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儒风君 因此每逢生辰,我们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叫做“过生日”。而为家中长辈老人庆生时,也会更加隆重热闹,称之为“过寿”。寿者,长久也,一是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二是告诫后辈孝亲尊老。但老祖宗告诉我们:“寿有四不过,后代福气多”,家里老人过寿也有讲究!所以到了六十岁,是第一轮花甲年,此时才有资格过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对不同年龄段的总结,也告诉我们,六十岁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经历过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看淡了红尘中的是是非非,心变得宁静祥和。听什么都能顺耳,充满智慧与阅历,抵达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值得庆贺与尊重。相反,如果在六十岁前过寿,则会被人当成是轻浮肤浅,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身边的人也会以为你已经衰老,可能是命不久矣,对老人来说是大为不吉的。更何况现实生活中,六十岁前往往还在工作岗位上奋斗,要是大肆庆祝过寿,也会给别人一种老迈的错觉,容易错失机遇。上有老人不做寿,父母健在时,无论你多大的年龄,都是孩子。你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即便到了六十岁后,也不宜大肆庆祝。而且过寿,意味着自己步入人生的晚年,父母还在世,自己还要肩负孝道的责任,又怎能言老呢?此时,为人子女最大的本分,就是年年为父母过寿庆生,常陪伴,多孝敬,让他们享受晚年的安宁与幸福。更何况,如果越过父母给自己操办寿宴,还要父母给自己庆贺,岂非本末倒置。这样的做法,也会让旁人议论纷纷,认为你不够孝顺感恩,还要连累父母操心受累。不可自视为老,不可自以为是,关心父母的年龄与健康,才是真正的孝悌,必能福寿延年。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晚年的两道坎。因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而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去世于公元前289年,享年八十四岁。人到七十古来稀,两位圣贤分别在73岁与84岁时离世,称得上是同时代的天花板。于是老百姓认为,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的你我,便将这两个年龄当成生死难关来过。因此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时,老人们出于对圣人的敬重和心中的忌讳,都不会选择过寿。甚至当别人问及多大岁数时,都会直接跳过这两道坎,称自己已经七十四、八十五了。虽然如今七十岁常见,八九十岁也不稀罕,平均寿命也大幅提升,但也要心怀敬畏,低调处事。既是尊重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消除家中老人的心理障碍,能够安安心心地享受美好晚年。常言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再往后,便是下坡路。 过了九十岁以后,就要懂得避讳这种不吉利的数字,以免妨碍身体健康。过寿,是为了祈求老人长命百岁,但对年过九旬的老人来说,则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和恐慌。毕竟大张旗鼓办寿宴,特别是对心态不好的老人来说,就像是有今天无来日,精神负担大大增加。9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严重衰退,过激的情绪,过劳的身体,都有碍安康。不如给老人一个安静的环境和稳定的生活,用心陪伴和孝敬,比过寿更有意义。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九十岁已是高寿,颐养身体,顺应天命,就是最好的活法。在这个时候,还要做寿祈福,既是多此一举,也不利于后代子孙得享福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