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题】文言文阅读(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也。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
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党,乃著《破群论》。时之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惧。今此论之作,俗士岂不愧心。其文不存。
又著《辩和同之论》。其辞曰:
夫事有违而得道,有顺而失义,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其故何乎?盖明智之所得,暗伪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得由和兴,失由同起。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春秋传》曰:和如羹焉,酸苦以剂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经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则上下和睦能相亲也。
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绪,覆楚国之师,不穀之罪也。若以宗庙之灵得保首领以殁请为灵若厉大夫许诸?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从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正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大夫从之。此违而得道者也。及灵王骄淫,暴虐无度,芋尹申亥①从王之欲,以殡于乾溪,殉之二女。此顺而失义者也。鄢陵之役,晋楚对战,阳穀②献酒,子反③以毙。此爱而害之者也。臧武仲④曰:孟孙之恶我,药石也;季孙之爱我,美疢⑤也。疢毒滋厚,石犹生我。此恶而为美者也。
……
桓帝时,举孝廉,除北新城长。告县人曰:昔文翁⑥在蜀,道著巴汉:庚桑⑦琐隶,风移碨磥⑧吾虽小宰,犹有社稷,苟赴期会,理文墨,岂本志乎!乃更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身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此邑至后犹称其教焉。
特召入拜尚书郎。累迁,后为野王令,未行。光和中,病卒。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①②③④⑥⑦:都是人名。文翁,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⑤chèn,泛指病。地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宗庙之灵A得保B首领C以殁D请为灵E若厉F大夫G许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义钱财,引申为资助,供给,文中卖书于市以自资,与《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都取这个义项。
B.不穀,又作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对人来说,就是没有子女,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C”“此处指儒家的经文和传文,和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属于同类,其中是解释经文的著作。
D”“”“”“,在古代都表示官职变化,但意思有细微差别。其中,指任命、授职,则指升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梁,字曼山,为人自尊自强。他虽是梁宗室后裔,但因年少时父亲早逝,家族已经落败,便依靠自己卖书于市来维持生计。
B.刘梁学识修养深厚。他撰写的《破群论》《辩和同之论》两文流传后世:担任北新城长时,他不但创办官学,还躬身教化,评判优劣。
C.刘梁政治理想远大。在施政告白中,他用文翁治蜀庚桑改变硬磲之俗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移风易俗、改良社会的志向。
D.《辩和同之论》中,刘梁列举历史上多个典型例证,分别论述君臣、人我之间违而得道,顺而失义,爱而为害,恶而为美的情况。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虽小宰,犹有社稷,苟赴期会,理文墨,岂本志乎!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4.在《辩和同之论》中,找出作者刘梁对和同加以定义的一句话,并根据此文内容用自己语言简要说明什么是,什么是




【答案】
10ADF 11D    12B    
13.(1)我虽然是一小小的县宰(县令),还有心怀国家的理想,苟且参与约期聚集,整理文牍(文案),难道是我的本志吗?
2)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14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
和,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同,不分对错,一味顺从的认同。
【解析】
10句意:如果凭借宗庙的神灵保佑,能够保全自己的头颅而亡身,请将我的谥号定为'或者',大夫答应吗?
宗庙之灵的宾语,后面A处断开;
得保首领以殁表修饰,得保首领的状语,D处断开;
大夫许诸的主语,其前F处断开。
故在ADF处断句。
11D.“'则指升迁错误,除升迁的意思外,还可表示官职调动或贬谪。
12B.“《破群论》《辩和同之论》两文流传后世错,由乃著《破群论》……其文不存可知《破群论》至今不存。
131,县令;期会,约期聚集;文墨,文牍。
2,或者;,治理;比及,等到;,使动用法,使……富足。
14第一问:刘梁对和同加以定义的一句话是故以可济否谓之和,好恶不殊谓之同。意思是,(所以)拿可以补益不认同之事称之为和,好恶不加区别称之为同。
第二问:理解,由以可济否谓之和中的济否可知,对于不认同的事也并不完全排斥,而是以作为对待不同事物的标准,如此就会形成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理解,由好恶不殊谓之同中的不殊可知,对于好恶不加区别,意思就是不分对错,一味顺从的认同。
【参考译文】
刘梁字曼山,又名岑,东平宁阳人。梁是刘氏皇帝宗族子孙,年少失父贫困,卖书以维持生活。
常常痛恨社会上多以利相交,以奸邪不正结成党羽,于是写了《破群论》。当时看了的人,认为“仲尼作《春秋》,乱臣知道害怕。现在这篇《破群论》之作,世俗之士(看了)难道不心里惭愧吗?”这篇文章不存在了。
又写了《辩和同之论》。文章说:
有的事情,违背常理却符合道义,有的事情,顺从事理却失去道义,有的爱却成为害,有的恶却成为美。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抵是遇事明智,即有所得,遇事昏昧,就会有所失。所以君子对待事物,不厚不薄,没有偏向,一定要用义来加以考查。
有所得,(往往)由和而起,做事有所失,(往往)由同而起。(所以)拿可以补益不认同之事称之为和,好恶不加区别称之为同。《春秋传》说:“和好似汤羹,用酸苦来调节它的味道,君子喝它用来平和自己的心。同如同淡水,如果将淡水补充入淡水,谁能喝它呢?琴瑟演奏,音调相同,谁又能听它呢?”所以君子的行为,关系亲密却不拉帮结派,和衷共济但不苟同,用来补救过失成就正确,用来纠正丑恶成就忠正。《孝经》讲:“顺应那些美德,补救那些丑恶,就能上下和睦能够表现相互亲爱。”
往昔楚恭王有病,请来他的大夫说:“寡人德行不高,年龄尚幼就即位掌管国家。失去了先君的功业,覆灭了楚国的军队,这是寡人之罪。如果凭借宗庙的神灵保佑,能够保全自己的头颅而亡身,请将我的谥号定为'灵’或者'厉’,大夫答应吗?”及至楚恭王去世,大夫子囊说:“不能这样做。事君者,应该依从君王的德行,不应该依从他的过失。赫赫楚国,楚王执掌朝政,安定南海之地,归顺了各中原诸侯,他的荣耀很大了。有如此荣耀,还知道自己的过失,为何不能以恭为谥号!”诸大夫都同意。这是违逆君王的意思却得到了道义的例子。等楚灵王(即位)骄奢淫逸,暴虐无度,芋城大尹申亥遵从灵王的愿望,将灵王葬在乾溪,还把两个女儿殉葬。这是顺从君王的旨意却违背道义的例子。鄢陵之战,晋楚对峙,阳谷献酒,子反因此殒命。这是欲爱之却反而害之的例子。臧武仲讲:“孟孙忤逆我,(逆言)是治病的砭石;季孙爱护我,美言却加重我的病。美言溺爱使我病情加重,砭石还能使我活下来。”这是有的恶却成为美的例子。
桓帝时,被举荐为孝廉,授官北新城长。(他)告诉县人说: “从前文翁在蜀地,他的道德教化著名巴汉;庚桑楚是个小小的役夫,改变了所居碨磥山的风俗。我虽然是一小小的县宰,还有心怀国家的理想,苟且(随意)参与约期聚集,整理文牍,难道是我的本志吗?”于是大起讲舍,聚集学生几百人,早晨夜晚亲自去劝诫,手执经卷,考试优劣,儒家的教化大为盛行。这个县到后来还称道他的教化。
特召入朝,授尚书郎。多次升迁,后任野王令,未去。光和中,病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