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兰文汇||南方青年评论家马忠评论集《抵近观照》出版 元辰序/文艺批评现场的挑灯夜行人

 元辰1948 2023-09-20 发布于湖北

对1400名订阅者负责,期盼切近人生的好稿,期待作者编者共同养号,期待热心回应。

元辰:本名袁国新,湖北宜昌人。男,1948年9月生,已退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宜昌县(夷陵区)作家协会、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宜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悠游人生》《网上漫语》《现场批评》《麦青麦黄》《家在三峡》《雪宴》《夷陵文学评论1978-2020》等。

文艺批评现场的挑灯夜行人

——序马忠文艺评论集《抵近观照》

文/元辰

在南方文学原野上,有一盏文艺评论的明灯,与那里的文艺群星相辉交映。挑灯夜行人是马忠,人称他是诗由心生的青年打工者,靠自学、奋斗改写人生,成为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的文艺评论家

他的第16本文艺评论集《抵近观照》(第18本个人著作)将与读者见面之际,邀我作序。我自思德识有限,人微言轻,岂敢为序,言曰,为大作写篇读后感可以,为序尚须高人。他说,作为基层文艺评论工作者,我们感同身受,这个集子的序非莫属。长短不限,遵从内心就好。话到这份上,再推则为矫情,只能好遵命,尽我所能。

《抵近观照》分上下两编,收录正文40篇。上编品鉴赏读28篇,抵近文本,关照精神走向,品鉴艺术得失,直言评论者的赏读感受;下编管见孔识”12篇,抵近文艺现场,关照文艺现状,直言评论者的信念、建议和立场。诚如《后记》所言“全部选取近两年间对文艺新作、文艺现象直言批评的文章,以此表明自己作为一名文艺评论者的坚守信念与批评立场。他的评论,植根当下基层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现场,焕发着青年批评家的艺术良知与蓬勃朝气,读之如清风拂面,又如老友间推杯饮茶韵味绵长,体现了一个评论家的信念与担当。

我和马忠通过网络相识的时间不长,但印象很深。经常读他的文章,知道他20世纪90年代是著名的“打工诗人”,2003年转道文艺批评,始治儿童文学研究、评论,后来一发不可收,范畴扩大,三四年前就为300多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写过评论,并都公开发表,成为“草根评论家 ”的重要代表

他在《后记》里说,从2003年在《时代作家》发表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算起,到现在,我涉足文艺评论已整整20年。已出版文学研究专著《儿童文学现象观察》《重返孩子的世界:回族作家王俊康儿童文学论》《“边缘”的活力——清远文学2007-2017》等3本和《站在低处说话》《诗美探真》《忠言忠说》《有话则长》《文学批评三种“病”》等评论集12本。

我算一下,加上《抵近照》,平均1.25年出版一本。这产量和质量着实让我吃惊。还和我一样,属业余写作。我从2000年以来也只结集出版三本,第三本还在出版社的终审过程中。心中感叹,到底是才思敏捷、年轻力壮、锐不可当啊!

我和马忠相差20多岁,经历却大致相似,文艺观念与信念也大致相同,不存在“代沟”。我们都从农村出来,都靠不停歇地拼搏奋斗而立身,并走上业余写作之路。我们都站在文学艺术为人民为人生的立场上,主张修身、通达,热爱人生,先为人后为文,拒绝“世风侵袭”“金钱至上”“虚假文风”,正直坦荡地为人为文,努力体现哲学意义上的“终极关照”。对于文艺批评,我们都认为:创作与批评是两互相独立而又互为照、互相影响的树,依照各自的秉性与规律而携手共进;批评需要独立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需要坦诚的交流对话、心灵沟通,需要独立的文体范式,从文本实践和公共艺术经验出发寻找对象文本的亮点与弱点,拒绝盛气凌人、大棒挥舞、繁复堆砌、机械教条、庸俗吹捧,诚如君子,在剖析对象的同时反观自身;批评要立足现场植根现场,把握对象已经达到的高度,从创作经验和艺术理性两方面分析文本的完美度与继续前进的可能,提醒作者思考前进方向,用作者的艺术精神中完满自己;基层文艺批评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绝大多数的创作者和受众在基层,基层评论者和创作都是业余写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必须要有一批“明知其难,愿上刀山”的文艺家不懈努力,推动地方创作与评论的繁荣和发展,担当地方文化建设的重任。因为我们的信念和方向一致,所以远在天边也近如身边、年龄悬殊也能沟通理解。

马忠的评论,站在低处说话,秉承忠言忠说,探真寻美,带着体温和思想奔向创作现场、阅读现场的作者、读者。文艺评论家周思明给予这样的评价:“马忠的文学评论,来自作家作品,来自文本细读,来自独立思考。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由切入作品本身到思索判断,让细致生动的感悟与缜密的理性思索水乳交融。”“是有温度、具活力的,呈现一种'抓地’和'贴心’之风格。”他的朋友、著名诗人杨启刚说:“马忠的文学评论,不是那种堆砌式的评论,也不是那种说教式的评论。他的评论有温度,有热度,读起来很亲切,不会令人觉得高高在上;同时,也不是那种吹嘘式的拍马屁评论,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接地气的真实评论。就作品论作品,不涉及个人喜好,也不针对人身攻击。”他的评论集先后荣获首届、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其中,“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文学评论奖’”授奖词对他的评价是:“论著视野开阔,善于捕捉当下文艺创作中的新变和动态发而为文,语言平和朴素直面问题,无目前很多批评文章的炫耀和华而不实,可以说,作者的评论文章是接地气的文字。”我读完《抵近观照》,认为这些评价马忠受之无愧。

