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张培松  就在昨天,我在翻找书本时,在《共赴国难》这本书里夹着一张故宫门票。我看书时一般用纸质的材料作标签,一般是烟纸或者是有纪念意义的物件。我想重读一遍《共赴国难》这本书,原因是某邻邦近几年似乎有些不安分……《共赴国难》讲述的是中国军队在中国战场和中国远征军赴东南亚战场作战的故事……由于工作压力大,我患上了抑郁症这种病,多次在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住院,都没有治愈。妻子便有了去北京接受治疗的想法。那是2019年的12月份,妻子带我去了北京的安定医院进行医治,总共住了28天院,效果良好……临出院前,北京的谭莉莉夫妇(她丈夫的名字不记得了)请我们俩吃了饭,北京人对咱们山东人还真挺友好的。在住院期间,妻子经常带我去北海和南海游玩以放松心情。有一天,妻子说,去故宫看看?我说,那得花多少钱,妻子说,穷家富路,我年轻时就去过故宫,里面可豪华了!有太和殿还有乾清宫,去瞧瞧吧,或许你心中能畅亮一些……于是,我们就乘坐地铁车去故宫,在故宫游玩了两个多小时,还真别说,故宫的确好气派呀!故宫在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宫殿,在其漫长的570多年的历史画卷中,曾有24个皇帝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帝王生涯,这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壮丽辉煌的北京故宫。它是一幅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外朝中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内廷中的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则是诗与画的“主题”。三大殿分别采用重檐庑殿顶、单檐攒尖顶和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样式,殿顶脊兽和黄琉璃瓦、洁白晶莹的汉白玉基座、殿檐下艳丽的和玺彩绘及其外月台上陈设的日晷、嘉量铜龟、铜鹤等互相配置、相互映衬,构成了一派皇家宫殿建筑独有的政治氛围和丰富悦目的空间立体艺术,为游客献上无限的视觉美感和难得的精神享受。如果说外朝的三大殿是北京故宫这组精美建筑乐章的主旋律,那么,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的内廷三宫便是这组乐章的协奏曲。外朝三大殿是昔时帝王处理政务、举行大典的场所,而内廷三宫则是帝王日常生活之处。正所谓:“殿前宫后”。北京故宫中的门桥也多。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台上建楼五座,俗称五凤楼,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向太和门,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据讲解员说: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十分隆重庄严。神武门为故宫北门,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直捣皇宫,皇帝朱由检即由此门跑到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保和殿西北侧的隆宗门,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平时王公大臣亦不得随便出入。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河北、山东等地爆发天理教起义,京郊的一支义军曾杀入皇宫,攻破此门,直逼皇帝寝宫养心殿。今隆宗门匾额上还留有一枚箭头,这是当年天理教起义勇士们留给清朝皇帝的“纪念品”。迄今,每当细心的游人发现此迹,便会想到当年激烈鏖战的场面。而故宫南面的天安门和端门,则是宫门前面的一长列建筑的前奏,天安门是当时皇城的正门,今已是新中国的象征。金水桥是故宫中另一精美建筑,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绝好题材。外金水桥共7座,南邻天安门广场,北倚天安门城楼,桥栏雕刻精美,形如条条玉带,与古朴的华表和雄伟的石狮构成天安门前巍峨壮丽的景色;内金水桥在太和门前广场,共五座,造型美观,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成趣,非常引人入胜。北京故宫中的石雕,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风貌。外朝三大殿下面的石台基上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不仅有强烈的装饰作用,而且每逢雨天还有排水功能。龙头中,大雨水如练,小雨水如柱,亦不失为一处悦目景观。这样集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奇思巧构,实令游人赞叹不已。另外,保和殿后檐石阶上的重20多万公斤的云龙雕石,亦雕工精美,是一处珍贵的石雕艺术品,游人亦应浏览一二。北京故宫中,还有三处御花园。园中苍松翠竹,奇花异石,楼阁亭台,池馆水榭,景观颇为优美,是游人小憩留影的佳处。说到故宫,还要带上沈阳故宫一笔。据讲解员说:沈阳故宫除了建筑规模小于北京故宫外,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具有浓郁的满族风貌和地方风貌。它的每一组建筑都与满族民族史、入关前的清初史扭结在一起。沈阳故宫东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堪称国内宫殿建筑史上前所未有。大政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处,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八旗大臣在宫内办事机构,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局面,也是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的孤例。沈阳故宫的宫殿门额,一律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这与北京故宫正好相反。此外,沈阳故宫的窗户纸糊在外,火坑火地双重取暖设备,口袋房、万字坑等,都明显地反映出满族生活习俗和特色,以及沈阳地区冬季寒于北京的气候状况,也都是有别于北京故宫之处。游览过北京故宫,我感慨不已,感慨中国的大匠风范以及中国能工巧匠的中国精神。
作者简介: 张培松,男,1963年2月生人,中学英语教师,烟台市作协会员,《英语辅导报》特约通讯员。作品散见于《语文报》《语言文字报》《当代小说》《英语月刊》《英语辅导报》《青年诗人》《齐鲁诗歌》《中国妇女报》《诗林》《绿风》《诗潮》《扬子江》《滇池》《小小说月刊》《攀枝花文学》《民间故事选刊》等报刊及网络媒体。有诗入选《中国诗歌大观》《中华诗词精选读本(新诗2015-2016卷)》。2005年有作品获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宋庆龄奖学金办公室、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联合举办的“新童谣、儿童诗歌、儿童歌曲”大赛一等奖,2008年获首届星光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