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秋意渐浓,品茗秋香

 则宬 2023-09-19
白露,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的白露为09月07日至09日,届时太阳至黄经165°,此后便是进入了酉月。

《淮南子》:“(处暑)加十五日,(斗)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

白露,古之“八月节”,因白露过后,便进入酉月。
此时天气转凉,温度降低,地面阴气逐渐加重,昼夜温差变大。尤其是凌晨,当水汽触及地面或近地物体时,便会受冷而凝结成水珠。
白露时节的清晨,人们可以在地面或草木上看到白色的露珠。五行家称秋天五行属金,色白。因此金秋之露,古人言为“露凝而白也”,故此称之为“白露”。
在气候上,白露是气温热与冷的分水岭,正所谓“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秋意明显,也意味着天冷的时候真正到来。
【白露·三候】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节气,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是典型的秋天节气。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而各种留鸟也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白露三都同候鸟有关,也说明其是重要的气候标识。
【一候·鸿雁来
鸿雁来。
鸿大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知时之鸟。热则归塞北,寒则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
鸿雁夏天的时候,会栖息在我国东北、蒙古及西伯利亚等地繁殖。待到秋冬,它们会迁徙到中国中部及东南沿海的湖泊、水库、河流等水域过冬。
因其是路过,故而称之为“来”,而非归。
待孟春阳气既达,候又会南来。
二候·元鸟归
元鸟归。
元鸟,亦称“玄鸟”,也就是燕子。
玄为赤黑色,燕子背上的毛乌黑锃亮,故古人称燕子为“玄鸟”。
燕子是南方之鸟,秋冬之季燕子将自北而往南,因而称其为“”。
三候·群鸟养羞
鸟养羞。
者,三兽以上为,众也。
《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白露到来,群鸟感受到秋日的肃杀之气,开始养护和增生它们的羽毛,并且储存食物,以便抵御寒冬的到来。
【白露·习俗】
【收清露】
白露时节,正是露水产生之时,所以收取清露成为白露时节最为特殊的一种仪式。
自古以来,“露”被古人认为是一种瑞祥之物,可以祛病延寿。
《本草纲目》有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田家五行》曰:“侵辰用磁器收百草头上露,磨浓墨,头痛者点太阳穴,劳瘵者点膏盲之类,为之天灸。”
而且特定时节柏叶、菖蒲上的露水有明目的功效。
《述征记》云:“八月一曰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
《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
所以当代中药植物萃取物做的喷雾,要远比化学元素合成的眼药水健康得多。
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质量确实难以恭维,这种仪式可能只能在乡村才能重现了。
【斗蟋蟀】
斗蟋蟀,中国民间搏戏之一,南北方皆有,均白露后开斗,重阳后止斗。
白露前后,古人们会将驯养的蟋蟀用来赌斗,被称之为“秋兴”。
在自然界中,蟋蟀会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所以人们利用雄性蟋蟀这一好斗特性,特意从野外捕捉雄性蟋蟀将其放进斗栅中以供人们赌斗赏玩。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沿袭至今。
《清嘉录》载:(时人)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以头大足长为贵,青、红、黑、白,正色为优,大小相若,铢两均匀,然后开栅。(斗蟋蟀都要分量级的呀!)
甲骨文“秋”的象形字图片,字形就像是侧视的昆虫,突出了蟋蟀的两根长须图片、椎头尖嘴图片、轻捷长足图片、宽大腹部图片和透明薄翼图片。其本意就是“蟋蟀鸣叫的冷清时节。”
而蟋蟀在秋季也最为活跃,故此也被称之为“秋虫”。按《燕京岁时记》载:“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
所以秋季斗蟋蟀,是一项很符合时令的运动。
【秋社】
秋社,可能大家会略有陌生。但是提到“社戏”,大家一定会想起小学时被“背诵”所支配的可怕回忆。
“社戏”最早的产生就是“秋社”时的宗教风俗戏艺活动,具有酬神祈福的意义。
古时人们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汉·应劭《风俗通》中引《孝经》言:“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播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报功也。”
因此祭祀土地神自然要在“社”来进行。
秋社”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诗经·周颂》中的《载芟》和《良耜》便是对春社和秋社的描述。春天祈祷丰年,秋后自然也要报答神灵。
“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大约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为什么选用第五个戊日?因为在河图洛书中,五代表土。在天干中,戊代表土。故此祭祀土地神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小知识:如果一个节日是用干支来推算的,那么这个节日的产生一定很早,至少汉代以前。
《礼记·月令》曰:“择元日,命民社”,在祭祀上天还是统治阶级特权的上古时代,“社”是最早的允许民间亦可进行的祭祀上天活动之一。
“秋社”作为是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形式丰富,在民间极具生命力。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对其热闹的场景有着详细的描写。
“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至雇倩、只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
明·诗人谢肇淛在其《五杂俎》里有云:“社日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
貌似无意中又找到了个为加快公司发展、提升工作效率的请假理由。
另外,2018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2018年起,每年“秋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而2018年的秋分这天恰好是传统的“秋社”,可谓深富内涵。因为干支纪时较公历变动很大,所以新的节日少有用干支历。用节气或阴历定新的节日,以示说明民族文化再壮大复兴。
【沐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为霜,天然的将其和水结合在了一起。

