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亥春节南行记之七:曾经辉煌过的三茅观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离开浙江体育会摩崖石刻,准备去江湖汇观亭,可是上行不远,就走到了三茅观门口。围墙是用石头堆起来的,墙上开了个小门,门两侧立了些牌子,其中之一是杭州市人民政府立的,此遗址于20131216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块牌子是关于三茅观的介绍,括弧里包含“于谦读书处”。还有一块牌子上写着“吴山清风廉政文化教育专线”,指的就是于谦读书处。既然到门口了,就进去看看。

院内比较空旷,只是左边有一溜平房,开有两个门,第一个门上挂着块匾额,上书小篆“三茅堂”,由此得知,三茅观又称三茅堂。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

霜林叶尽群峰出;

风岫烟开夕照多。

屋内没人,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图书。墙上悬挂着一些图画,其中一幅木刻,上面画着三个人,上题“三茅真君”。两侧有对联曰:“坐看红日升沧岛;吟寄青衣入洞天。”横批是“仁寿”二字,出自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之手。旁边有关于三茅真君的介绍。

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陕西咸阳南关的三兄弟,老大茅盈,老二茅固,老三茅衷,均为西汉时人。大茅君茅盈,字申叔,18岁时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及《易》经,服饵内修达6年之久,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49岁时学成得道而归。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茅氏三兄弟得道后,来江苏句容的句曲山修炼,治病救人,因此句曲山后来改名为茅山。齐梁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称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茅衷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茅固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由此得知,三茅观或三茅堂,是为供奉三茅真君而建。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对三茅真君的祭祀。宋周密《武林旧事·湖山胜概》有载:“三茅宁寿观在七宝山东北,本三茅堂,相传三茅君长盈次固季衷,秦初咸阳人,得道成仙,自汉以来崇祀之。”至于吴山这座三茅观始建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座小庵,到南宋初年也还是这样。只是到宋高宗南渡之后,三茅观才逐渐辉煌起来。据说高宗南渡时,遇到了一件特别神奇的事情,才让他对三茅观产生兴趣的。此事载于《浙江通志》所引《通元观志》:“宋高宗渡江遇风,舟不能进,问左右曰:'此去何神?’对曰:'三茅山有茅君焉,祷之立应。’后幸临安之吴山,有三绛衣人,顷之不见,访其地惟茅庵中有三茅真君像。”从此三茅观走上了辉煌。

宋室皇家崇拜三茅真君,是有传统的,早在北宋时期,就开始了对三茅真君的祭祀。陆游在《行在三茅宁寿观记》一文中写道:“初章圣皇帝建会灵观,实为崇奉之始,至是高宗皇帝方跻天下,于仁寿之域尤垂意焉。”章圣皇帝就是宋真宗,曾于汴京开封营建会灵观,在崇元殿之侧营建三茅君殿,这是宋代皇室崇奉三茅君之始。高宗即位之后,亦垂意于三茅君,于绍兴二十年(1150),委派尚书省赐三茅堂“宁寿”匾额,从此,三茅观全称为“三茅宁寿观”。于是“乃命道士蔡君大象知观事,梦君守亮副之,许其徒世守。又命内侍刘敖典领,置吏胥,给清卫兵,略用大中祥符故事。”三茅观得力于皇室的扶持,乃大兴土木敕建殿宇、营建园林,并以内侍刘能真等管领观事。陆游在《行在三茅宁寿观记》一文中写道:“表里江湖,拱辅宫阙,前带驰道,后枕崇阜,尽得都邑之胜……非他宫馆坛宇可得而比。”又曰:“广殿中峙,修廊外翼,云章宝室,签帙富丽,浩浩乎道山蓬莱之藏也;钟经二楼翚飞霄汉,飘飘乎化人中天之居也。”不仅如此,还将徽宗、钦宗、高宗三座庙宇也移入三茅观内。《咸淳临安志》载:“徽庙、钦庙神御元在禁中,高庙元在聚景园,皆迎奉于此。”由于三茅观成了皇家宫观,所以不断有皇家赏赐的宝物,累积起来,共有七件之多:朝廷赐以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作宋鼎、澄清观旧物唐钟、褚遂良小楷《阴符经》、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轩辕镜、七宝念珠等。因为这七件宝物,当时的连山也因此叫做了“七宝山”。昔日不见经传的三茅堂已成皇家宫观,经过几代帝王的修建,终成杭州吴山第一大观。

