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口镇与古豳历史渊源

 黄之中 2023-09-20
Image

水口镇与古豳历史渊源
——读曹剑《公刘豳国考》有感
作者:李自立

Image

彬州,从古到今,古称“豳”,唐改“邠”,1964年改“彬”,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犹如东逝之长江水,后浪推前浪,百舸争流。水口作为彬州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到底在这条历史长河之中,水口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Image

阅览彬州历史史料,我们遇见的只言片语中,会经常提到豳州、邠州、彬州、邠县、彬县、新平塬、新平郡、新平乡、陈阳塬、白土原、白土县、白土乡、白土村、漆县等名词,这些词汇所指的,都是今天的彬州以及今天的彬州市方圆临县市地域范围。由于历史的改朝换代,历史朝代不同、时间概念不同,因此所指的地域范围各不尽相同。

Image

特表示在水口原,许多人知道水口原,知道历史上水口曾经是州郡、是县城,但是,具体当时的管辖范围有多大,历史时间节点在哪里,大多数人仍然混为一谈,甚至于讲不清楚。

Image

为了搞清楚这些概念,我搜集大量资料,为大家逐一列举,以便今后的学习研究。
说豳州,就要提到豳,关于豳,《诗经》.《詩·大雅》篤公劉,于豳斯館。

Image

《史记古公迁岐》周本纪写道:“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

Image

渡漆沮、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Image

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西岳华山庙碑》提到“豳”,其中原话是“崇冠二州,古曰雍梁。冯于豳岐,文武克昌。天子展义,巡狩省方。”

Image

关于“豳”字的出现,最早的陶器、青铜器、竹简上到底有多少,因为没有做过考古,所以没有详细数据。
关于古籍上提到“豳”字的很多,常看到的古籍《孟子》《汉书》《山海经》《地括志》《诗谱》《太平寰宇记》唐《元和郡县志》《资治通鉴》唐《邠志》南宋《方與胜览》《中国通史》《陕西通史》《陕西旧志》《二十四史》明朝《邠州志》《邠州志》顺治版《直隶邠州志》乾隆版《民国邠州新志稿》等等,都提到了豳,所以,关于“豳”和“豳国”的研究,问题很复杂,这些古籍中,史料有正确的,也有许多谬误之处。所以,轻易推翻前古籍说法观点、或者采用前人古人论述说法,也是一件十分谨慎的事情。

Image

关于“豳州”一词,2010版《彬县志》境域建制写道“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分泾州之新平郡设立南豳州。因宁县时称豳州,故加“南”字以区别。废帝三年(554),改为豳州(因撤销了宁县之北豳州,所以去掉“南”字)。又有开元十三年(725/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为“邠”。天宝元年(742)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邠州,属邠宁节度。”

Image

我们不管历史时间延续期间,建制改来改去,也暂且不管新平郡之说、不管新平县之说。从公元548年至公元758年,就是说,豳州一词一直沿用时间为整210年。

Image

下来我们看看“邠州”一词沿用时间。根据2010版《彬县志》境域建制如下:
清(1644~1911),沿袭明制,设邠州,辖三水、长武、淳化3县,属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民国(1912~1949),二年(1913),废州设邠县,属关中道。

Image

就是说,从公元758年至公元1913年,邠州一词整整沿用了1188年。许慎【說文解字】“周太王國,在右扶風美陽。本作邠,从邑分聲。亦作豳,美陽亭卽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美陽者美陽县,美陽县曹剑老师《公刘豳国考》写道:“美阳亭在右扶风美阳县,即今陕西省武功县”所以曹老师否定了【說文解字】的错误说法。

Image

根据《公刘豳国考》讲述,水口原作为新平郡和漆县、白土县治的时间期限很清楚。
《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61-62页记载:“姚苌之乱,郡县不立,暨乎後魏,於今县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置白土县,属新平郡。 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白土县於今州城中,置豳州,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就是说今天的彬州州城作为州、郡、县治建址,开始于隋朝隋开皇三年,也就是公元583年。换一句话说彬州市现在的州城建制地址,时长为1439年历史。

