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支产旅行之113:子贡故里浚县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子贡故里浚县

8月25日下午3点多,我们来到浚县。在浚县打听子贡故里,好像是一个很陌生的事情,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知道。有人建议我们到南街去问问。

一走进南街,高大的文治阁就进入了我们的眼帘,立马就能让人感受到古色古香的味道。此阁建在十字路口,阁下有券门通向四方。上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檐角飞翘,典雅庄重。券门上方的四周分别写着“丹流东壁”、“碧泻西山”、“清环黎水”、“黛护伾岚”等横匾。阁的周边店铺摊床林立,十分热闹。

按我掌握的材料,子贡祠及子贡故里应该在东街,那里有个粮管所,曾有一通“子贡故里”碑立在那里。打听子贡故里知道的人不多,但若打听端木坑,名气反而比子贡故里还大。几位妇女从一条小巷子里走出来,我向她们打听端木坑,她们清楚地告诉我们,从这条小巷往里走不远就能看见。前行不远,果然在民宅中间看到一个大坑,坑边生长着树木,坑的下面有些积水,里面长满了杂草,还开着一些野花,以及居民倾倒的垃圾。

端木坑

这个坑跟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因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后裔自然就成了焚坑的重点对象。为了方便,官府就在子贡家门前挖了个大坑,至于是否有人被坑史书无载,但把子贡家藏的文化典籍扔到坑内付之一炬是必然的了。子贡后裔为了避难,不得不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多年以后才又回到故里。其实,子贡家的灾难还远不止此。

我看到坑边有一家开着门,便走了进去。屋内只有女主人,我向她打听子贡的事。说来也巧,她家就是子贡的后裔,这让我十分高兴。我向她询问端木祠的位置,她走到外面的街上,指着前面那一片民房说,原来的端木祠就在那一带。

据我掌握的资料,端木祠又名黎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以后不断扩建。到20世纪30年代,祠内还有大殿五间,内供子贡像,东西两庑设有黎公书院、性道书院等。祠立有石碑数通,均为明清时期的重修碑记。殿西北隅有楷树一株,传为子贡所手植,直径有一米多,树干高大,树叶繁茂。遗憾是此树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已经枯死。端木祠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拆除。

我问她:“我听说有一通'先贤子贡故里’碑保存下来,你知道在哪里吗?”她指着对面一个铁门说:“就在那里。”那是她家的仓库。这让我很兴奋,问能不能打开让我们看看。她说不能,钥匙让她丈夫拿走了,到外面干活去了。这又让我很失望。

这时从小巷里走出一位年轻女子,听我们在打听子贡的事,她说去找她爸,扭头走了回去,不一会儿领一位60多岁的人出来,给我们介绍说,这是她的爸爸,名字叫端木庆林。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子贡的后裔,他十分热情地跟我们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们,他和我们刚才去的那家的男主人是亲哥俩,有关端木家的资料,都由他保管。当时就给他弟弟打电话,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那边回话说要很晚。

端木说,在县城东8里远的地方有个东张庄,子贡的墓就在里,你们想看的话我领你们去。这对我们来说真是求之不得,赶紧请他上了我们的车。在南街村新建了一座子贡文化广场,他让我们先到那里看看。

子贡文化广场牌坊

子贡文化广场紧靠大路边,路边立有一座壮观的牌坊,6柱5间,高低错落着7个房檐。据《子贡坊记》得知,此坊落成于2012年5月6日,距我们到来的时间才三个多月。最高檐下书写着“子贡文化广场”,两侧有“毓圣宝地”和“惠及友邦”两幅横额。6根柱子上分别书写着三副对联,第一副是:“孔圣门徒栋梁奇才十哲端木子;儒商始祖瑚琏贵器先贤黎阳公。”第二副是:“填阶庐墓六年方尽后学孝;潜学经书一生为扬先师名。”第三副是:“从来尊师无出右;自古儒商第一人。”牌坊背面亦有两幅匾额,分别是“行商列国”和“杏坛呈祥”。相对应的也有三副对联,第一副是:“孔夫子奠基华夏儒教学说礼民利国;端木赐拓展神州货殖商论富国福民。”第二副是:“存鲁乱齐纵横捭阖安天下;结驷连骑匡主泽民定乾坤。”第三副是:“道法老师集贤修论语;商传后辈资治谱春秋。”广场北侧立子贡像的基座已经建起,但像还没有安上去,广场内还建了一些凉亭游廊,看上去都十分的新,说明还没有最后完工。