气势恢宏的三茅观,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了他们的诗作。宋韩淲《题三茅堂读放翁碑易道士设茗》诗曰:

宝山最佳处,突兀三茅堂。

幽襟玩岩穴,散脚登崇冈。

梅亭虽未花,自觉草树香。

午阴布修干,禽鸟时来翔。

下视江海波,风烟渺茫茫。

宋代诗人张镃游三茅宁寿观,有诗《正月三日同诸亲从叔祖阁学登宁寿观东西山寻至邻园次叔祖韵》一首:

超旷欣便静,纷哗厌处浓。

客亲非外约,地胜适新逢。

诗兴骖黄鹤,仙情寄赤松。

烟平千万户,此处认歌钟。

随着历史的脚步,三茅观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到了元末,整座建筑毁于兵火,明洪武初重建。宪宗成化十年(1474)在观内建“吴天宝阁”,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闽总督胡宪宗因平倭寇有功,奏请于观内赐建“真武殿”。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12月,日寇占据杭城,将三茅观殿宇拆毁,取砖石做炮台。之后长期沦为民居。2008年,对三茅观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与清理,发现了两组叠压关系明确的建筑遗址,以及正殿柱础基石、三座神龛基座、铺地砖、偏殿墙基、围墙墙基、茅房等。

在历史上曾经有位年轻人,为三茅观写下了亮丽的一笔,他就是民族英雄于谦。其实刚一进门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于谦了。在右手方向的石壁下,有一位年轻人,正挥笔书写着什么。我走过去一看,写的正是他的名作《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表白在人间。

明代时候,这里曾建有书院,时年16岁的于谦到这里学习,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言志诗。作者是在咏物言志,也是在说他自己。此诗虽然是他16岁时写的,却成他一生的写照。纵观于谦的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以状元的文才却被降格至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只因不肯给主考官送礼。等到当上官,又因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的权贵,而屡次受到排挤打压,甚至险些丢了身家性命。但他一生“清白”,为官廉正,尽显“两袖清风”,便服一套瘦马一匹。

尤其是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为蒙军瓦剌俘去,明军五十万主力土崩瓦解,蒙古大军兵锋直指北京城下,在国家希望之际,于谦以一己之力,领导了震惊历史的北京保卫战,使得大明王朝的元气得以延续,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可是英宗复辟之后,这位盖世英雄却被冤杀于北京菜市口。于谦这位救世的英雄,确实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因为他“不怕”,挽救了大明王朝;也因为他“不怕”,才落得个“粉身碎骨”的惨痛下场。一如他诗中所说,“粉身碎骨”换来的,则是千古芳名,长留世间的“清白”。因此《明史》上称赞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在三茅堂内,还有清人绘的于忠肃公像,十分珍贵。墙上还挂着四幅绘画,内容都与于谦有关。一幅是《于谦奋身守北京》,场面十分壮烈。其他三幅,都是用于谦的诗《入京》《咏蚕》和《石灰吟》画成的画,来反映他光明磊落的人生。

三茅观遗址是个狭长的院落,再往里有一座小桥,桥下的水可能就是石龙泉。里边还有一些建筑构件,应该都是当年三茅观的遗物。在最里边立着一个铜鼎,鼎上有许多字,都是大篆,辨认起来十分困难。走在这个院落里,一点也感受不到当年皇家道观的气象。

              2019年2月25日第一稿

              2019年3月3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