中国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沐浴的器皿,人们开始在室内沐浴。

秦代时,还专门为墙壁设计了壁炉,以方便冬日洗澡的烧火取暖。

另外,洗澡也是件比较庄重的事情,在特别的日子里,洗澡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增益。

《云笈七签》曰:“是月八日,取枸杞煎汤沐浴,令人不老不病。二十二日淋浴,令人无非祸。”

《纂要》曰:“是月初三日、初七日,宜沐浴,令人聪明。二十五日,宜浴,却病。”

【杂记】

另外网上还流传着“采十白”、“祭禹王”等民俗。

网传在浙江温州等地过白露节有的“采十白”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白露节采集“十样白”,既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后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

而网上对这十种草药并无完整介绍。有传此十白为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子、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和白晒参十种。但这些草药多不产于浙江等地,难说是“采”,故此应为当代网络民俗。

但采百合,确有记载。《杂纂》有载:“是月采百合,曝干蒸食之,甚宜气力。”

禹王,传太湖百姓为了感谢禹王治理水患、保佑平安的功德,每年在白露节气时都会在位于太湖中央小岛上的禹王庙中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因此时秋水横溢,鱼蟹生膘,为了能在随后的捕捞季获得好收成,为了能有一个风平浪静的湖面,太湖两岸的渔民在白露时节赶往禹王庙进香,祈祷神灵的保佑。

而祭禹王也并非年祭,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都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白露·养生】

从白露过后,天气开始转凉,人们也将进入寒冷季的养生时节。

【白露身弗露】

民谚有云:“处暑十八盆,白露身弗露”。

就是说处暑之后还要热十八天,而从白露开始就要穿长衫了。

清·顾禄《清嘉录》载:“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有云:'处暑后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看到这特想补充下,谁说中国人不爱干净?!天热出汗就沐浴,可比同时期的欧洲人干净多了!

白露身弗露”,指白露过后,天气变冷,万物开始收缩,人们要开始授衣,不能在将皮肤露在外面。
所以古人在白露之后尤其注意不要“三露”,也就是“不露脚、不露脐、不露肩
“不露脚”,脚为人之根本,古人有言:“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要保持腿脚经络畅通。人体十二经络中有六条经络始自脚部,是经络运行气血的关键,脚受冷则全身受冷。若不注意脚部保暖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引起胃痛、腰腿痛、女子行经腰痛、月经不调等症。
“不露”,脐处无皮下脂肪,且神经敏感,屏障功能差,是人体相对虚弱之地,容易被寒邪侵袭。如果受到侵袭,会直接影响脏腑功能。秋季腹泻、肠炎、消化不良等症,多于肚脐受凉有关。
“不露”,肩实为关节概称,包含肩颈腰椎等关节。此时经过夏季,毛孔张开,营卫之气不足,很容易被秋季的寒湿邪气入侵,在关节处产生寒性凝结,致使身体气血不畅,久则病生。
如果过了白露时节还身穿吊带露脐装脚踏凉鞋,即便年轻时阳气旺,反应不明显,日后也会生寒症。尤其是平日痛经就严重的话,更勿行之。
【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民间的保健防病谚语,意思就是告诫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要“捂一捂”;而秋天刚见冷的时候也不要加衣服加的太多,适当地“冻一冻”,提升人们对寒冷环境的耐受性,对于体质是有益处的。
尤其是“秋冻”,古人称之为“薄衣御寒”,且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以便阴精内蓄、阳气内守。
但凡事皆要有个度,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省略的前提。因为“冻”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过分为之。如到深秋,或体质弱的人,则不宜“冻”。而且即使是常人,秋季也不能涉“寒”,即明知道阴寒而故意犯之。
《云笈七签》云:“是月行路间,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
《云笈七签》亦云:“起居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令人霍乱。”
都是在告诫人们,要注意预防阴寒的侵犯。盲目“秋冻”且不可取。
【天灸】
天灸,灸法之一,是使用相关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的治疗方法。
因为并非再使用艾炷或艾条烧灼或熏熨,而改用药物直接敷贴,呈其药物的天性,故称之为“天灸”。
天灸出现很早,在《荆楚岁时记》中既有载:“八月十四曰,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
《田家五行》曰:“侵辰用磁器收百草头上露,磨浓墨,头痛者点太阳穴,劳瘵者点膏肓之类,为之天灸
人们认为,用露水调制朱砂,然后点在小孩的额头,可去百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