次田和立”四字,亦据《索隐》补〕

十二月,齐宣公薨。〔《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水经·汶水注》〕

景子名虔。〔《史记·韩世家·索隐》〕

〔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说,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卒。〔《史记·魏世家·索隐》〕

〔十六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卒,乃立惠公。〔《史记·秦本纪·索隐》〕

二十二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大子喜出奔。〔《太平御览》八百七十九引《史记》,今《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国维案:《史记·晋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武侯以晋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则烈公当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大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为三家所迁。是当时以桓公为未成君,故《纪年》用晋纪元,盖讫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武侯之八年,则以魏纪元矣。《御览》引晋烈公二十二年,知《纪年》用晋纪元讫于烈公之卒。《史记·索隐》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无七年以前年数,知《纪年》以魏纪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隐》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缓”,则惠成王元年之误也。说见后。〕

武侯十一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史记·魏世家·索隐》〕

宋悼公〔十八年〕卒。〔《史记·宋世家·索隐》〕

〔十七年,〕於粤子翳〔三十三年〕迁于吴。〔《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八年,〕〔齐康公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二十年,〕〔於粤子翳三十六年〕七月,於粤大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子错枝为君。〔《史记·越世家·索隐》〕

〔二十一年,〕於粤大夫寺区定粤乱,立无余之。〔《史记·越世家·索隐》〕

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国维案:《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又据《索隐》引《纪年》齐宣公薨与公孙会之叛同年,而据《水经·瓠子水注》引,则公孙会之叛在晋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则康公元年当为晋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当为魏武侯十八年。此事又后十年,当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隐》又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又案《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讹〕。则桓公〔即田午〕十八年当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当在是年矣。年代参错,未知孰是?〕

韩灭郑,哀侯入于郑。〔《史记·韩世家·索隐》〕

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韩若山立。〔《史记·韩世家·索隐》。《晋世家·索隐》引“晋桓公十五年,韩哀侯卒”〕

赵敬侯卒。〔《史记·晋世家·索隐》引“晋桓公十五年,赵敬侯卒”〕

二十六年,武侯卒。〔《史记·魏世家·索隐》〕

燕简公〔四十五年〕卒。〔《史记·燕世家·索隐》〕

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水经·浊漳水注》《史记·晋世家·索隐》〕

昼晦。〔《开元占经》一百一〕

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史记·魏世家》:“初武侯卒也,子莹与公中缓争为太子。”《索隐》引《纪年》曰:“'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赵,围浊阳。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云云。”案武侯元年当作惠成王元年,据本文自明。《水经·沁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国名纪·己》引同,惟“葵”作“鄈”。《索隐》引作“蔡”乃字之误〕

邺师败邯郸之师于平阳。〔《水经·浊漳水注》〕

二年,齐田寿帅师伐我,围观,观降。〔《水经·河水注》〕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史记·魏世家·集解》〕

三年,郑城邢丘。〔《水经·济水注》〕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渭水注》。《太平寰宇记·雍州蓝田县》引“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长安志》引作“梁惠成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

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

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水经·渠水注》。《汉书·高帝纪·注》:“臣瓒曰:'《汲郡古文》:惠王之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史记·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皆引“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於粤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越世家·索隐》〕

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史记·魏世家·索隐》〕

雨碧于郢。〔《太平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昔》、《路史·发挥》二《注》〕

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太平御览》八百八十〕

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水经·浊漳水注》〕

雨黍于齐。〔《太平御览》八百四十二引“惠成王八年雨黍”七字。又八百七十七引全文,作“《史记》”〕

雨骨于赤髀。〔《路史·发挥》二《注》〕

齐桓公〔十一年〕弑其君母。〔《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水经·洞涡水注》〕

晋取泫氏。〔《太平御览》一百六十三、《太平寰宇记》“泽州高平县”条、《路史·国名纪·己》〕

王会郑釐侯于巫沙。〔《水经·济水注》〕

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水经·渠水注》〕

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水经·青衣水注》〕

十一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水经·河水注》〕

东周惠公杰薨。〔《史记·六国表·集解》〕

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水经·济水注》〕

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河水注》〕

郑取屯留、尚子、涅。〔《水经·浊漳水注》。《太平寰宇记》潞州长子县下引“郑取屯留长子”六字〕

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釐于郑。〔《水经·济水注》〕

齐威王立。〔《史记·魏世家·索隐》引“齐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又《田敬仲世家·索隐》引“梁惠王十三年,当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今据补〕