Image

因此,作为历史研究工作者,必须谨记公元583年以前的彬州历史,我们目光不能紧盯着今天的彬州市城区周边。这不仅指时间空间,而且还指地理空间。阅读所有有关彬州的古籍中有关境域和建制的文字叙述,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地找到历史问题的根源所在。比如发生在我市九十年代的五代冯晖墓盗墓事件时间点,如今当时的事件见证人都在,包括公安局办案人员、当地抓住盗墓者的村民,时间间隔三十年的今年夏,央视探索与发现拍摄《五代冯晖墓》时,提到具体时间,就出现了好多种说法不一。这就是很现实的实例。

Image

上边用大量文字篇幅,叙述和“豳”历史有关的好多时间节点以及地域节点名词,目的为了把“新平塬、新平郡、新平乡、陈阳塬、白土原、白土县、白土乡、白土村、水口镇”与古豳历史渊源的历史空间放在最后集中叙述。就是为了讲说得更加清楚没有干扰,因此文字开始,公元583年(隋朝隋开皇三年)以前挂口不提。

Image

去年整理水口镇各村村名资料,搜索出一堆资料如下:小王村即秦汉时之新平郡址,当时的新平村。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就有新平郡。后汉公元194年)分安定、扶风为新平郡:《晋书地理志》“新平都统县二,曰漆、曰鹑觚。”,后魏又置新平郡,领县四:曰白土、爱得、二水、高平”,《太平寰宇记》云“以其地属安定、北第二郡,至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割北地之新平,三水二县,置新平郡,复后汉旧名。《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豳州”

Image

《太平寰宇记》云:“天室元年(公元741年)“改曰新平郡。乾元元年(公元738年复为邠。《全史地理志》云:“邠州中县五:新平、淳化、宜禄、永寿,三水”小王村即新平村历经秦、汉、五代十六国,隋、唐、宋、元,明,清,在民国时期仍然称为新平村。公元1880年,建有三官庙,正殿三间,偏殿两间。三官庙有庙会。日子为农历正月十三。顺治《邠州志》归新平里新平乡。《直隶邠州志》归新平里。《陕西邠县新志稿》属于上功里。《彬县志》明朝归新平里,清归上功里民国归新平联保。解放后归新平乡,1950年归雷村乡,1962年归水口公社,1984年归水口乡,改镇后归水口镇至今。村名一直沿用小王村。

Image

这些资料中提到一个重要名词新平郡。但是,这些资料均没提到新平郡来由。
根据《公刘豳国考》讲述,陈阳原就是水口原。水口原作为郡县州治所始于何时?范晔《后汉书·献帝纪》“兴平元年十二月,分安定扶风为新平郡。”那么兴平元年十二月是公元哪一年?《后汉书·献帝纪》卷九原文:“十二月辛丑,地震。 司空赵温免,乙巳,卫尉张喜为司空。 是岁,琅邪王容薨。 兴平元年 ... 十二月,分安定、扶风为新平郡 。”查公元纪年,“兴平元年为公元194年。在同书刘昭注《郡国志·凉州刺史部》下引袁山松《后汉书》作了具体解释,兴平元年,分安定鹑鸪,右扶风之漆置新平郡。”摘自《公刘豳国考》原文,经查原始史料文无误。
此段话证明新平郡一名词,开始于公元194年,无有可怀疑之处。

Image

《公刘豳国考》讲述“东汉兴平元年是董卓胁迫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的第四年,董卓纵兵焚烧洛阳宫民房,大火数月不灭,同时驱赶洛阳居民数百万人迁移长安。关中人口大增,谷一斗五十万钱,长安城中人相食。此背景下,为救活命,饥民朝渭北泾河流域山区逃窜谋生。朝廷不得不承认现实,划区设郡加强管理。取名“新平”者,盖为新开辟、新平定之义也。”

Image

虽然说,只是曹剑先生一家之言,我没有见到新的论证,不过这也是截至目前发现的,关于水口镇在古代取名“新平郡”最充分的、唯一的理由和理论之一。也就是说,这是水口镇取名“新平郡”的前因后果。
《公刘豳国考》不但从历史背景分析,接着又从地理位置分析汉右扶风漆县,设立了新平郡,又把漆县移交归新平郡管理,这和漆县范围有关,漆县包括今天的彬州大部,还包括麟游、永寿、长武、此范围之内新平郡在水口原位置最居中,因此,水口原就是新平原,也是陈阳原。这也就是设立新平郡于水口原的理由。

