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未知与致知

 一中大语文 2023-09-19

【原题呈现】

2024届湖南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高三9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若只如初见”,强调只有将自身主动置于对事物的未知状态,才会更好地激发探究事物的欲望、好奇心……从而更深入地认知世界。

“知识就是力量”,强调只有致知,即获得了解或获取知识,才能积蓄认知外物的力量、经验……从而更好地改变世界。

“未知”与“致知”,是我们探究外物时两种不同的认知前提。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二元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题,与2023年上海卷作文“探索世界是否因为好奇心”有一定相通之处。

材料并不长,由“若只如初见”和“知识就是力量”引出“未知”与“致知”这两个关键词,并分别对其内涵作出解释,强调了它们各自的意义。

要写好这个作文,除了理解“未知”与“致知”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外,还需辩证思考二者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割裂、独立的,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未知”与“致知”,是认知外物的两个相对前提。“致知”可以是认知外物之前的知识积累过程,也可以是探究前源自他处的对外物的一个初步了解;而“未知”是认知外物的初始状态。

命题意图在引领考生去思考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没有“致知”,那么“未知”将成为“无知”,即认知的空白状态;没有“未知”,“致知”将成为“止知”,即认知的终点……也可以完全对立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当然只抓住二者中的一个来立意,也属符合题意。但不能进入优秀作文的行列。

写作时,还应联系现实,在科技腾飞、AI智能引领未来世界的时代,我们还要不要以“未知”之心去积极探索?还要不要费劲心力努力读书学习以“致知”?进而思索可用的素材,比如华为的自主创新、比亚迪的破局出海、东方甄选的知识营销,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等等,这样就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论证的力量了。

【名句链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子近思录》

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致其知而后读。——王安石

未知,才是生命中的精彩。——心理学家海蓝博士

要想一直有活力,需要一颗探索未知的心。——佚名

真正的修行,修的是“未知”的心念。——佚名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

但生命的精彩有的时候恰恰就藏在未知里,如果把生命的未知当作一个礼物,每天都会是新的世界,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感受和创建。——文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礼记》

【佳作展示】

以“未知”激发好奇心,以“致知”创造新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里,人们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要轻轻动一动手指,世界便尽然呈现在眼前。然而,这样的透明和便捷,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什么呢?一切都有现成的资料作为指导,挤占了人自由发挥、设计的空间,使人停滞在机械地重复上。看似获益良多,却丢失了人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探究精神的丢失会使人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最终阻断新事物的出现和进步。“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但人生必有期,而后有待。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仍要以谦卑之心躬下身来,以“未知”激发好奇心,以“致知”创造新价值。

探索陌生世界,开启智慧之旅,拥有“未知”意识是助推器。

“未知”意识,是将自身主动置于对事物的未知状态,才会更好地激发探究事物的欲望、好奇心,从而更深入地认知世界。《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中大量“为什么”的存在,就意味着达尔文在他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未知”意识,而正是他的“未知”意识使他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环球科学考察中收集的无比丰富的材料,才使他踏上了提出进化论的第一步,为《物种起源》这部鸿篇巨著的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提到“是说也,人常疑之”“然是说也,余尤疑之”,正是他的“未知”意识,驱使他乐意不避夜深舟小、内心惊恐,实地探究,解决了他心中的问题,体会到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也使《石钟山记》一文成为可以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名篇。

进学则在致知,致知以格物,秉承“致知”积蓄认知外物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投入到知识建设当中,投入到知识研究当中,为国家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才能使我们在这种中国与世界各国激烈的这种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当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2019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在接受央视专栏采访时说,华为一直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华为至少有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还有6000多位专门做基础研究的专家。在美国极限制裁压制下,华为没有倒下,反而在2023年发布使用了中国国产七纳米芯片的华为Mate 60 Pro手机,受到国内和国际市场热捧。这表明在美国的严厉制裁与限制之下,中国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能自己生产出七纳米高端芯片,突破了美国的科技封锁。这就是“致知”所带来的巨大功效。

起于“未知”,穷理“致知”,再生“未知”,方能行稳致远,创造新价值。

“未知”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反过来又会催生“未知”。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出现在必要条件之前,而博学的无知则跟随在知识之后。”88岁齐白石翻看自己多年前的一幅作品,再与现在作品暗中做比,惊觉现在画功已有所退步。老先生意识到这点立即行动起来,天天练习描红。家人对此十分不解。齐白石不这样想,他说自己的退步正是由于近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的,外界赞誉声一片,我不能被别人的赞誉蒙蔽,一定要每日练功,以求进步。而许多科学家也都是在充分了解前人成果之后,发现了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才推动了他们继续探索和解决。南仁东生前说过,“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一眼望穿百亿光年,洞见宇宙尽头,“中国天眼”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级发现,为我们带来宇宙级的浪漫“未知”,也为我国射电天文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未知像一块巨大的白色画布,大片的茫然和无限的可能推动着人们去填补、去充实,让世界变得更加丰满艳丽。

《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带着“未知”的好奇心主动探索世界,并用“致知”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颠覆“已知”,逆生“未知”。如此螺旋式上升,让自己在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创造星辰大海般的宏大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