十四年,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史记·魏世家·索隐》〕

於粤子无颛〔八年〕薨,是为釐蠋卯。〔《史记·越世家·索隐》〕

十五年,鲁共侯来朝。〔《史记·六国表·集解》〕

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六国表·集解》〕

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太平寰宇记》“郑州原武县”下〕

郑筑长城自亥谷以南。〔《水经·济水注》:“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曰:'梁惠王十五年筑也。’”〕

十六年,秦公子壮帅师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渠水注》〕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水经·渠水注》〕

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水经·济水注》〕

齐师及燕师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鲍丘水注》〕

邯郸四曀,室坏多死。〔《开元占经》一百一引作“周显王十四年”〕

十七年,宋景騑、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王劭案《纪年》:'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我桂陵’”,与此文异。又《田敬仲世家》:“田臣思。”《索隐》:“《战国策》作田期思,《纪年》谓之徐州子期”〕

东周与郑高都、利。〔《水经·伊水注》〕

郑釐侯来朝中阳。〔《水经·渠水注》〕

有一鹤三翔于郢市。〔《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残卷》〕

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水经·淮水注》〕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淮水注》〕

王会齐、宋之围。〔《水经·淮水注》〕

赵败魏桂陵。〔《史记·魏世家·索隐》〕

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水经·沁水注》〕

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水经·汶水注》。《史记·苏秦传·正义》引“齐”下有“湣王”二字〕

〔二十四年,〕楚伐徐州。〔《史记·越世家·索隐》〕

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水经·汾水注》〕

二十六年,败韩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隐》〕

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颁败梁马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索隐》。案《魏世家·索隐》引“二十八年,与田颁战于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为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家·索隐》已改算为周正也。《田敬仲世家·索隐》引“齐威王十四年,田颁伐梁,战马陵”。考《纪年》齐威王以梁惠王十三年立,至此正得十四年〕

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水经·渠水注》〕

二十九年五月,齐田颁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泗水注》。《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作“二十九年五月,齐田颁伐我东鄙”〕

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史记·魏世家·索隐》。《商君列传·索隐》引无月〕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史记·魏世家·索隐》〕

王攻卫鞅,我师败绩。〔《史记·魏世家·索隐》〕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六国表》:“惠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年会诸侯于泽。”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渠水注》引徐说略同〕

三十年,城济阳。〔《水经·济水注》〕

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水经·浊漳水注》《路史·国名纪·己》。《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作“卫鞅封于鄡”〕

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渠水注》〕

邳迁于薛,改名徐州。〔《水经·泗水注》。《史记·鲁世家·索隐》引“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孟尝君列传·正义》引“梁惠王三十年,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三十”下夺“一”字〕

〔三十二年,〕与秦战岸门。〔《史记·秦本纪·索隐》。此系年据《史记·六国表》补〕

三十六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

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二年,〕郑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记·韩世家·索隐》〕

〔九年,郑〕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史记·韩世家·索隐》〕

〔十年,〕齐田颁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经注》引作晋烈公十年。《索隐》云:'《纪年》败韩举当韩威王八年’,计相距七十八岁,不应有两田颁,两韩举。考《赵世家》云:'肃侯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肃侯元年当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年,为肃侯之二十五年。盖《赵世家》误五为三,《水经注》误惠成后元十年为晋烈公十年也。至《韩世家》以韩举为韩将,则更舛矣。”〕

十一年,〔会韩威侯、齐威王于〕平阿。〔《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盟而去。”《索隐》曰:“《纪年》当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但齐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案韩昭侯,《纪年》亦当作“韩威侯”〕

十三年,会齐威王于甄。〔《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齐城薛。〔《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婴初封彭城。〔《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国维案:此司马贞据《纪年》为说,非本文。〕

十四年,薛子婴来朝。〔《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十五年,齐威王薨。〔《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

十六年,惠成王卒。〔《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雝,向为高平。〔《水经·济水注》引无年。《史记·赵世家·集解》:“徐广曰:'《纪年》云:魏襄王四年,改河阳曰河雍,向曰高平。’”据此补。又《秦本纪·集解》:“徐广曰:'《汲冢纪年》云:魏哀王二十四年,改宜阳曰河雍,向曰高平。’”案《纪年》终于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

