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蓉城,我尤为爱你(二)

 作家邹佩zoupei 2023-09-20

蓉城,我尤为爱你

邹佩

走过这么多城市

看过太多的风景

感受过太多的人情冷暖

这座美丽温柔的蓉城

仍让我最为喜爱

我喜爱这里的风

喜爱这里的文

喜爱这里的人

还有那个芙蓉一样的姑娘

成都茶馆—日常生活元素

大家都知道,成都是一个特别慢的城市,生活节奏慢,人们生活悠闲,打麻将、喝酒、泡茶馆蔚然成风。中国最早的茶就起源于成都,成都人爱茶,更爱喝茶。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自秦入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蜀郡太守李冰筑都江堰,自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沃野千里,成了富庶的天府之国。且四川偏居西南,四周重重大山阻隔,外来忧患较少,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极易养成知足享乐、散漫闲适的生活习性。川人在优裕的生活中,少了一份刻骨铭心的忧患意识,多了一份乐天率性的闲情逸致。凭了这份闲情逸致,泡泡茶馆,自然成了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川人饮食自古麻、辣、荤、腥,饮茶可以解腻清肠。喝茶的习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直至现在,俨然成了成都的一道最别样最雅也最俗的文化!当然,这个“俗”指的是民俗。

有句谚语这样说: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在成都,大街小巷都有茶楼、茶馆,公园学校、河坝上也是,待到闲暇之时,阳光微醉,三五个老友聚在茶馆,十来块钱一壶茶,摇着藤椅,打着“天九牌”,你一言我一语互相问候调侃,旁边看牌的比打牌的更多,也更起劲,一边磕着瓜子,一边看热闹。思考的时候,抿一小口茶,继续出牌。晌午饿了,热气腾腾的后厨随时开火,炒出个家常小菜,或下一碗辣汤面、绵阳米粉,通常也不会超过10块钱,又可消磨到晚上。成都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方式在茶馆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你看啊,宽巷子茶馆门口,喝茶的喝茶,打牌的打牌,打麻将的打麻将,掏耳朵的掏耳朵,身旁的孩童你追我跑,拉着手的情侣相似一笑,好一副悠闲祥和的景致。可见,茶对成都,对成都人有多重要啊。

成都最普遍的茶就是绿茶和花茶,四川的绿茶特别著名,如峨眉山的竹叶青、毛峰、雪芽,蒙顶山的蒙顶茶、蒙山甘露;花茶以茉莉花茶为主。清明节前,茶农们便背着背篓上山采茶,姑娘们头上绑着大花头巾,汉子们戴着草帽,一前一后掐最嫩的尖。回家之后,把采的茶尖放在太阳底下晒上两三天,待晒干后,把晒干的茶倒入铁锅里清炒,火一定要用慢火,待茶焉了后,在碳上面晒到一天左右或者半天左右,当手碰到茶叶差不多硬硬脆脆的感觉的时便可以泡水了。

同行的朋友是四川的,对采茶炒茶很是精通。朋友说,茶的味道就来自来茶多酚。我好奇地问什么是多芬胺。“多芬胺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它是一种保健品。”朋友开始细细讲起了茶的文化和功效。真的很神奇,那时起,我便爱上了喝茶,也开始了解和研究起了茶文化,越来越为之着迷。

我们几个小友坐在窄巷子深处的一个小茶馆里,聊着川蜀文化,捧着一盏热茶,伴着院子里飘进来的淡淡的花香。我们的老故事,在几年前就从这里开始了,这一开始,便没有了结尾。

成都人—像水一样柔韧

第一次和四川人打交道,是在2009年我上大学的那一年,班里好多同学都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也有很多同学来自成都周边的市区或郊县,后来也大多都定居于成都。对我来说,我更喜欢把他们都称作成都人。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是一座多雨水的城市,所以成都不管男女皮肤都比较好,就像水一样,性格和品格更是像水一般柔,但也韧。

2009年我在四川上学的时候,学校所在城市的水质偏硬,我患了结石生病住院,同专业两个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来医院看望我,甚至外系的男生女生听闻后也赶到医院陪我,大家带来的花篮、水果堆满了床头。晚上医院只允许一两个人陪床,我亲爱的同学们为了能多两个人留下来陪我,和护士姐姐整日整夜斗智斗勇,藏在门后面,蹲在床底下。这段一个人生病在外住院的日子是迄今为止我唯一的一次住院,也是最让我欣喜和感动的时光。

我大学寝室有两位学姐,都是成都周边人,她们从我们住进寝室的第一天起就格外关照我们这些小学妹们,帮我们打热水,带我们参观学校,帮我们带饭,有好吃的东西也总留给我们。她们特别温柔,也特别善良,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在无私地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和支持。我越看她们,越觉得她们很美,很好看。

在大一参加社团的时候,我加入了院学生会学习部,第二学期竞选学生干部的时候,我什么准备都没有,别的同学做的准备都特别充足,填写申请表,背演讲稿等。作为一个过于自信甚至有点自信过头的大一新生,我从容镇静地走上讲台演讲,我把自己这一学期对部门做出的贡献及自己的见解和规划细细讲解,在我演讲完后,台下传来了老师和学长们的热烈掌声,即刻便将我聘为了院学生会学习部副部长,第二年又被学校的学生社团联合会聘为副主席。

其实,大一刚入校那会儿,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大一新生,自卑、胆小、稚嫩,可我在一学期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学习还是生活,不仅是社团活动还是个人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实啊,这都和老师、同学们的悉心教导和帮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给了一个第一次出省独自在外的学生所需要的一切关怀和温暖,他们是同学,是朋友,是兄弟姐妹,也是恩师。

我的“阿妈”敏儿就是外柔内刚女子最好的代表,她很年轻,和我同龄,之所以称她为“阿妈”,是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像妈妈一样温暖和关心我。上学期间,我特别喜欢吃各种美食,但是自己因为要忙社团的事情没法经常去街上一饱口福,于是,敏儿每次出去时便会采购一满满袋子的水果和食品回来,然后把我想吃的全塞给我。经常晚上饿的时候,敏儿便为我泡好方便面,顺便再加根火腿肠。在我需要的时候,她都会在我身边。

直到今天,我来来回回去往成都的次数大约几十次,除了出差,基本都是住在敏儿家。每次一到敏儿家,敏儿都会做一锅好吃的四川菜,她曾把她家钥匙交于我:“这就是你的第二个家,以后过来了直接回家,别在外面瞎逛。”

因为来来去去成都的次数多了,再加之和成都的很多朋友都关系密切,自然也就更觉得亲切。

每次漫步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我从来都没有陌生感,有的只是亲切,只是熟悉,只是满满的留恋和回忆。

走过这么多城市,看过太多的风景,感受过太多的人情冷暖,这座美丽温柔的蓉城仍让我最为喜爱。我喜爱这里的风,喜爱这里的文,喜爱这里的人,还有那个芙蓉一样的姑娘。

END.

编辑/排版:余安

作者简介:邹佩,“90后”北方姑娘,作家,编辑,《听佩说》电台创始人,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南边文学会员、流风韵文化创始人兼指导老师,代表散文集:《青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行走》。

- 新书推荐 -

点击上方“购买”按钮

即可购买青年作家邹佩最新作品

@姵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