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46:孔子思归在归村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孔子思归在归村

                                            梅庆吉

在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鲁都曲阜西城门楼上,当时天下着大雪,他深情地向西望去,望着望着,一头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这个人就是季桓子,他是在盼着孔子归来。虽然有些艺术夸张,但基本符合季桓子的心境。

季桓子,电影《孔子》剧照

因齐人馈女乐,“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而“孔子遂行”,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孔子西行,第一晚“宿乎屯”,季桓子派师己来送行。其实师己此来,表面上是来送行,实际上是来看看有没有规劝的余地。孔子当时给师己唱了一首《出走歌》,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师己听后,知孔子去意已决,只好返回,将情况向季桓子作了汇报。季桓子听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说明他的内心也有些自责。

应该说孔子出走之后,季桓子一直感到内疚,从他死前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得出来。鲁哀公三年的秋天,季桓子病重,他坐在车上,让人推着再看一眼鲁国的城墙,这就是电影《孔子》那段情节的由来。他见到城墙之后,深有感慨地说:“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可见孔子出走,对他影响之深。因此对他的儿子季康子说:“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孔子。”季康子安葬了父亲之后,便想遵照父亲的遗嘱,请孔子回来。这时他的家臣公之鱼说:“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他是站在季康子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的利弊,应该说他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听了公之鱼的话,季康子问:“那怎么办?”公之鱼说:“那就请他的弟子冉求回来吧。”这也不失为退一步的办法。就这样,季康子派去召冉求。

孔子弟子冉求

这时孔子一行正在陈国的归村一带。季康子的使者到来之后,向孔子说明来意,孔子听后心情很是兴奋,说:“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到这时,孔子离开鲁国已经有6个年头了,东奔西走,一无所获,因冉求这个诱因,使孔子萌生了归鲁的念头,就在当天,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闖长》)

《论语》此章,未明言因何而发。其内容《孟子·尽心下》亦载,文字略异,其事一也:“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译文: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不回去呢?我的那些学生志向远大却行为狂放,努力进取却没有忘记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会想念那些在鲁国的狂士呢?”孟子说:“孔子曾经说过:'得不到不偏不倚的中行之士跟他交往,那就只能结交那些狂放和狷介之人了。狂放的人有进取精神,狷介的人知道哪些事情不应该去做。’孔子难道不想得到中行的人士吗?可那不一定能得到,就只能转而考虑次一等的了。”)孟子这里两用孔子的话,另一章见《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的意思是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遇到“中行”之士,故而思归。

《孟子·尽心篇》

而司马迁则把孔子的这段话具体化了。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把这段话放在季康子召冉求之后,意在说明,是冉求的归鲁,才触发了孔子的思归念头。所以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说:“孔子周流诸国,在陈最久,将欲反鲁,故发此辞。再言'归与,归与’者,欲归之意深矣。”又说:“所以不直归而必有辞者,客住既久,主人无薄,若欲去无辞,则恐主人生愧,故托为此辞,以申客去之有由也。”此话不敢苟同。此时孔子已居陈三年,所获无几,早有离去之意。冉求走后,孔子便离此南行,经由上蔡的华陂、陈蔡铺,然后到达上蔡。

孔子的托词,不是因为“主人无薄”,而是当着弟子的面不好直说。但聪明的子贡还是听了出来,他在送冉求的时候,跟他说,你得到重用之后,一定要跟他们说把老师给请回去。(《史记·孔子世家》:”子赣(贡)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说过的“归与”的话,将此地取名为“归村”。该村在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镇。

910下午一点多,我们离开上蔡县华陂镇,前往漯河市召陵镇归村,到达召陵镇时,我和丕羽在路边的一个小饭店吃了口饭,于下午3点整,到达归村。看到电线杆上挂着块牌子,蓝地白字写着“归村”两字,我让丕羽停车,将牌子拍下来。见路边有个赶车的村民,我上去询问孔子到过这个村子的情况,那个人愣愣地看着我问:“孔子是谁?”我一时语塞,这是我此行第二次遇到问“孔子是谁”的人。接着又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归村的名字与孔子的关系,也不知道孔子来过这个村子的事。看问不出个结果,我们决定去找村长。

经询问村民,我们找了到了村长刘合富的家,敲开大门,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把门打开,把我们让进院,她儿媳妇给刘打了电话。在院子里我跟老人家闲唠嗑,她说,你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我无奈地笑了笑。过了一会儿,刘村长回来了,年纪不大,身体看上去很结实。他知道归村的名字跟孔子有关,也知道孔子到过这个村,仅此而已。

我与归村村长刘合富合影

我想让他给提供些资料,他手里什么资料也没有。但他知道村里曾有座文庙,在小学院里,前几年拆了。他把我们领到学校,校门紧锁,透过门上的栏杆,可看到校园内的一切。他告诉我们,庙就在教学楼的前面,因太破旧了,只好拆了。他又领我们到学校的后面,人们在那里又重新建了座庙,供奉着关帝、财神等各路神仙,但是没有孔子。我们来到后面,看到了那座庙,就是普通民房,大门锁着,门两侧各有一个门墩,显然是从别的地方移来的。靠墙还立着许多通碑,我上前一一查看,没有一通跟孔子有关。

归村小学院里,曾有座文庙

刘合富还告诉我们,经考古工作者的挖掘,曾勘探出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称“归村遗址”,考古部门还送来了一块文物标志碑。他说,我不关心历史,因为历史没用,所以那块文物标志碑也没给立。他领着着我们来到一个院子,那块碑就靠墙立着,脸朝里。他和丕羽把碑放倒,我看到上面写着“归村遗址”4字,是召陵区人民政府于都2006815日立的。

我在互联网上搜到孟巍坚写的《孔子漫游陈蔡遗址在漯河》一文,该文介绍了有关归村的历史。文中写道:“《郾城县记·疆域·归村》条:已明该村为'孔子思归处’。该县志《金石篇》里,名家又特撰写《孔子归村遗迹碑记》,又立石在该村文庙里(文庙即今归村西街路北),碑文言'归与之说,门人既记齐语,土人既名其村。’”

唐宋年间有人在此建了一座孔子庙,历代多有增修扩建。“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并受赐封'忠毅公’的刘校大儒,以孔子缘始,他死后即卜葬在该庙前一华里。为此,清代顺治十一年(1651年)十一月由巨卿特在孔庙立下孔子在此的《思归碑》,以并记其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有郾城知县周珍将该碑迁于县城东关……该碑外围有护亭碑额,其额醒目地刻着'过化存神’四个大字,已明圣人游于此地。……从孔子在这里寄宿之久,曾存思归返鲁之念,为此该地后人所修筑的村寨,便将北寨门的城楼上,用方石刻出孔子'望鲁门’三个大字。并铭记孔子在此,翘首北望'归与!归与!’的茫然若失心绪。”可见历朝历代对孔子叹“归与”的地方是多么的重视。可是“现在孔子思归处的遗址所剩无几,据说归村的孔庙里原有几十块石碑,但在'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被毁坏殆尽,大多被砸碎铺路用了。那块'孔子思归碑’也不知所终。孔庙里的建筑大部分被毁,现在剩下的几间破屋也已经被挪作他用”。(见《孔圣足迹启河南·召陵镇孔子思归》)

回想着村民“孔子是谁”的反问,看着这将孔子遗址被清扫一空的归村,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

告别了刘合富,我们驱车前往商水,找了个旅店住下。

2014年3月8日第一稿

2014年6月6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