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25:河出图之龙马浮图寺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从洛阳去孟津,一直在下雨。路过孟津市会盟镇,我们先到老城村看了一眼王铎故居,然后北行不远就到了位于雷河村的龙马负图寺,该寺也在会盟镇。到达龙马负图寺的时间已经是8月31日下午一点多了。我们到龙马负图寺的时候,雨已经停了,但地面都是水。

龙马负图寺大门为仿古代城门式建筑,下方有一拱形门洞,门上有女儿墙,城楼为歇山式,檐下悬挂着“龙马浮图寺”匾额。门两侧的围墙呈八字形向两侧闪开,一边写着“河图之源”,一边写着“人文初祖”。

龙马负图寺大门

关于“河出图”,一般认为是从黄河而出,因为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有名词。这是从大的范围说,如果具体说到龙马所出之河,则不是黄河,而是黄河的一条很小的支流——图河。在龙马负图寺门前有一座桥,桥下的那条小河就是图河,也就是龙马负图真正所出之河。

被后人称为神笔的大书法家王铎,就出生在图河附近,他小时候曾实地观察过龙马出河的地方,并且写下了《龙马记》一文:“余儿童时,戏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声,曾出龙,相传以为怪。’余亦讶以为奇。后数十年,阅石碣所记载,知为宓羲画八卦肇端龙马所负之图。龙马所出之河,今孟津西北,河中漩涡倒流者,即其处也。”他还在石碑上看到了龙马的图案:“身龙鳞,首口鼻类龙,喘成云,无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冒天地鬼神之道,为千古文章鼻祖。”

进到院内,迎面便是一尊马的雕塑,马身立起,两前蹄腾空,马口大张,向上昂起,下面有泛起的水珠。让人感觉到此马正从河里呼啸而出,腾空而起。整尊雕塑,线条雄浑,刚劲有力,动感极强。这个地方,就是当年伏羲的画卦台。原来还有个高台,由于1958年大搞水利建设,才被夷为平地。关于龙马负图,《汉书·孔安国传》中有明确记载:“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龙马负图像

那么,龙马所负之图是什么样子呢?在龙马负图像的东边有两块牌子,上面的图案就是《河图》和《洛书》。先来看《河图》,它是由一些黑、白两种圆点组成,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并按一安顺序排列。据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载:“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之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这些数字表示的内容是: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即通常所说的五行,由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衍生万物。河图是四方加中央的方形布局,合成一幅完整的图形,用以说明阴阳五行所生成的一切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生相克,和谐发展。这样的组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生成、宇宙存在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这进院落里,东西两边围墙的拐角处,还建有钟楼和鼓楼,两座楼前立有多通石碑,在西侧立着两通高大的石碑,上面写着“图河故道”和“龙马负图处”,十分醒目。

正对着龙马雕塑的,就是伏羲殿。这座建筑是龙马负图寺中最古老的建筑,保留着鲜明的明代风格,为歇山式绿琉璃瓦顶,面阔3间,进深2间。檐下悬挂着“伏羲殿”3字,门两侧柱子上有对联一副:“龙马负图蕴天机灵耀千古;羲皇画卦启人文功垂万代。”殿的东边还挑起一杆“令”字杏黄旗。殿内正中神龛里供奉着伏羲坐像,还有一尊身上带着河图图案的龙马。

伏羲殿

关于伏羲与龙马的故事,在当地有许多版本。有的说龙马在河里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伏羲将其制服,由此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演成八卦。有的说伏羲所养之马,常到河里洗澡,突然有一天,马从河里腾跃而出,搅得天昏地暗,大雨滂沱,雨过天晴之后,伏羲发现马身上出现了许多斑点,他根据这些斑点,演成八卦。还有的说龙马并未危害一方,它从河里出来后,就依偎在伏羲身边,伏羲感觉此马不同寻常,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观察,发现了马身上的图案。不管哪种传说,九九归一,都是说伏羲根据龙马所负之图,演绎成了八卦。

伏羲所创八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孔子在《易·系辞下》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像

在伏羲殿的东侧,还有座文王殿,为歇山式灰瓦顶建筑。门柱上对联曰:“知命方明趋避;祈福当孚诚信。”殿内供奉着周文王像,周围的墙上是有关周文王事迹的壁画。为什么要让周文王陪伴在伏羲的身边呢?是因为他跟八卦有关。

文王殿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因得知周文王大得人心,引起纣王的不安,便将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史记·殷本纪》载:“(纣王)以西伯昌(即周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这一囚就是7年。但他在囚禁期间,却为人类作出了一项重大贡献,那就是将伏羲之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为后天八卦。因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通过文王之手,使《周易》进一步完善。正是这个原因,文王才得已陪伴在伏羲身边。

