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子龙秋日感怀,写下一首七律,全诗悲壮苍凉,读之令人令人心碎

 云端书馆 2023-09-20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被公认为“明诗殿军”。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陈子龙的诗风,前后差异极大。早期作品辞采浓郁华丽,尤好拟古乐府。后期由于受国家局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多感伤时世之作,风格沉郁顿挫,直抒孤愤,沉雄豪放,悲壮苍凉。

顺治三年,苏州一带已被清兵占领,陈子龙客寓此地。秋日黄昏,他独自徘徊在暮色中,触景生情,吟诵了这一首七律,悲壮苍凉,结尾两句更令人心碎。

《秋日杂感》

陈子龙〔明代〕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一会闲坐吟啸,一会边行走边吟唱,独自一人面对萧瑟秋景伤感;海雾江云,暮色茫茫,引发了心中万千悲愁。

不相信苍天会长久昏醉而让清人一统中国。坚信上天终有清醒之时,明室江山定有复兴之日。

清兵南下,铁蹄所至,满目凄凉,一片荒芜衰败的惨象;国家灭亡,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听说清兵已饮马五湖,尽略其地,自己欲与渔夫为伍,驾一叶扁舟浪迹水乡;也不可得了。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逝世之前不久,当时作者因为抗清兵败,正在外面避难。秋意萧瑟、触人情怀,诗人赋诗表达心中的悲戚之情。

“行吟望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看起来像是触景悲秋,实际上诗人是写当时南明武装力量正在东南沿海和内陆江湖中坚持与清兵作战。

一个“独”字,写出了他势力单薄,明王朝的复归无望,愁感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诗人不信上天偏心,总有公正的时候,激愤之后又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两句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层地深化了主题,在因清秋、日暮而兴起的“悲”“愁”之“感”中加入了现实性的内容,抒发了亡国的悲痛心情,也表达了抗清的坚强意志。

“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识故侯”,由于战争使许多年平民百姓做了清兵的刀下鬼,战争的烟火使原来的大批贵族也都沦为平民。

通过这两句可以看出,战争的烟火,使明朝灭亡,给人民大众带来了深重灾难,作为明朝诗人,怎不痛心,反抗失败,又怎不忧愁。

“见说五湖供饮马,沧浪何处着渔舟”,这两句如一声沉重的叹息,表达了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

五湖即太湖,听说太湖及附近地区已为清兵所占领,纵有归隐之念,又哪有泛舟的处所呢?既然人终有一死,不如轰轰烈烈,于是诗人下定决心投水而亡。

此诗实为一首秋日悲歌,唱出了诗人万千悲痛与感伤。它形象地表明诗人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对惨遭杀戮百姓的同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图谋复国的远大志向,沉郁悲愤,壮怀激烈,读之令人黯然泪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