碧阳君之诸御产二龙。〔《开元占经》一百十三〕

〔五年,〕燕子之杀公子平。〔《史记·燕世家·索隐》〕

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史记·燕世家·索隐》〕

赵立燕公子职。〔《史记·六国表·集解》。《赵世家》:“赵召燕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集解》:“徐广曰:'〔《纪年》亦云尔’”〕

六年,秦取我焦。〔《路史·国名纪·戊·注》〕

齐地暴长,长丈余,高一尺。〔《太平御览》八百八十引作“周隐王二年”〕

七年,韩明帅师伐襄丘。〔《水经·济水注》〕

秦王来见于蒲坂关。〔《水经·河水注》〕

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水经·河水注》〕

齐宣王〔八年〕杀其王后。〔《史记·田敬仲世家·索隐》〕

楚景翠围雍氏。〔《史记·韩世家·集解》〕

秦助韩,共败楚屈丐。〔《史记·韩世家·集解》〕

韩宣王卒。〔《史记·韩世家·集解》〕

齐、宋围煮枣。〔《史记·韩世家·集解》〕

八年,翟章伐卫。〔《史记·魏世家·索隐》〕

秦褚里疾围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史记·樗里子列传·索隐》。本不系年以秦惠王薨年考之,列此〕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经·洛水注》〕

五月,张仪卒。〔《史记·韩世家》及《张仪传·索隐》〕

楚庶章帅师来会我,次于襄丘。〔《水经·济水注》〕

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水经·济水注》〕

十二年,秦公孙爰帅师伐我,围皮氏,翟章帅师救皮氏围。疾西风。〔《水经·汾水注》〕

十三年,城皮氏。〔《水经·汾水注》〕

〔十四年,〕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史记·穰侯传·索隐》〕

〔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谷。〔《史记·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阳晋、封陵。”《索隐》曰:“《纪年》作晋阳、封谷。”〕

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水经·河水注》〕

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水经·济水注》〕

楚入雍氏,楚人败。〔《史记·韩世家·集解》〕

二十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今王终二十年”〕

〔附:无年世可系者〕

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水经·洛水注》〕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河伯仆牛。〔《山海经·大荒东经·注》:“河伯、仆牛皆人姓名,见《汲郡竹书》”〕

不窋之晜孙。〔《尔雅·释亲·注》〕

应。〔《水经·滍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汲冢古文》殷时已有应国”〕

留昆。〔《穆天子传注》:“留昆国见《纪年》”〕

盟于大室。〔《北堂书钞》二十一〕

执我行人。〔《史通·惑经篇》〕

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水经·泚水注》〕

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水经·获水注》〕

子南弥牟。〔《史记·周本纪·集解》、《水经·汝水注》、《汉书·武帝纪·注》皆引臣瓒曰:“《汲冢古文》谓卫将军文子为子南弥牟”〕

子南劲朝于卫,后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史记·周本纪·集解》、《水经·汝水注》、《汉书·武帝纪·注》〕

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左传》哀十四年《疏》。《汉书·地理志·注》引“废”作“发”〕

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南郑。〔《水经·涑水注》〕

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沁水注》、《路史·国名纪·丁·注》。《太平寰宇记》怀州下引“秦师伐郑,至于怀、殷”〕

宋桓侯璧兵。〔《史记·宋世家》:“辟公辟兵。”《索隐》曰:“《纪年》作桓侯璧兵”〕

宋剔成肝废其君璧而自立。〔《史记·宋世家·索隐》〕

纺子。〔《太平寰宇记》赵州高邑县下:“《史记》云:'赵敬肃侯救燕,燕与中山公战于房。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书纪年》作'纺子’”〕

卫孝襄侯。〔《史记·卫康叔世家·索隐》:“乐资据《纪年》以嗣君即孝襄侯。”〕

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水经·滱水注》〕

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水经·滱水注》〕

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水经·丹水注》〕

孙何取  阳。〔《水经·颍水注》〕

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取纶氏。〔《水经·颍水注》《后汉书·黄琼传·注》《路史·后纪》十三《注》〕

秦苏胡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水经·济水注》〕

翟章救郑,次于南屈。〔《水经·河水注》、《汉书·地理志·注》〕

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水经·汝水注》〕

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水经·渠水注》、《左传·定九年·疏》〕

魏救山,塞集胥口。〔《史记·苏秦传·集解》〕

更多好书尽在掌阅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