很快我们就来到东张庄,车在村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了一段之后,我们把车停在一片农田前,端木庆林领着我们走过一片玉米地,然后是一片花生地,在花生地中间有一个土丘,上面长满了野草。端木庆林指着那座土丘说:“那就是子贡墓。”在墓的另一面立有一通方碑,碑上写着“先贤端木子贡之墓”。

子贡墓

在茂密的玉米田里,还立着一通石碑,碑文的标题是《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此碑对确定子贡墓址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碑文为楷书,正文20行,满行72字。雕龙碑首,通高490厘米,碑版高340厘米,宽94厘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春二月立石。时任浚县知县宁时镆撰文,大理寺左丞、前京畿道监察御史、邑人赫瀛书丹,前奉议大夫、四川龙安府同知李一经篆额。

《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

“改正”二字告诉我们,子贡墓曾经错过,所以要将其改正。子贡墓怎么会出错?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碑文对此作了详细交待。

站在这通碑下,思绪又回到了明朝的万历十八年(1590)八月。宁时镆走马上任,到浚县当了一名知县。那时的子贡墓,还在大伾山脚下,每到子贡诞辰日,人们都要到那里去举行纪念活动,作为知县的他也不能例外。

宁时镆闲来无事翻阅县志,无意间发现了问题,原来子贡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的张家庄,而不在大伾山脚下。那么子贡墓怎么会离开张家庄,跑到伾山那里去了呢?他经过调查,发现了弄错的原因:“此庄之中当时有杜姓者,虑官府谒祭之扰,夜焚其碑而匿之,且以子贡石像移于伾山之麓。麓下旧有丘岿然者,相传为夷冢,而后世不辩,乃以此冢为黎公而岁时祭焉,最可恨也。”元代之前,凡是到浚县来的达官显贵及社会名流,都要到墓前进行祭拜,香火很盛。而这一位杜姓村民,担心官府来祭祀子贡会给他们带来不幸,所以他便在夜间平了子贡的墓,砸碎了石碑,将子贡石像移到了大伾山脚下的一处墓冢前,造成假象。自元末到明代,子贡伪墓竟被误祭200来年。原因找到了,为了寻找真墓,他开始了“披蒙茸,绝巑岏”,“旁行四索”地广泛调查,结果却“数月不见”。正在他调查无果而发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有人至役所,峨冠缟衣,形状甚异,谓役者曰:'若寻黎公瘗耶?地诚在是。’会当见之,指顾间,倏忽不见。”大家十分惊奇,知道这是神的旨意,便按照他的指点进行挖掘,果然“灵圹见焉。役者走报,余皆僚佐、师生往观之,果如父老所言”。真墓找到了,那么原先那座墓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他“再命挖山之伪冢,则见榜其门曰'萧平川林丘’。何物夷骨而凭籍若是,急命掩之。或谓契丹与萧世婚,盖其裔或然也”。来龙去脉已经清楚,他开始给上级打报告:“因上其事于郡,请建祠而正之。郡转之两台,俱得可。”关于重修子贡墓的批文发下来之后,“士民大悦,于是鸠工庀徒,董之以官,抡人为植,筑崇庸,树嘉木。幕前为殿三楹,冀以东西簃室,楹视殿数;湢、庖为室各一,楹视簃数。限以重门,立之绰楔。坤巽二隅各建小室,以居守者。栋宇丽整,像设俨备,不啬不侈,无愆彝宪。工始于壬辰年(1592)十月,越岁而工竣。”看到了这篇碑文,我们真得感谢那位叫宁时镆的知县,若不是他,说不定到现在人们还在一座假墓前祭奠子贡。

