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61:河南夏邑孔子祖籍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河南夏邑孔子祖籍

                          梅庆吉    

走进夏邑,会让人立马感受到浓浓的孔子还乡气息。在孔祖大道与雪枫路的十字路口,立着一尊高大的孔子还乡像,他右手摊开,左手按剑,衣服和头巾都随风飘起,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沿孔祖大道北行约7公里远的刘店集乡王公楼村,就到了孔子的真正祖籍,那里建有孔子还乡祠。

夏邑县城内的孔子还乡像

    2012年919日上午830,我们到达孔子还乡祠门前,门前晾晒着一大片玉米,还有几个登三轮车的人。右侧有座类似舞台的建筑,上书“孔祠文化广场”。大门锁着,一个腿脚不好的登三轮车的人用电话给联系看门人。不一会儿,有人从里面打开大门,本该收10元门票,看我们是从老远的北土龙江而来,就没收我们门票。

孔子还乡祠文保碑

孔子还乡祠大门

    门里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大成殿,路两边长着树林和野草。大成殿前,立着一尊孔子铜像,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于1988年所赠,像高3米,加上两米多的底座,显得十分高大。

孔子像

大成殿

    像后就是孔子还乡祠内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为歇山式双檐格局,建在10级台阶的台子上,周围有栏杆,底层有20根明柱环绕。殿内供奉着孔子的11位先祖的塑像,左右各4位,中间3位。中间3位的位置略靠前些,中间的那位就宋国的第一任国君、孔子的14代祖微子启,左为弗父何,右为孔父嘉。右侧的4位是:木金父、正考父、世子胜、宋父周,左侧的4位是:睾夷、防叔、伯夏、叔梁纥。

孔子的11位先祖

    还乡祠大门的右手方向是一片草地,这里曾经是孔子先祖的草地,现在还立着许多通石碑,其中有孔子十世祖弗何、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的墓碑,但没有封土。

孔子十世祖弗父何墓碑

孔子七世祖正考父墓碑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墓碑

    提到孔子的祖籍,就不能不提到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据《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载:“孔子,其先宋人也。宋闵公有子弗父何,长而当立,让其弟厉公。”闵公,《史记》作“湣公”,《孔子家语》作“缗公”。宋国从微子开始,五传至湣公共。湣公死时,将位传给其弟熙,是为炀公。湣公有子二,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鲋祀弑其叔,让弗父何即位,弗父何未就,让于其弟,即厉公。因弗父何的让国之举,被厉公封于栗,即今之孔子还乡祠所在地。自此孔子一支由诸侯降为公卿。弗父何的让国之举,获得了“圣人”的称号。但《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记又有所不同:“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吾当立’,是为厉公。”按此说,鲋祀当为夺权。

重修孔子还乡祠碑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弗父何五传至孔父嘉,此前他们一直以“子”为姓。“子”为殷商皇族之姓,因微子为殷商皇族,所以有宋之后,仍姓“子”。但“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孔子家语·本姓解》)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五代,孔父嘉的正确写法是:子嘉,字孔父,从此他们便以孔父嘉的字为姓,开始姓孔。

    孔父嘉因卷入宋国宫廷中的一场动乱,而使他们这一支发生了重大变故。宋宣公死时,将君位传弟和,是为穆公,孔父嘉为大司马。宋穆公是个讲究仁义的人,他念念不忘宣公传位给他这件事,他在病重的时候,对孔父嘉说:“宣公没传位给他儿子却传给了我,这事我不敢忘记。我死以后,你一定要立宣公的儿子与夷为君。”其实孔父嘉并不赞成他的这个决定,说:“群臣都希望立公子冯。”公子冯是穆公的儿子。穆公说:“不要立公子冯,我不能有负宣公。”为让与夷顺利接班,他把自己的儿子冯安排到了郑国。虽然孔父嘉不赞成穆公的遗愿,但还是按他的意见办了,立与夷为君,是为殇公。

孔子祖籍碑

    孔父嘉有一个“美而艳”的妻子,一天出门,被他的政敌华督看见,想占为己有,便在国内散布谣言说:“殇公在位10年,发动了11场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这都是孔父嘉干的,我要杀了孔父嘉以让国人安宁。”过了一年,华督杀了孔父嘉,并霸占了他的妻子。殇公对华督的行为大为不满,接着他又杀了殇公,接回在郑国的穆公的公子冯而立之,是为庄公。在这次宫廷政变中,孔父嘉以完败而告终,他们这一支在宋国失去了立足之地,便逃到鲁国定居。