陪伴在伏羲身边的还有孔子。在伏羲殿的西侧,建有孔圣殿,此殿的格局与文王殿相同。孔子的这一待遇,也跟《周易》有关。在孔子教学的六经中,《易经》是其中之一。孔子在文王的基础上,对《易经》又作了进一步整理和加工,并为之作“十翼”。孔圣殿的门柱上有副对联:“解易撰十翼;释经述哲理。”联中的“十翼”,指的是孔子为《周易》所写的十篇注释性的文章。《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夫子作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又说:“文王既由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先后之次,其理不易。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说明孔子是在周文王六十四卦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工。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明确指出孔子所作“十翼”在《易经》中的作用。

孔圣殿

《易经》始于伏羲依据河图而创八卦,经由周文王在八卦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最后孔子在此基础上撰写“十翼”,同时对《易经》进行了整理加工。伏羲、文王、孔子三人像接力一样完成了《易经》的整理加工工作。《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汉书·艺文志》对此有更详细的论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称三圣,世历三古。”从《易经》的系统讲,他们三人被为“三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龙马负图寺里,把三圣殿一字并列,也就在情理之中。文中所说“三古”,指的是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

如果《河图》《洛书》确实在伏羲、大禹时代出现过,那么这两幅图就应该保存在周王室的档案馆里。据《尚书·顾命》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这里介绍的,是周天子王宫内的陈设,其中就有《河图》,在《尚书大传》,又增加了《洛书》。孔子入周问礼,“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一定看到过这两幅图,所以他才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的说法。在孔子心目中,《河图》《洛书》是政治清明的象征,可他却处在礼崩乐坏、天下纷争、“春秋无义战”的时期,为扭转“滔滔者天下皆是”的混乱局面,他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仁政理念,可却四处碰壁,到头来还是无力回天。所以到了晚年,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乾坤凿度》对此亦有记载:“仲尼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迄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是说孔子看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之后,知道世事不可为,便消歇了意志,停止了读礼,放下了史籍的整理。

伏羲殿背后是女娲宫,宫内有一尊身材颀长的女娲塑像,她的右手高高举起,眼睛顺着手举的方向望去。宫前的香火极为旺盛。宫前有石碑一通,碑文为《女娲圣像记》:“女娲,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静宁县)。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既为兄妹又是夫妻,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育化世上生灵万物,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的许多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华夏子孙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碑立于2009年。

从女娲宫往前,有东西并列的两片不大的广场,广场地面上镶着《河图》与《洛书》图案,北侧各立有石碑一通,碑上分别书有朱熹所写《河图赞》与《洛书赞》。《河图赞》的内容是:“河之图兮开天地赜,五十有五兮阴阳相索,惟皇昊羲兮肇端乎神,尽心妙契兮不知其千万年之隔。”《洛书赞》的内容是:“洛有龟兮负文,锡神禹兮彛伦,夏商之季兮汨陻,箕子载陈兮皇极,为之一新万世之大范兮存乎其人。”这两通碑是2010年在河南府文庙内发现的,立碑者就是立“孔子入周问礼乐于此”碑的张汉。这里立的两通碑为复制品,原碑还河南府文庙,我在那里见到了这两通碑,碑躺在地上,用塑料布蒙着。清乾隆年间刊行的《洛阳县志》,把这两首诗列于王安石名下。

龙马负图寺中的最后一座建筑为高大的三皇殿,大殿建在高台之上,为重檐庑殿顶,面阔7间,进深3间。两檐之间悬挂着“三皇殿”匾额,门柱上的对联写的是:“读无字书忽想到羲皇以上;行负图里悦神游太极之初。”殿内供奉着伏羲、黄帝和炎帝,伏羲居中,左为黄帝,右为炎帝。在月台,有一群上穿粉色短袖衫、下着黑裤的妇女在潮湿的空气中翩翩起舞。

三皇殿

在三皇殿东侧的草坪上,有一块巨石,石上刻着“佛图澄驻锡处”。佛图澄是西域人,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弘扬佛法,就住在这里,并创建了这座负图寺。卒于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十二月八日,享年117岁。

“驻锡”是佛教用语,一般指僧侣长期驻留某一个地方。锡杖为比丘所持的十八种物件之一,上端有金属所作的环,振荡时能发出声音。它的作用有二,一为僧人出行时,借其振动所发出之声音赶走禽兽虫虺,以免伤生;二为行乞之时,当作通知之用。

佛图澄驻锡处

据嘉庆间《孟津县志》载:“浮图澄,西域人,晋怀帝永嘉中来洛,能以神咒役使鬼物,石勒恭敬事之。常寓孟津,创寺曰浮图。至唐高宗麟德四年改曰负图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新建伏羲庙记》中则说伏羲庙建于晋永和四年(348),按这个时间算,这座负图寺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至于修建者,则又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俱遗碑可考。”说明佛图澄是最早建负图寺之人。这座负图寺曾多次更名,先后叫过浮图寺、羲皇庙、河图寺、龙马寺、兴国寺、负图寺等,1992年重修之后,最终定名为龙马负图寺。在其发展过程中,佛寺与伏羲庙长期并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2014年1月16-19日第一稿

            2014年6月4日第二稿

            2014年6月21日第三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