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19.2023 ![]() ▽ ▽ 早上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段文案:孩子人生第一份作业,写的不错吧。我用命换的。”配图是一张田字格,里面是铅笔写着的几行数字。 可能路过的人看不出这有什么难的,但任何一个大人按照自己的书写习惯写出来的数字,在这里肯定都是错的。别看只是写数字,其中的规矩多了,任何一笔都有要求,任意一个数字都需要稳稳的控笔能力。看似是小孩子简单的写数字作业,实际上却需要很多耐心和钻研。 就拿数字3来说吧。第一笔不能贴在格子线上,上半部半圆要紧紧贴着线,拐下来的部分又要与竖中线有些距离。中间的回笔要落在格子中央,重叠横线一部分,但不能完全顶格。下半部也是如此,鼓出来的半圆与上半部不同,要贴在线上,下面也要顶线,最后一笔要落在左下角偏上一点的位置,贴着格子线。 这些不可思议的要求别说是刚认识数字的孩子了,就连大人也一头雾水,端着笔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更多的家长在督促孩子的时候还在抱怨:“就这么一页纸,写了擦,擦了写,能写一个多小时。”其实真不是孩子磨蹭,而是这项工作比考古还细致,真是出不了一点差错,错了一步就得重新再来。对于孩子来说,这已经不仅是学习数字了,而是对耐心和专注力的极大挑战。 ![]()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我们也在如此反复训练着。从中班到学前班,练了大概两三年,才差不多符合要求。后来我们在幼儿园学加减乘除法,老师们的注意力也从数字规范过渡到运算结果了。可我至今也难忘被那些格子里的数字支配的恐惧。好像就是从那时起,我们慢慢被各种规矩吞噬,直到如今坐在一个个小小的格子间里,依旧墨守陈规地按照各项制度处理事物,再也没有了天马行空的创意和自由。 朋友圈里那篇“用命换来的作业”,其实不也是一个孩子走进格子的第一步吗? 你说这些规矩没有用吧。但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生命里第一次认识这个社会运行机制的契机。一个从婴儿时期便在长辈身边没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走进幼儿园,走进除了孩子就是老师的环境里,看到的就是这个社会最早的雏形。这里有权威的老师,有同样权益的同类群体,也有调皮捣蛋的反面典型。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孩子们第一个学到的就是规矩。在幼儿园不像在家里,做什么事都有要求。打饭要排队,吃完饭要把椅子摆整齐,说话要举手,不能想站起来就站起来。一言一行都有约束,而这些规矩日后也都一一对应着我们长大后看到的世界。 ![]() 从我开始学数字,到如今我的孩子也将走进幼儿园,社会经历了很多次科技更新和信息革命,但最原始的教育方式却一成不变。在这个信息时代,出现的任何一种言论都带有矛盾的根本,任意一种进步同样也伴随着争议与洗礼。然而在时代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世界未来的主人们,却走在前辈们泥泞的来路上,延续着同一种颠沛,遵循着同一个声音。 我想,或许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开端的格子,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筛选。它可以筛选出与当下社会运行最契合的灵魂,势必是那些能出色地完成各项要求,在格子中往来流畅的人。当然也会筛出一部分无论如何也无法循规蹈矩的人。这一些人中,其实藏着个别能改变传统,走出刻板印象的人。然而若想兑现自己的想法,他们必然要经历比普通人难百倍千倍的磨难。这其中有世俗的眼光和规范之外的铁网,还有来自心底的孤独与怀疑。然而历经磨难方能走出天高海阔,也正是这些世间的压迫使人逐渐摆脱了做人的枷锁,离仙神又近了一步。坐观时代的变迁,那些改写历史的人,一定不是在各朝统治下规规矩矩做事的人,他们或许早有预谋,但一定在人生的里程中尝尽了苦难与压迫。 ![]() 世间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过一生。然而如果所有人都舒服了,那么这种属于群体的舒服一定不会持续下去。所以一定有人是要牺牲的,他们一定要心甘情愿接受自己平凡的一生,才能让另一部分人坐享其成地舒服下来。而那些心甘情愿接受规矩的人,不会抛下那些数字歪歪扭扭地躺在格子里,亦如他们规整的一生,被修理得整整齐齐,明明白白。 其实何至于此呢?人生不过是几十年的光阴,童年不过是一段清澈的回忆,那些笔下规规矩矩的数字,也不过是印刷厂的一泼油墨。何必效仿,何必复制,何必让这些小事搞垮了我们自己呢? 时过境迁,儿时练习书写规范后获得的荣誉已经消逝了,可那时候留下的焦虑、抓狂与挫败感却影响至今。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就是苦难,波折就是波折,是只要有机会改变,就要逃出去的牢笼。自古梅花香彻骨,是因为梅花本来就是香的,而不是因为它经历了风雪。我们本该自由绚烂的人生,更不应该被任何奇怪的小事消磨,拖延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