Image

汉献帝兴平元年董卓已诛,魏公曹操执政,三国纷争40年。延续旧制,《晋书·地理志》载,新平郡统二县,漆、汾邑。证明栒邑也划归新平郡。这就是当时的漆县。要说明的一点,旬邑县在汉朝为栒邑,晋时为汾邑,万变不离其宗。豳国人所在地龙高原(秦豳亭,汉豳乡)不用说也属于新平郡管了。

Image

《资治通鉴》东晋时归后赵管,仍称新平郡。“石虎之末”清河崔悦为新平相,为郡人所杀”。
“石虎之末”赵王石虎末年,当在公元349年赵王石虎卒死之前,换句话说,公元349年后新平郡仍然治所未变,仍然在今天的水口镇。公元385年秋七月,“辛丑姚苌遣人缢坚于新平佛寺”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说明公元385年,前秦后秦之世,新平郡,县治所仍然在今水口原,今天的水口镇。

Image

后魏仍置新平郡《地形志》有记载,领白土、爱得、三水、高平。(孙星衍《直隶邠州志》卷一注意,新平此时改白土县了。漆县名不见了,爱得高平是长武,三水县出现,栒邑汾邑消失。新平郡、白土县、改新平郡为南豳州县治仍然在今天的水口原水口镇。
公元583年,也就是经历了北周,到了隋文帝开皇三年,移白土县于今彬州市城内,罢新平郡,仍然设置豳州。称豳州开始于魏大统十四年即公元548年,开始叫南豳,废帝三年即公元554年正式改为豳州。从此豳州开始设置在了彬县城,也就是今天的彬州市内。

Image

以上叙述,叙述半天,说明一个问题,想必大家已经心里知道了,归纳事实结论是:
今天水口原,(新平郡,新平县,陈阳原、新平原、白土原,后来的新平乡,白土乡)都指的位置在今天的彬州市水口镇。
不过要慎重的是,当时的管辖的范围大小,可不是今天人们眼里的水口镇,今天的甘肃灵武,邵柴原,陕西的宝鸡麟游,长武原,旬邑张洪原,彬州市内的永平原,太裕小南原尽在新平郡管辖范围之内,随着朝代的更换迭替,时大时小,时盛时衰。

Image

也就是说,今天的彬州市水口镇,作为郡、州、县治所,始于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终于隋朝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历时整整389年,已经接近于四个世纪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也就一个世纪,我们可以想象,四个世纪,历史地理发生了多大变化,历史轮回送走了多少代人……

Image

可见,古代的水口原,不是今天的水口原,大秦、大汉、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都在水口原。
从古代地里志书也可以了解到,今天人们眼里的水口镇,今天的甘肃灵武,邵柴原,陕西的宝鸡麟游,长武原,旬邑张洪原,彬州市内的永平原,太裕小南原等,古代这些地方的地理地貌,绝对不是今天的地理地貌。

Image

水口原的乡党,大家可以问问,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水口原通彬县城的老路,1975年至1980年前后,从底店出发,过大车、奓红、至小王岭,翻越小王岭背后,向东南过张家堡村,然后过上下雷村,至下渠,至上下长禄,再至祁家崖,寨园村,这条老彬底公路,一直沿着水口下渠的这条渠,到上下长禄遗址,到雷村遗址,一个古遗址都没有抛弃过。这条老公路,1982年以前绝对是通的,因为1982年我还真的走过,在1984年后至1987年我在彬中上学期间,至断路的这条细腰陷处,还未彻底断裂,岁月轮回,风雨洗礼,岁月杀猪无声,鬓影星星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应是绿肥红瘦啊!

Image

所以,研究历史,要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随便给某个史料事件下定义,也不要随便否定前人的结论。
彬州市水口镇,在彬州市自商以来3100余年的历史变革中,城镇历史变迁中经过了四个世纪,水口地区也曾有过一段辉煌。
志书说,北魏盛兴二年(公元468年)设白土县,治所在今彬县西南十里水口塬。十里对与不对,我看有待考究。不要把后辈的视野范围缩小至一个狭长的皮条梁原面。

Image

水口是关中通往豳州城(今县城)及丝绸之路西行古道的必经之地。隋开皇三年(公元584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移县治于今城中。
2022年10月19日于文昌阁

Image

历史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中国通史》《诗经》《史记》《资治通鉴》《邠州志译注》《彬县志》《直隶邠州志》《公刘豳国考》等。

Image
Image

1924年历史资料

Image

作者简介:
李自立
昵称:侍郎神韵,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
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
古豳历史研究会成员彬州作协会员。
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