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位“帝师”之死(十三)

 秋雨堂 2023-09-20 发布于宁夏
   王国维到底因何而赴死?
  “愚忠殉清”的可能性在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时候是有的,他曾经约罗振玉和柯劭忞一同投神武门御河以殉节未果。时间过了四年,溥仪在天津张园受日本人的“保护”,又有各界头面人物的朝拜和表忠心,过着风光又逍遥的日子,他没有为这个已经逊位的皇帝殉节的必要,大清早已灭亡,他更没有为大清殉节的必要。
  罗振玉逼债的说法本就没有根据,罗连王国维寄给他女儿的抚恤金都拒收退还,怎么会有逼债一事呢?至于罗、王二人朋友反目,也不至于让王国维自寻短见。当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也就摔了自己的琴而已,因朋友反目而寻死的例子从未听说过。
  怕北伐军难容自己而自杀的说法也难以让人相信。叔本华说:“连死都不怕的人,还害怕其他惩罚吗?”大不了也是一死,何必自杀呢?何况死于“敌人”之手,还可彰显名节。
  至于“以死劝阻溥仪去日本避难”的说法,更是难以成立,因为溥仪根本不想去日本,日本人也不会让他离开中国而失去其利用价值。
  “妻妾出轨受辱”的说法,完全是无聊的闲话,根本不值得辩驳。
  被人们普遍认可的陈寅恪的“文化殉节”说,表达了陈寅恪先生对亦师亦友的王国维的敬重与痛惜,也代表了广大知识阶层普遍之情绪。他在悼念王国维的挽词中指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今日乃是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因而王国维这样为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必然会与之共命而同尽,王国维先生所以不得不死。”
  为“文化殉节”,确实是一个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高尚之举,将王国维之死因定义为“文化殉节”我们是乐意接受的。但这定义未免过于理想和空泛。
  中国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表明,改朝换代多矣,天下大乱亦多矣,但中国文化之脉从未断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十年浩劫的文化大劫难,都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消亡和断绝,虽然有大批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但却没有人因为担心文脉断绝而以死相殉。不食周粟而宁愿饿死的伯夷和叔齐,是为殷商殉节,而不是为文化殉节;王国维的海宁同乡、被燕王朱棣“灭十族”的方孝儒之死,是为皇帝殉节,其中也含有为儒家“正统”文化殉节的因素,但他是被杀,而不是自杀。同为知识分子的方孝儒性格比王国维耿介得多,他所面临的灾难也比王国维严重得多,他也没有为了“文化殉节”而自杀。
  王国维一生都在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并且硕果累累,贡献极大。他的死是国学文化界的巨大损失。正如梁启超先生在给女儿的信中所说:“此公治学方法,极新极密,今年仅五十岁,若再延寿十年,为中国学界发明,当不可限量。” 一个在文化上孜孜以求且建树卓越的知识分子,怎会忍心自绝于文化而忍心长眠于地下?

  我们宁愿接受这一怀有敬意和善意的“文化殉节”说,来表达对王国维先生的崇敬和痛惜之情。(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