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说雍正'清心寡欲'?看雍正十二美人图,暗藏玄机,美出天际!

 二少爷收藏馆 2023-09-20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在清理延禧宫库房时,发现了十二幅真人大小的画,每幅画都有一位汉服美人。通过某幅画中“圆明主人”的款识,专家考证出这组画作的主人应该是当时身为亲王的雍正皇帝。

这套图原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装饰画。雍正帝当年对这套图屏十分欣赏,为了妥善保管,传旨将它们从屏风上拆下。不仅如此,《清档》记: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间又传旨将拆下来的这12幅图“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藏于宫内。

此画在相关研究文章、书籍中出现的名称不一,有《雍正十二妃子图》、《雍正妃画像》、《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深闺静晏图》、《清闲静晏》、《美人图》、《十二美人像》、《胤禛妃行樂图》、《雍正妃行樂图》、《雍正十二美人图》、《深柳讀书堂美人图》等,后多用《雍正十二美人图》此名。

此套图屏使用工笔重彩,表现出宫廷绘画雍容华贵的审美情趣和仕女画工整妍丽的艺术特色。画家在生动地刻画宫苑女子品茶、赏蝶、沉吟、阅读等闲适生活情景的同时,还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清宫女子冠服、发型、首饰和当时宫中女子最为流行的妆饰。此套图屏是研究女子汉装服饰文化最为形象而真实的史料,使我们领略到康、雍朝女子服饰文化的绚丽风采。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博古幽思

图片

美人侧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背后是摆放着各种器物的黄花梨多宝格,也就是博古架。

博古架其实和书架差不多,不过古人不放书,主要是放一些古玩、玉器,可以说是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

图片

此幅画中的博古架上,摆放着不少器物,如仿汝窑的天青釉三足洗,一种用来盛水洗笔的文房用具;汝窑无纹水仙盘;白玉四足壶;铜兽耳扁壶;仿哥窑葫芦瓶;松花江石凤池长方砚;宝石红釉僧帽壶;兽面纹青铜觚;玉插屏等,均为康熙至雍正时期最盛行的陈设器物,具有典型的皇家的富贵气派。这些器物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真实性,也映衬出博古雅玩的闺中情趣。

宣德红釉,宣红色调深沉,不留釉、脱釉。看这如宝石般的光泽,真的是晶莹剔透。

图片
图片

明宣德 宝石红釉僧帽壶

台北故宫藏

右上角汝窑的天青釉三足洗,画中细节满满,连开片的走势都描绘出来了。

图片
图片

宋 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三足樽承盘

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的无纹水仙盆虽然釉色与图中稍有区别,但形状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图片
图片

北宋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台北故宫藏

目光下移,会发现美人身后的格子里莲瓣形盏托上盛放着蓝釉敞口碗。

图片
图片

清康熙 祭蓝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桌上的仿哥釉方形葫芦瓶插着一杈小花,秀气可爱。

图片
图片

明 仿哥釉葫芦瓶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要说起博古,没有一两件历史悠久的青铜器,哪能真正称得上“古”呢?

图片
图片

秦汉 兽耳扁壶

台北故宫藏

图片
图片

商 兽面纹觚

故宫博物院藏

觚是商周时期的盛酒器具,也是祭祀制度中举足轻重的礼器。宋代以后,逐渐开发出插花的功能,而且也出现了不少仿制相同造型的觚形瓷器。

图片

清乾隆 仿古铜彩刻花蕉叶纹出戟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比如这件仿古爱好者乾隆朝的花觚,不仅器型端正,纹饰精致,而且还原出青铜器在铸造之时的黄金色泽,真的是仿古仿到位了。