我们正在子贡墓前察看的时候,张庄村的几位村民走了过来,他们讲起了子贡祠墓之前的情况。他们说,墓前的这片玉米地,就是子贡祠,坐北朝南,在最南端有一座4柱3间的石制牌坊,牌坊后面是大门,进了大门就是祠院,甬道直达五间正殿,殿内供奉着子贡像。甬道两侧的柏树林里立着石马、石羊、文武翁仲,十分精致。大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正殿的后面就是子贡墓,冢高3米多。整个墓园占地30余亩,有百余株参天古柏,使整座墓园显得蓊蔚葱郁。

为确定子贡墓作出杰出贡献的宁时镆在《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铭文中写道:“陵谷可渝,壑谷可迁。庙祀延绵,聿千万年。”意思是说,陵谷可以填平,沟壑可以变迁,但祭奠子贡的香火千万年都不会中断。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才过了500多年,子贡墓就遭到了空前浩劫。在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为了引黄河水灌溉这一带的农田,挖了一条名大公河的水渠,这条水渠正好从子贡墓区通过,使子贡墓区遭到严惩破坏。接着要造什么300吨的“国庆号”大船,向国庆献礼,而子贡墓区的柏树又派上了用场,一棵棵柏树被砍伐用去造船。结果水渠由于违背科学规律,没有派上用场;300吨的大船也没造成,劳民伤财。至此子贡墓的浩劫还没有划上句号。在“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子贡墓再遭毁灭性的破坏。记得“文革”时期造反派到曲阜孔庙破四旧,在孔子身上挂了一条标语,上面写着“头号大坏蛋”。而在河南的头号大坏蛋就应该是孔子的高足子贡,所以,1974年,在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子贡墓前召开了河南省最大规模的批林批孔大会。子贡的墓被掘了,祠被拆了,碑和石像都给推倒了,有的被拿去修水渠,盖猪舍,有的被砸碎埋入地下。那几位村民说,如果从这往下挖,还能挖出好多东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宁时镆那通《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却神奇地保存下来,还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离开子贡墓,端木庆林问我,在文庙还有一尊子贡的青铜像,你们想不想看看?“当然要看了!”我不假思索地说。浚县文庙在文治阁那往南走不远。原来我并不知道浚县有座文庙,到来一看,竟很有规模。文庙的第一道门为棂星门,4柱3门,两旁是八字照壁。门旁有一通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碑。走进棂星门,便是泮桥和泮池,桥和池上的构件看上去都很古朴。池边有一株树,看上去很很年头,我顺手拍了一张照片,回来一查才发现,那就是有名的“槐抱榆”。槐为唐槐,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干粗4米多,中心已经空洞,神奇的是又在里生长出一株榆树来,不能不让人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靠墙还立着两通石碑,为重修文庙时所发现,分别为明洪武十二年(1379)的《浚县重建庙学之记碑》和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浚县重修儒学记碑》,十分珍贵。与泮桥相对的就戟门,相当其他文庙的大成门,过了戟门,便进入了第二进院落,这进院落里主体建筑是大成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像,还有四配和十二哲。两侧有配殿。

浚县文庙大成殿

根据碑文得知,这座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明、清时各有扩建,规模渐大,院落宏敞,布局紧凑。可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学之明伦堂、尊经阁等拆毁殆尽,前庙大成殿等两院建筑,因公安局占用得以保存”。虽然“二零零零年九月,省政府公布为文保单位。然浚县文庙虽规制尚存,已七十余年未曾大修,殿庑破败,风雨飘摇;神像尽毁,厅室凄旷;荒庭莫扫,荆棘丛生。观之者莫不慨然而叹之”。为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心,斥资三百五十五万元,责成文物旅游局大加整饬。工始于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讫于二零一一年六月。”(以上引文见《浚县重修文庙记》)因此我们才能得以一睹浚县文庙的芳容。

