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页荐读】多视角叙述故事的力量:《终点线》

 春天的花开Iris 2023-09-19 发布于四川

《终点线》讲述了两位少年因身体或心理遇到困难从而成长的励志故事。

没有太多的故事概要是因为我推荐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讲一个成长故事,而是作者讲述故事的视角。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叙事视角的不断转换,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最吸引我的是第二人称视角,毕竟很少读到第二人称叙事的作品。

最开始接触视角的时候,我粗浅的认为这不是很好判断吗?三十秒都不到你就可以判断谁在讲故事,但越了解越发现叙述视角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理解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视角有可能故事完全不一样,叙述人称和叙事视角有可能会弄混;不同视角的优劣,给读者的不同感受;以及从写作者角度怎样选择叙述视角……就这样在不断探寻中遇到些迷茫,在迷茫中生出许多乐趣。

多种视角

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半知视角,全知视角也是我们俗称的上帝视角,叙述者是游离在故事之外,以旁观者身份讲述故事,但缺点是叙述者不知道人物内心的想法,只能通过行动语言等来猜测。

半知视角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来讲述故事。这两种是从主观角度出发来叙述经历的事情,好处是第一二人称让读者有亲近感,能体会主人公的想法,代入感更强,缺点就是不太客观也有局限。

《终点线》采用第一二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让我们在全知视角和半知视角当中相互转换,同时作者也涉及两个人物故事线,写作手法的多变和故事线交错进行让这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采用全知视角即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交代车祸发生前,两个主人公莱昂和薇奥莱的生活现状;第二部分采用半知视角,主要以第二人称视角叙述莱昂遭遇车祸后在医院救治的情况;第三部分主要以第一人称莱昂的视角来叙述出院后他和薇奥莱面对的障碍及挑战。当然每个部分的视角不是完全独立,也有交错。

阅读感受

分清视角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谁在讲故事,因为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讲述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前面也提到不同视角叙述故事的好处和缺点。这里想重点说说我个人阅读第二人称视角的感受。

想来这是我第一次在小说中读到第二人称叙述的故事,但我是读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作者是用第二人称来写的,因为出现太多你、你、你,当时的我既兴奋又有点别扭,兴奋的是终于读到第二人称的作品,别扭的是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不那么舒服,既不像第一人称那么贴近读者,又不像第三人称那样全知全能。

第二人称读来的感觉是你就在主人公身边,更多感觉是描述“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但你又无能为力去帮他,更像是一个“靠近的旁观者”,这是我阅读的感受,也许这就是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不那么讨喜的地方。但这种阅读感受也是挺特别的,感受到另一种叙述故事的方式,你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作者不选择第二人称叙事,要把握好这种叙事方式对写作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写作角度谈视角

接下来我开始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三个部分三个不同叙述视角,是为了炫技还是其它原因?如果每个部分换一种视角是否可以呢?

从远近角度来理解三种视角,第三人称是旁观者视角,上帝视角,感觉我们站得很远;第二人称感觉在主角身边,在靠近主人公;第一人称走进主人公内心,就像电影镜头慢慢从远拉近,先让你看到故事的全貌,然后再进入某一场景,最后进入主人公内心。距离从远及近,情感也是,每一种视角感知人物方式是不一样的。

回到故事里,作者先让你看到这两个主人公的状态,然后慢慢靠近莱昂,最后走进莱昂,作者这样精心设计我感觉跟场景有关,特别是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用第二人称叙事也是挺妙的,莱昂出现车祸在医院被救治,对运动生涯失去信心的莱昂,如果用第三人称距离太远,少了一些亲近感,如果用第一人称莱昂的心里多半是沮丧的,灰心的,失望的,又少了一些客观,但用第二人称感觉读者就在莱昂身边,陪伴他,见证他的痛苦及看见来自周围人的鼓励,所以不论是由远及近,还是场景,作者这样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是随便可以更换的。

在《小说骨架》这本书里,作者凯蒂·维兰德提到:“作品中含有多个视角时,采取何种视角描写场景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也证实了视角的选择跟场景是有关系的。

同时凯蒂·维兰德还提到一部作品如何选择视角,除了场景,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的思维看待问题,同时视角的多变也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考验其耐心。所以如何选择适量的、适合的、最打动人的视角对写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如果选择多种视角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Anyway,如果想同时体验第一二三人称,特别是第二人称叙事的读者可以读读这本书,来试试看你读完是什么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