这件博古架上的龙首造型四足炉,确实温润细腻。

图片
图片

清 白玉四足炉

台北故宫藏

另外美人坐的椅子也很特别,这是用斑竹做成的椅子。斑竹也就是传说中的湘妃竹、泪痕竹。

图片

这个竹子被赋予了一段传奇故事,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帝死去后,她俩抱头痛哭,一直哭了九天九夜,眼泪都流干了,最后,活生生哭出了血泪来,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上,竹竿上就出现了点点泪斑,这就是湘妃竹或泪痕竹名字的由来。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裘装对镜

图片

此幅画中,美人穿着裘装,腰系玉佩,一手搭于暖手炉御寒,一手持铜镜,神情专注地对镜自赏,“但惜流光暗烛房”的无奈之情溢于眉间。

暖手炉是古代常见的用来御寒保暖的器物,可以随身携带,捧在手里。

图片

一个四面平长凳上面放着一个银火壶,银火壶可以同时作取暖及烧水两用。

图片

窗口这边有个种着水仙花的盆栽,用的是仿钧窑菱花口花盆,下面套着鼓钉洗奁。

图片

还有一处格外引人注意,美人座下的那个奇形怪状的床,那是用老根古藤树瘤原形制作的坐塌床,就是突出一个自然野趣。

图片

美人身后是一幅墨迹酣畅的行草体七言诗挂轴,落款为“破尘居士题”。印章则是“壶中天”和“圆明主人”。

专家们在考证“破尘居士”是何许人也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中就有这两首。对比了画中的字迹,发现甚至还可能是雍正亲笔。破尘居士是雍正皇帝为雍亲王时自取的雅号,表示自已清心寡欲、不问荣辱功名的志趣。

图片

作品中题跋的行为,本身在帝王中就已罕见。没想要还把自己的诗作融入背景陈设,仿佛无意之中被画家捕捉。这在书画艺术家中都没有先例,似乎是雍正首创。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抚书低吟

图片

画中美人坐在绿釉开光绣墩上,持半展书页,沉吟瞬间。所展书页上录的是唐代杜秋娘《金缕词》:“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图中“倚风娇无力”的女子形象反映出清代仕女画常见的“风露清愁”之美。

在她斜依的黄花梨大理石面方桌上放置了一尊仿官窑的双陆尊,旁边是一红玻璃制鼻烟壶。

图片

身后天然木香几上摆放着双耳三足炉和黑漆描金双蝶纹圆盒。

图片

美人身后的墙上有一首诗作:

樱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风半懒时。

一种心情费消遣,缃编欲展又凝思。

这是一首形容美人样貌身材与相思情绪的诗作,落款为“米元章”。

图片

“米元章”是谁呢?那当然是北宋的大书法家、收藏家米芾(1051-1107),字元章。

虽然挂名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而且在下面还出现了“米芾元章之印”的钤印,但是纵观米芾所留下的诗句,却找不到这首。在雍正的御制文集《雍邸集》中,反倒找到了这首诗的变体:

丹唇皓齿瘦腰肢,

斜倚筠笼睡起时。

毕竟痴情消不去,

缃编欲展又凝思。

著名的美术史专家巫鸿先生如此评价这幅画作:

“这位未来的皇帝在此构想的可能是一出才子佳人的戏剧:他的才学通过其俊朗的书法显示出来,她的美貌与才华则凝聚在其迷人的姿容和手握的诗卷之中,她在等待他来攀枝。”

或许,这位在藩邸中修身养性的雍亲王,只是表面远离了皇储斗争,实际上在暗中积蓄力量。

踌躇满志却又低调隐忍的他,只能在画作中展现一流的审美品味与聪明才智,仿佛在宣示自己其实具备帝王之资。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捻珠观猫

图片

在捻珠观猫图中,美人于圆窗前端坐,轻倚桌案,一手闲雅地捻着念珠,正观赏两只嬉戏顽皮的猫咪。

这幅画仅透过二分之一的圆窗来刻画繁复的景致,因为画面采取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将远、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条不紊,从而扩展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得意韵悠长。