    孔父嘉死后,从哪一代开始奔鲁,存在两说:一说木金父奔鲁,一说防叔奔鲁。《孔子世家谱·纂要》载:“其子木金父避华督之乱奔鲁,因家焉。”《孔庭摘要》《孔氏家谱序跋宗图》《文庙祀典考》《阙里志》等书均主此说。有人对此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王书生在《“奔鲁”二说考》一文中写道:“在曲阜的孔氏先茔,只有传说的防叔葬于防山,而没有防叔以上木金父、睾夷之墓。而在宋国孔氏祖籍(今河南夏邑)的孔子还乡祠,却有孔父嘉、木金父、祈父(睾夷)等的坟茔。据《夏邑县志》载:'俱微仲后,封公四代,葬祠前后。’民国九年《夏邑县志·孔子先茔记》记载更为明确: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六世祖孔父嘉、五世祖木金父、四世祖祈父均葬在夏邑还乡祠前后,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的墓亦葬于此。”(见《孔子祖籍考》)

孔子德懋题写的碑文

    关于防叔奔鲁一说,史书中亦多有记载。《世本·春秋列国公侯世系》载:“宋湣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孝经》《孔子家语》《孔子编年》《祖庭广记》等书皆主此说。骆承烈对此说持否定意见,他说:“华督既然将孔父嘉杀死而'绝其世’,其妻子可能被杀或避难外逃,不会到其曾孙时才外逃。”又说:“所谓避乱,非避华督之乱,而是避公子万(宋万)之变。万之变……距华督之乱至多三十年,与孔父嘉之曾孙的时间也不符。此说亦不周严。”(骆承烈《孔子的先世与家世》,载《孔子祖籍考》一书)

这片玉米地是崇圣祠遗址,没有恢复

    孟僖子所说的“灭于宋”,指的就是木金父或防叔奔鲁而言。

    由此可知,位于夏邑县北王公楼村的孔子还乡祠,是孔子的真正祖籍。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邑知县陈诒枢在《重修还乡四代祠记》中写道:“夏邑古宋地,而孔子之采邑在焉,食采于斯,亦卜兆于斯,孔子还乡省墓,盖数数矣。”“数数”2字,说明孔子曾多次回乡祭祖。

    因孔子经常回乡省墓祭祖,这里便有了“还乡里”的名称。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乡一事,便建起了孔子还乡祠。据载,还乡祠最早建于唐代。北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在大成殿前立杏坛碑一通。清道光元年,又增建崇圣祠。由此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孔子还乡祠建筑群。在《孔子祖籍考》一书中,收有一幅《还乡祠图》,从中可看到当年还乡祠的规模。还乡祠坐北朝南,由南向北的建筑依次为:最南端的建筑为影壁,影壁之北是棂星门,进入棂星门为第一进院落。棂星门对面是戟门,戟门左右各有一座掖门,分别称“金声门”和“玉振门”。过了戟门,便进入第二进院落,也是还乡祠中的主体建筑。此进院落的最北端为大成殿。现在的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11代先祖,而原来则供奉的则是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大成殿前有一碑亭,亭内立有杏坛碑。杏坛碑亭两侧为碑林,原有碑数十通,不乏珍贵之碑。东西两侧还有东西庑。大成殿左右也有两个小门,由此可进入第三进院落,即四代祠,也称崇圣祠,祠内供奉着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和祈父(睾夷)。在大成殿右侧还有一座官厅,供祭祀人员更衣和临时休息之用。而现在的还乡祠内,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大成殿。

守祠人的草庐

邵旭东书法看不懂

    大成殿之后,即原来的崇圣祠的位置,现在是一大片玉米地。在东北角有一间草房,我们感觉很新鲜,决定前去一看。沿着田间小路走到房前,发现这座房子的确别具一格,墙壁用木棍所建,房盖上的茅草垂到檐下,檐下挂着一条标语,上书“中国邵雍道学研讨会”。门前有一对老年夫妇在劳作着。经询问得知,主人姓邵,是邵雍的后代,他们一家管理着还乡祠的事务。走进屋内,老人家的儿子邵旭东,是一位思维十分活跃的人物,并且写得一手书法,但他写的字无人能认识,他说那是道家字,分别送给我和丕羽一幅,当时他告诉我们字的内容,回来后都忘了。我问他为什么要建座草房。他说,因为邵雍住着漏雨的房子,却心安得,取名为安乐窝。他建这座草房,就是要体现邵雍精神。

与邵氏父子合影

    接近10点的时候,我们离开孔子还乡祠,邵氏父子一直送我们到门口,我们合了张影,然后驱车前往永城芒砀山。

            201452日第一稿

            2014年6月9日第一稿

            2014年6月22日第三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