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为人知的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阵亡的清军高级将领

 铁血老枪 2023-09-21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以清朝的战败为落寞,但清朝军队和官员中有不少人保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屈的气节,有与日军大战中阵亡的如陆军中率军守卫平壤,英勇战死的左宝贵,也有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还有那些最终不愿投降自杀殉国的丁汝昌等人。但还有些人因为其它原因,史籍中记载不是很多,通过查询资料,找到了两名阵亡于这场战争中的两名不为人知的高级将领威海卫陆路清军总统领戴宗骞和台湾镇总兵杨泗洪,这两位从职务上来说属于省军区司令级别的,也是一方大员,但传承说明较少,有一定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他们的简历。

戴宗骞(1842-1895) 清末将领。字孝候。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早年曾组织乡团反对捻军。1861年入李鸿章幕僚,参与镇压捻军,升知县。1872年受命率淮军,治理南运河水利,并在津沽兴军屯,辟稻田6万亩,1880年随吴大澄佐吉林边务,徙民屯垦,设局殖业,晋迁知府。1882年负责建造威海卫军港,经营台垒,以备海防。1887年,李鸿章奏派戴宗骞总统绥巩各军督办威海防务。1891年晋道员。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任威海卫陆路清军总统领,率领绥军四营,守卫威海卫北岸炮台。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因分统制刘超佩私逃遭陷。旋奋力守卫,率军组织反击,一度收复两座炮台。后日军纠集大批兵力进攻,因兵单势弱,所部哗变,两处炮台皆失,败走刘公岛,吞金而死。

杨泗洪,生于1847年,字锡九,号茂龄,宿迁城彤华街人。自幼习武,好打抱不平,后弃学从军。曾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光绪十五年升任镇标左翼统领,后任台湾镇总兵。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腐败的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同时命令守台官兵内渡回大陆。此时的杨泗洪任刘永福黑旗军的副帅,拒不执行清廷撤回的命令,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他率军英勇作战,身先士卒,奋不顾身,驰骋台湾岛南北,在安溪、新竹两地大败日军,令日寇闻风丧胆。被誉为'黑虎将军'。1895年8月,在落虹桥追击敌寇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在弥留之际,仍密令军中不得发丧,做到主帅丧而兵犹胜,殉国时年49岁。

戴宗骞和杨泗洪阵亡后,清朝政府的态度很微妙,其实清朝廷虽然腐败也知道谁忠谁奸对左宝贵和邓世昌抚恤很重。

对左宝贵,光绪帝授予他“太子少保,谥忠壮,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等封号,将其事迹交付国史馆立传。其血衣被送回故乡淮安河下安葬,建有左忠壮公祠。

对邓世昌,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

但对待杨泗洪壮烈殉国的事实,对其却不闻不问,认为属“抗令不遵,咎由自取”,杨泗洪的亲属未得到任何抚恤。清政府如此对待杨泗洪,如此刻薄寡恩,只因为他们把国看成了自己的家,没有把国当成人民的家,所以他们的行为令为国效命的台湾军民心寒,也让中国人民看到大清的腐败不可救药。当然杨泗洪的壮举和牺牲一直被故人民纪念,传颂他的事迹。

而戴宗骞的后事相对要好一点,查找资料,上面写着清政府根据朝臣的奏报,几次发布谕旨,对戴宗骞等殉难阵亡将领从优议恤。但戴宗骞为什么后来记载不多,从记载中日军纠集大批兵力进攻,因兵单势弱,所部哗变,两处炮台皆失,可以看出端倪,其不得军心。我们后来在一处资料中看到如下评价,

戴宗骞为人贪婪无度,规定新兵入伍,要扣饷3个月,名义上存统领粮库,作为购粮的基金,至士兵离营时补发,实则都入了他的私囊,士兵对他恨之入骨,自1894年秋季以来,士兵们多次展开索饷斗争。丁汝昌曾屡次劝他速发扣饷,他不但不听,反而对丁抱有成见。由于戴常以克扣军饷和吃空饷为能事,所以绥军缺额现象极为严重,如戴本人所在的统领营,不足300人。绥军的纪律败坏严重,大多数绥军军官嫖娼聚赌,兼做生意。在日军进犯威海卫之前,戴就将北帮炮台存银8000余两运寄烟台,令其子携往安徽老家。北帮炮台原有绥军6营,在南帮炮台作战时溃散两营,在虎山又被戴解散2营,这样北岸就只有2营绥军了。戴率部在虎山和南北虎口阻击日军失败后,只带随从10余人退入北岸祭祀台炮台,当夜宿于弹药库。第二天丁汝昌登岸与戴商议'战守之策',戴忧心忡忡地说:“绥巩军均向西散去,派人四处召集,所剩只绥军1营守炮台及保长墙,”简直束手无策。2月1日丁汝昌再次到祭祀台找戴,商讨当前对策,此时的戴已是满面愁容,一筹莫展,因为溃散的兵丁已是召集不回。不仅如此,仅剩下的一营绥军,昨夜也溃散西去,而且吴敬荣和温朝仪所率领的协助守炮台的水兵也跟绥军西去,两个守炮台的守军只剩19人在这种情况下,丁将协防的水兵撤回岛内。

与杨泗洪相比,戴宗骞失去了军心,不过那个时代,大部分的将领贪财贪婪是当时官场上的通病,戴宗骞比起那些失地逃跑的将领来说,还是具备一定的气节的。

不管怎么说,让我们了解到,当年甲午战争,不少清军将领敢和日军一战,让我们通过史料发现他们,了解他们,铭记他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