我主张人文互质互适。从文看人,从人看文,心想之,口言之,行践之,天地良心不能违,世道公德不可欺,投机取巧不屑为。自己不信的话不要说,大而不当的词不要用,照搬照套的文不要写,损人败俗的风不要跟。言不由衷还是小事,有意取巧则为言行不正,以文损人败俗则属品质问题了。从道向善,感恩生活,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从《抵近照》文中,看到马忠亦是这样一个人。乐观开朗,言出真心,立足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民对艺术的执着真情,与文本对象、文主平等交流沟通,侃侃而谈。每一次的交流题目,都是权衡作品实际和大众接受水平之后精心选择的;行文据之以实,秉之以诚,述之以理,辅之以情;朴质生动,语义明了,态度中肯,情理并存,缓缓注入心中,不让人鄙视也不让人仰视。我想这也是他的评论能得到“有温度有活力能抓地又贴心”评价的原因。

序文到这里结束,也许有人会说,这不也是虚言捧台?我必须以书中《范曾书画的“衰年变法”》为例,来证明马忠达到的艺术标高以及其痛快流利、直截了当的评论风格。

该文评的是杨青云五易其稿、精心打磨而成的《范曾新传》。传主范曾是一个诗、书、画皆能,又精通文、史、哲,还把他的“国学讲座”搞得风生水起的通才;又是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书画大师,他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还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以往对范曾与“范曾现象”的研究如壁垒在前,且多限于文化精英而未波及大众研究的范畴,那么《范曾新传》作者是如何大费周章,通过“范曾热现象”的探讨、解读,来理解范曾艺术史观的变迁,阐述其在书画界地位的呢?

马忠抓住了《范曾新传》神秘面纱下的破与立。认为“《范曾新传》在以正面立论的表述中,则需立中寓破,即在阐述正面观点的同时结合范曾的精神结构和书画理论的精神特征及两者关系作为出发点,勾勒出一个矛盾立体的范曾形象,并且更是有意强化一种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尤其是此在的'破’与彼在的'立’,二者概念不谋而合。'破’喻旨此时此地,和'立’的存在,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这两个词共同构成了存在于范学有道一条时隐时现的'红线’。而正是这一特别的'红线’,潜入文本艺术深处,打开了'范学’蛰伏可能性发展的某些内涵。”

这自然是认为作者抓住了范曾在“吾道一以贯之”驱动下人生阅历、诗意情怀、艺术理念、艺术实现等诸多方面既守一又求变的发展过程,道明“范学有道”在其不断追求宇宙大美、坚持变化与统一共济的变革原理,采用时而梳理论证、时而陈述感叹、时而刻画描写的交叉运作,揭示出“书画巨匠”和“当代大儒”的“诗魂书骨”,回归其“吾渐老矣而变法不衰”的实践精神,成功解密《范曾新传》重在一个'新’字的学术奥妙,同时也使自己的文本达到评论主旨、读者兴趣与原书精华的三合为一。

他颇费周折地地解析了原书各章的思辨逻辑和感知方式、传述功用。这里难多做转述。仅从下面引述的几段论述,就足以看出他目光犀利:

该书作者“敏锐察觉到历史趋变中的范曾,褪去笼罩在他身上的意识形态,从政治框架拉回到文学和思想研究的范畴。”

“该书不同于与以往出版的《范曾》或《范曾传》,重在一个'新’字。主要体现在结构的特独上——既有纵向生命历程的抒写,又有横向人生功业的阐述,还有纵横交错的对其人生况味的提炼和陈颂。”

“作为'范学有道’存在的'行动’,在《范曾新传》中时常表现为带有侵略性和破坏感'进入’的明得失、述心得。或以意得,或以形求,皆以'传’而记其真见,得其真'道’,所涉之广,所得之深,非泛泛学'道’所可拟肖。作者一次次'进入’的'姿势’,打破了现实和梦境的边界,分别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建构了'书画巨匠’和'当代大儒’的'诗魂书骨’,同时亦不乏对其美学成分的条分缕析。”

为书画大师作新传难,为大师人物的新传写评论更难。难的不是工作量,而是起点、眼光、境界学养。即使不能与大师和传作者齐肩,起码也得相距不远,至少得知传主的人生阅历、艺术境界、审美理想、宇宙观、价值观,了解大师在各个领域的突出贡献,才能评价作者写得是不是这回事、好不好,比之以往新的发现何在。而况范曾是通才高人、诗意盎然、技高一筹,又一直饱受争议,再加作者多年研究,用功深湛,付出甚多,弄不好真陷入窘境。必须要有中国诗书画、世界艺术史、国学、东西方美学、哲学的修养,再加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海底捞针的思辨力,才敢动笔。而马忠抓住《范曾新传》的脉络与关键,顺利完成了这篇力可扛鼎的评论,读之颇有“庖丁解牛”之慨,证明他的修养不仅足够写清水出芙蓉的大众评论,也足够对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写出厚重评论。而且他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为人为文路子扎实,在南方文艺评论的现场,前途当属未可限量。

祝贺挑灯夜行人。希望他在中国感悟式现场文艺评论之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更高更远在哪里?在他心中,在怎样为人和为文。我们共同期待。

2023年5月22日


  马忠简介】马忠,生于七十年代,四川南江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1990年开始业余写作,2004起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艺理论、评论文章近200万字。已出版《站在低处说话》等评论专著14部,诗集2部。作品入选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广东文艺评论文选》等选本,被《马克思主义文摘》等刊物转载、摘登,以及被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馆藏。曾获《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银奖,首届、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论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上述照片与简介来自清远市人民政府网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