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琳根据《针灸⼤成》载“⾚凤迎源”、“青龙摆尾”、“苍龟探⽳”、“⽩虎摇头”、“龙虎交战”等按动物形象描述的补泻⼿法,结合临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总结出了⼋种临床针刺补泻⼿法,即⼆龙戏珠、喜鹊登梅、⽼驴拉磨、⾦钩钓鱼、⽩蛇吐信、怪蟒翻⾝、⾦鸡啄⽶、⿏⽖刺法⼋种⼿法。 ![]()
![]() ![]() ![]() ![]() ![]() 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喜鹊在梅树枝上歌舞,头尾上下活动⼀样动作,故名喜鹊登梅。 操作⽅法:虚证⽤热补法,实证⽤凉泻。 ![]() ![]() 系指施针时操作⼿法似 ⽼驴拉磨⼀样的动作,故名⽼驴拉磨。
![]() ⾦钩钓鱼 郑毓琳注重热凉补泻⼿法,在总结前⼈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临证针刺⼋法,施针时重⽤左⼿,左⼿与右⼿互相配合,认为得⽓和⽓⾄病所是提⾼针刺疗效的关键,他提倡针刺与⽓功相结 合,主张临证取⽳,⽳少⽽精,治疗中风半⾝不遂、胃脘痛、哮喘、崩漏、⼩⼉积滞等疑难杂证疗效满意,针治眼病尤有独到之处。 注重热凉补泻⼿法 郑毓琳领悟《素问·针解篇》“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隆⾄,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隆⾄,针下热乃去针也”之旨,认为针治之要,是辨清虚实,分别施以补泻之法,⽆犯“虚虚实 实”之戒。从实践中,郑毓琳总结出简化的热冷补泻⼿法。 热补⼿法 左⼿⾷指紧按⽳,右⼿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先浅后深,慢提紧按,务令⽓⾄,在酸胀感觉基础上,持针下插1~2分,然后拇指向前捻转3~5次或9次,就有热胀感觉,若⽆,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数患者就能出现热胀感觉,出针后揉按⽳位,⼀指归根术提⽰如针刺过程中,患者感觉迟钝,可令患者以⿐吸⽓,⼝呼⽓5~6次,另外也可配⽤震剖术,拇指向下刮针柄1分钟,以达取热⽬的。本法适⽤于脏腑经络的虚、寒证。 凉泻⼿法 左⼿⾷指紧按⽳,右⼿持针速刺或捻转刺⼊,先深后浅,紧提慢按,务令⽓⾄,在⿇胀感觉基础上,将针向上提1~2分,然后拇指向后捻转2~3次或6次,就有凉⿇感觉,若⽆,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数患者就能出现凉⿇感,出针后不揉按⽳,⼀指归根术提⽰如遇到感觉迟钝的患者,可令其⼝吸⽓,⿐呼⽓5~6次,同时亦可配⽤震刮术,拇指向上刮针柄1分钟。本法适于 脏腑经络的实证、热证。 三、针刺与⽓功相结合 郑毓琳认为,⽓功的关键是调⼼守神,以增强真⽓,⽽针刺之要是“⼿如握虎,远近若⼀,如临深渊,神⽆营于众物”;练功者意守于机体某⼀部位,引丹⽥之⽓聚于此处,以刺激、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机能,调整阴阳。⽓功师发放外⽓治病,亦是以医者之⽓补病者之⽓的不⾜或调整其紊乱之⽓,使失调的机体趋于平衡⽽祛病强⾝,针刺作⽤于俞⽳上,通过经络的调整功能(经⽓),调节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防病治病。新经络公众号 郑毓琳⾮常重视⽓功和针术的结合,以为练⽓功是针灸师的⼀项基本功,强调练三关(肩、肘、腕),以利⽓的通门,临证多年悟出针刺⼿法的要领是意⽓相随,刚柔相济,⼀指归根术提⽰他在临床施针时,调⼼守神,以意提丹⽥之⽓从胸到肩、肘、腕,经医者⼿指由针体到病⼈体内,是医者的内⽓,通过发放外⽓,⽽发挥针刺与⽓功的双重作⽤,最⼤限度地调动起病⼈机体的⾃稳调节机能,因⽽取效迅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