在大成殿门的右边,有一尊子贡青铜立像。我看到端木庆林走到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嘴里还默念着什么。之后又十分虔诚地摸摸子贡的手、肩、后背。我问他,这尊像为什么放在这里?他说这是临时放的,等子贡祠建起来后再搬过去。我问子贡什么时候能重建?他说不知道。

大成殿门旁的子贡像

离开文庙,端木庆林又领我们去看古城墙。从文庙西行不远,古城墙就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一座城门保存完好,从城门出去,就是著名的大运河,运河里的水已经不多,只有中间瘦瘦的一条。我们走过的这道城门,上有“允淑”二字。据专家考证,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在宋元城墙基础上建起来的。

离开古城墙,我们又回到端木庆林的家,等他的弟弟,端木庆林还送给我们一本《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的书。天渐渐黑了,他弟弟来电话说回不来了。这时端木庆林又找一位名叫端木宴堂的人,据端木庆林说是他的叔叔辈。他来之后,打开了仓库门,我们终于看到了那通珍贵的“先贤子贡故里”碑,碑已破成了数块,他们把断块拼在一起放在地上,看上去还挺完整。旁边还放着一块上写“威风雅望”的建筑构件,据他们说这是端木祠的遗物。

先贤子贡故里碑

靠里边还有一段树桩,那就是子贡手植的那株楷树死后留下来的。看了这段树桩,我的内心不由产生了几分激动,因为在这个树桩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古楷树桩

据说天下楷树共有两株,一株在曲阜孔林,一株就在浚县。孔子去世后,子贡赶去奔丧,披麻戴孝,两手各拿一根哀杖,一直把老师的棺材送到坟地。等孔子的棺材入土后,子贡两手拄着的哀杖已插进土里一尺多深,怎么也拔不出来。天长日久,这两只哀杖竟慢慢地发出芽来。经子贡的用心浇培,两棵小树很快就舒枝展叶。这树的样子十分罕见,柳不像柳,槐不像槐。子贡因念恩师高风亮节,博学善教,应成为世人的楷模,所以他就给这两棵树起名为“楷树”。子贡为孔子守墓6年后,准备回家时,把坟前的两棵楷树带回一棵,栽在了自己院内,以志朝夕不忘师尊,从此这棵楷树就在浚县扎根了。2400多年来,楷树根深叶茂,老干横天,盘若虬龙,凌云擎空,枝干可四人合抱,巍然屹立。因传说楷树花能治妇女百病,所以每到花开季节,很多人都去采摘,但因花朵有限,采不到花朵的人就采枝摘叶,有的还剥树皮,结果在1940年这棵楷树就慢慢地枯死了。只有这段树桩,还在鉴证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端木宴堂来的时候,还带来一张照片,一看就是解放前的遗物。上面有三个人,都是端木家的祖辈,他们的背后,就是这株楷树,真的是太珍贵了。为此端木宴堂把这张照片放大了20寸,装在镜框里,旁边还写了段说明。

照片上那棵古树就是古楷树

跟端木后裔合影

这时时间已经快到7点,我们还要赶到淇县,便跟临时认识的浚县朋友一一告别。尤其让我们感激的是端木庆林,是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才有了丰富的浚县之行。

在前往淇县的路上,我的头脑里又浮现出我在浚县见到的那些人的眼神,那里充满着渴望,渴望有一天,能把子贡的祠和墓都恢复起来,让子贡再现昔日的辉煌。

              2013年12月17日第一稿

              2014年6月3日第二稿

              2014年6月20日第三稿

梅庆吉简介:

 著名孔子研究专家,跟着孔子去游学项目创始人。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四次重走孔子路。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学院教授。出版有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梅庆吉跟着孔子去旅行展览专刊》《跟着孔子去游学·曲阜七日》等著作。

项目简介:

 读者在作者的带领下,走回了历史,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人们会清晰的看到孔子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至圣先师”以及“万世师表”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