窗下钟声滴答,近处猫咪玩闹,时光便在这似有似无中悄悄流逝。

图片

桌面摆放着铜铸方鼎式香薰炉和青田石印章。身后的钟架上放置着一只紫檀木画珐琅自鸣钟,旁边的天然木书格上整齐排放着精装书籍。

图片
图片

美人手持念珠应为21颗。21颗的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

覆盖了菩萨修行自大涅槃到成佛所经历的21处阶位,即“十地”、“十菠萝蜜”和“佛果”。寓意凤凰涅槃。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 消夏赏蝶

图片

户外湖石玲珑,彩蝶起舞,萱草含芳。室内美人手持葫芦倚案静思。此画描绘的虽然是女子夏日休闲的情景,表达的却是乞生贵子的吉祥意愿。萱草,又名忘忧、鹿葱。葫芦,属于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百子”之意。画家巧妙地将萱草与葫芦绘于石侧、掌中,既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又蕴涵了求子的深意。

图片
图片

在美人背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字,只见“有清音”三个字,落款是“居士”二字。是胤禛所写的山水有清音条屏。

图片

在整间亭榭中的斑竹八仙桌上,一把折扇横置,旁边放着一张紫檀棋盘,棋盘上两只仿官窑的棋盒。

图片

美人身旁的白釉蟠螭瓶虽然放置在角落,却仍然非常抢眼。瓶中插着一枝栀子一枝蕙兰,取兰质蕙心之意。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以瓶口似蒜头得名、长颈,削肩,圆腹,圈足。源于汉代,宋代开始用于制作瓷器,流行于明清。

图片
图片

明嘉靖 白釉塑贴鲜红蟠螭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藏

对比嘉靖的这件蒜头瓶,不难发现,即使红釉塑贴的大小稍有区别,但瓶子的形状与蟠螭的动态却极为接近,很有可能就是画中器物。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烛下缝衣

图片

清风徐徐,红烛摇曳,美人坐在轩室内的一张黑漆彩画桌子前,捻着针线在烛火下行针走线。女红包括纺织、刺绣、缝纫等,古代隶属于衡量女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中的“妇功”,是评价女子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女子们无论贫富贵贱,均以擅女红为能事。此图中女子兰指轻拈,针线穿行,低眉落目,若有所思。

图片

前景处的水缸里绽放了一枝并蒂莲,谕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

图片

明窗外一只红色的蝙蝠飞舞在翠竹间,与图中的黑漆嵌螺钿方形灯笼上露出的鹿和仙鹤图案组合在一起,集齐福禄寿三种元素。“鸿福将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蕴涵在图画之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烘炉观雪

图片

美人临窗而坐,轻掀帐帷,观雪赏梅。户外翠竹披霜带雪,遇寒不凋,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白色腊梅则以“万花敢向雪中击,一树独行天下春”的风韵尽情绽放。梅花不仅是著名的观赏花,又以花分五瓣,拥有'五福花'的美称,被人们用以寓意幸福、长寿、吉祥。

图片
图片

杨木雕门围子架子床上挂着一袭豆绿色的帐幔,炭盆将整个房间烘得暖暖的,颇有几分春意。

图片

后面的家具半遮半掩,角落放有熏笼,可以熏香、熏衣、熏被。熏笼上边,是一个嵌珐琅方几。

图片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倚门观竹

图片

美人倚门观望着满园春色,举止间似乎流露着淡淡的叹春情怀。整个画面被一堵墙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墙上开随墙门。门外累叠假山,山上放着几盆盆景。

庭院中花草竹石满目。浅黄的月季以及朱红的梅花高低错落地放在假山石上,点缀出俏丽的景致。蕙兰的盆中还有一株小小的灵芝,代表着芝兰重茂。

图片

墙里则露出一间屋子的一角,屋子里放着两张黑漆描金的圆凳,墙上衬着规矩而低调的龟背锦,有可能是美人歇息的地方。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桐荫品茶

