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悝变法,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变法,为魏国称霸中原奠定基础

 伯山的书山学海 2023-09-20

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王朝从秦朝开始,而秦朝之所以能吞并山东六国在于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无论从源头还是内容上其实都脱胎于魏国的李悝变法。

李悝能够进行变法,还要从魏国的现状开始说起。

1.魏文侯思贤才

魏氏的家主传到魏桓子魏驹的时候,由于魏驹能力不强,性格软弱,再加上智瑶的强势,魏家发展得半死不活。

后来在晋阳大战中,魏驹与韩氏的韩虎反水叛变智瑶,联盟赵毋恤反攻智瑶,然后三家联合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

尽管魏国吞并了晋国剩余的土地之后更有实力,但是也保留了很多问题,魏驹没有能力解决,还好他为魏国选了一个好的继承人魏文侯魏斯

由于晋国家族内乱,晋国的贵族们由于家族的破败一下从贵族跌落到还不如农民的无业者,这部分人没有工作可做,于是就破罐子破摔,为了生活到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这部分人的犯罪行为极大影响到晋国的安全和稳定,当前的晋国国君晋幽公就是因为外出约会被强盗杀害。

魏国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三分晋国后的魏国处于韩国、赵国、秦国、楚国包围在中间,与齐国也仅相隔一个鲁国。

魏文侯上任后就面临着这些外忧内患,每天面对这些问题都睡不着觉,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先是任用了戎狄出身的翟璜。

后来翟璜为魏文侯推荐了不少人才,其中就有李悝。

2.李悝出身

据说李悝祖上曾是晋国的官员,负责卿大夫之间的诉讼关系,后来家族没落之后迁到卫国。

李悝从小就从祖传的书籍中获得不少关于法的知识,后来又拜师孔子的弟子子夏学习学问,不过相对于儒学,李悝更看重法学。

庆幸的是当前的时代正是一个处于变革的时代,旧的奴隶社会制度正在瓦解,新的封建主义制度正在萌芽,所以需要人才来进行社会实验,来确定未来的道路。

孔子用他的一生验证了儒学不能解救此时的华夏文明,所以需要一条新的路线来进行社会变革,李悝选择了法学。

不久之后,在李悝的师兄弟段干木的介绍下,翟璜向魏文侯推荐了他。迫切想让魏国富强起来的魏文侯在与李悝一番对谈之后,选择了李悝作为魏国变法的主导者。

3.李悝变法

李悝先是为魏文侯分析了魏国的情况,他认为魏国的外患目前不适合关注,即使关注自身不强还是无解,所以魏国富强首要是解决内患。

首先,李悝在政治上废除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这个制度让一些祖上对国有功但个人无功的人拥有了特权,李悝将这种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

废除世袭世禄制即是“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同时李悝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使得大量非特权阶级的人因为能力或功劳登上历史舞台,为封建主义制度开辟道路。

其次,李悝在经济上采取“尽地利之教”、“平籴法”的政策。

因为魏国地少且贫瘠,李悝就鼓励百姓进行垦荒,废除了周朝以来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此外李悝重新丈量全国土地进行统一分配,还对土地产量进行计算,根据地力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不仅如此,李悝还派人督促农民勤于耕作,精耕细作,以增加生产。

另外李悝还制订了平籴法,保证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能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

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再有,李悝为了巩固当前的变法成果,也为了进一步深化魏国的变法,著成《法经》一书,此书是历史上比较系统、完善的一部法典。

全书共有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其中前四篇为“正律”,主要内容是治“盗”与“贼”,这也是魏国内患的一部分。

《盗》主要用来保护公私财产,《贼》主要处罚叛逆与杀伤等,《囚》是关于审判、断狱的法规,《捕》是关于追捕罪犯的法规。

《杂》包含较多,大多是一些不是特别严重的行为的处罚,比如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具》制定了定罪量刑的原则,相当于近代法律的总则部分。

最后,李悝还支持对魏国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武卒”制度,使得魏国有了战国三大特种部队之一的魏武卒。

4.结束

李悝变法作为战国时期第一次变法,使得魏国的国力快速增长,为吴起拿下秦国河西之地,乐羊吞并中山国,魏国称霸中原奠定基础,引起了各国震动。

后来的各国进行变法,比如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都是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其内容上也大多脱胎于李悝。

后人将李悝同商鞅、韩非子并称为“三大法圣”,以此肯定他在历史和法家中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