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齐书》为什么亡缺?

 小夏ho78b993zg 2023-09-19

《北齐书》书是唐修五代史中的一部,原名《齐书》,宋朝时为了区别于萧子显得《南齐书》而改为《北齐书》。先有隋内史令李德林撰《齐史》,他的儿子李百药在隋时任建安郡丞,入唐后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奉诏撰写《北齐书》,历时七年撰成。

李百药撰写《北齐书》时关于北齐史已经有数家。其父李德林在齐时预修国史,创纪传体书二十七卷。至隋开皇初,奉诏续撰,增多齐史三十八篇,以上宋官,藏之秘府。唐贞观初,唐太宗李世民命李德林子李百药仍其旧录,杂采他书,撰为五十卷。李百药是子承父业,可以参考的资料比较丰富。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篇,列传四十二篇。记事起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东魏建立,中经武定(孝静帝最后一个年号)八年(公元550年)北齐代魏,至北齐承光(北齐幼主高恒年号)元年(577年)北齐为周灭为止,共记载东魏和北齐两朝44年的历史。

《北齐书》帝纪八卷,前三卷记神武帝高欢、文襄帝高澄事迹。此二人并未称帝,但他们是北齐的奠基者,故文宣帝称帝后追尊他们为帝,列在帝纪最前面。从第四卷至第八卷记高洋篡位称帝(文宣帝)至幼主高恒在位的大事。魏征作为五代史的总编,在《北齐书》帝纪的最后一篇写了一篇很长的总论,分析总结了北齐从神武到后主历代的政治得失。他强调人事,否定天命,他的观点在当时还是比较进步的。

《北齐书》保存了一代史料,善于学习前代修史的经验,体例比较完整。李百药学习《三国志》的叙述方法,一面说明北齐取代东魏的建国过程,另一方面补充北魏晚期的各种史实,使人们对北魏一朝的历史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北齐书》早在唐代中期以后就逐渐残缺,到北宋时已经亡缺大半,这是因为唐朝史馆所修八史,卷帙繁重,传抄不容易,当时随有雕版印刷,但只用于佛像、佛经、算学等篇幅不多而销路较广的书。一般大部头史籍只能传抄,不易在社会上流行,时间一久就容易散失。今本《北齐书》大半是宋人拿李延寿的《北史》、高峻的《高氏小史》补足的,真正李百药的原著只有本纪一卷,列传十七卷。《北史》和《高氏小史》成书时间都晚于《北齐书》,关于北齐的史事都采自《北齐书》,所以宋人拿《北史》和《高氏小史》补充《北齐书》亡缺部分也无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