图片

美人左手手持郎窑红釉杯,右手持湘妃竹柄梅花冰裂纹纱团扇,坐于茂密的梧桐树下静心品茶。茶饮原是一种日常饮食行为,由于品茶论道的盛行,而成为历朝文人士大夫中的风雅之事,逐渐提高了茶的境界。

图片

美人坐在宝蓝釉画珐琅开光坐墩上,月亮门后的陈设有黑漆描金书架,满函的书籍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儒雅的书香气息,而且与女子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衬,表现出宫中女子的文化修养。

图片
图片

美人的身边放着一个小茶几,被假山和梧桐树干挡住,透过树干隐约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梅竹纹执壶,执壶的旁边就放着一个祭蓝釉盘,隐约可以看到蜜桃两个,荔枝数颗,都是应季的消夏瓜果。

图片

清代的绘画,一旦分析起它的画法,大多也会讲到西洋绘画,毕竟那个时候正是西方传教士来华的鼎盛期,很多宫廷画和西方绘画有所融合。

包括这十二张美人图,从设色方面,也能看到西洋绘画色彩的表现手法,造型很真实。而西洋画有脸部阴影的表现,但中国人不喜欢,就丢掉了这种手法,因此能看到美人的五官上,只用颜色的浓淡分出明暗凹凸效果,显得柔和而秀润。

在构图上,广泛使用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法,比如说这幅《桐荫品茶》,美人坐在画面的前景。她身后的所有景物都只露出隐隐的一角,书架露出一小部分,红色栏杆也露出一小块,有种引人向里面继续窥探的感觉。

图片

焦点透视法主要就是用于对画面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表现,这种对西洋画法的借用,也为传统的中国绘画增加了新的空间表现手法。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立持如意

图片

美人手持如意,立于庭院内赏花。前方的竹篱上缠绕蔓延着各色牡丹,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画家着重突出了紫、粉、白、红等各色牡丹。牡丹以雍容华丽、香味浓郁而被称作“百花之王”,并成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

图片

结合女子手中所持的竹雕灵芝如意,蕴含了“富贵如意”的美好愿望。

图片

梳妆盒也很有特色,有黑底描金和花边两种。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持表对菊

图片

美人手持精美的珐琅表坐于书案旁。桌上瓶中插有菊花,点明了时值八月时节。菊花清高典雅,是秋季重要的观赏花卉,被赋予坚贞、益寿等含义,同时又以其素净优雅的自然美而成为女性的头饰或居室的点缀品。

图片
图片

不远处几案上的铜镀金浑天仪与女子手中的珐琅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渐为宫中时尚。从十八世纪开始,瑞士就专门给中国市场做怀表,供当时中国上流社会使用。表壳装饰有黄金,嵌珍珠,珐琅绘画,纯银鎏金。背后的墙上左边挂了一支箫以及一副碑刻拓片——明代董其昌的诗句,蝇头小楷认真地书写而成,字迹虽小,但字字可辨。

图片
图片
图片

雍正十二美人图·倚榻观雀

图片

室内美人坐在有束腰三屏围子嵌理石罗汉床上,手里把玩着白玉蚩尤纹合璧连环。合璧连环,是清玩之物,其形环环缠绕,取其无穷无尽、自始不渝的精神。

图片

室外喜鹊鸣叫喳喳,女子目视喜鹊,不觉入神。画家意在表现冬去春来、女子观赏喜鹊时的愉悦心境,但却不自觉地将宫中女子精神空虚、孤寂压抑的心情溢于画面。

图片

后面背屏上书满了“寿”字,有祈寿延年之意。罗汉床上的仿宋汝窑天青八方贯耳扁瓶中插着松枝灵芝,与屏风上的寿字有异曲同工之意。

图片
图片

参考资料:

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杨新《〈胤禛围屏美人图〉探秘》

《图画中的真实——〈十二美人图〉中真实存在的器物》

编辑、排版:佳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