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之问,他是唐代最卑鄙无耻、趋炎附势的诗人,却在《灵隐寺》一诗中写出了史上最美的两句桂花诗

 qiangk4kzk8us4 2023-09-21

细数历朝历代,“有文无行”的诗人数量并不算少。

比如之前介绍过好酒好色好赌的崔颢,甘做秦桧走狗的曹冠,游历天下时骗婚的戴复古等等。

但比起在诗坛上的文名与恶名,初唐诗人宋之问都远远超过他们。

提到宋之问,或许你不记得他的名字,但你一定曾度读过他的那首思乡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初唐诗坛上,宋之问的地位是很高的。

他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在创作实践中,推动了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与诗人沈佺期合称“沈宋”。

《旧唐书》中称“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认为“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与宋之问的文名极不相符的,是他的恶名。

他19岁就进士及第,“伟仪貌,雄于辩”,却因为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只被授予了低微的官职。

为了向上爬,他大胆写诗向女皇武则天自荐枕席,“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看到武则天对自己并没有兴趣,宋之问又转头巴结起了她的两位男宠张易之、张宗昌。不仅经常陪着张氏兄弟宴乐优游,还替他们写诗,甚至不惜自贬身份给他们提夜壶。

相传他的外甥刘希夷写出了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想把诗占为己有,外甥却不同意,于是他一怒之下,假装请外甥吃饭,在他喝醉后用土袋将他压死,被后人称作“因诗杀人”。

武则天晚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死武则天宠臣张易之,拥立中宗复位。

宋之问作为附庸女皇的官员,被贬谪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担任参军。

岭南之地诸事艰难,他想着往日的富贵荣华,实在无法忍受,没多久就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匿在好友张伸之家中

在张伸之家中,宋之问偶然听到了他与驸马王同皎一起密谋刺杀武姓残余势力的首脑武三思。

当时李唐虽已复位,但武三思此时依然担任宰相,声势显赫,宋之问于是决定去告发朋友,以获得重新回到朝廷的资格。

刺杀信息泄露,行动也因此失败,所有参与者都被下狱,张伸之全家都遭到诛杀。

宋之问却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并转脸就把攀附对象换成了安乐公主

景龙三年(709年),对宋之问反复无常的行为十分厌恶的太平公主,亲自向唐中宗进言,将他贬谪到越州。

途中经过杭州,宋之问去了大名鼎鼎的灵隐寺,写下了一首诗,留下了两个千古名句。

这首诗的名字很直白,就是《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从山高陡峻、草木葱茏的飞来峰写起,到了肃穆寥落的灵隐寺殿宇,登上高楼远眺壮丽的日出,欣赏了澎湃的江潮,闻到了清幽的桂花香,攀上了高耸的古塔。

读者仿佛跟着他的视角,一路游赏,看到峻岭古寺,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感受到佛门的庄严、清静与空寂,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幽空灵的仙境。

更难得的是,其中的第二联和第三联,都成了千古传唱的佳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灵隐寺中,至今还能找到这幅楹联,是由毛主席亲手题写的。

上句写的是远景,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一轮红日从钱塘江中升起,光芒四射,红霞满天。

下句写的是近景,脚下的大江,江潮澎湃,白浪滔滔,正是杭州八月著名的“钱塘江大潮”。

短短十个字,既不华丽也未用典,却以工整的对仗和凝练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宏大壮丽、雄壮开阔的风景。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南部新书》中有一个极其浪漫的记载:

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来自月宫,而第一朵落入寺中的桂花,是吴刚伐树时震落的。

寺僧中秋望月,微风送凉,月色清寒,细碎的桂花飘飘散落,染香了整个夜晚,也给桂花添了几分佛意。  

这首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历来被认为在唐代山水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而写完这首诗后的第二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复位。

以“附二张及武三思”的罪名,下诏将宋之问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

宋之问再也没有机会悄悄潜逃,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就连他的诗也“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他只能一路向南,并在两年后被赐死在徙所,结束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