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文王和西周前七王“生前称谥”,历史上最丑的恶谥是秦桧的

 万物史话 2023-09-21 发布于北京

文/万物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志得意满的他发布“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根据秦始皇的“制”可知,太古有号无谥,后来才有了谥。
秦始皇的说法对吗?“谥”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

大家通常认为,文、武、成、康、昭、穆等为谥号。这意味着谥号出现于周初。
但是,王国维在《遹敦跋》中,据西周金文中周穆王生前即称穆王,联系相关事例,首次提出“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这些号都是“美名”。

且不说“美名”与“谥号”有何差异,单说文、武等周王“生称谥”,王国维的论断就是对的。
先来看下利簋铭文:
“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䦨师,赐有司利金。用作旃公宝尊彝。”
铭文先说“珷征商”,然后说“王在䦨师”,很明显,“王”为“时王”,这意味着“珷”为武王的“生称”,而非“死谥”。
再来看下玉茍盉铭文:
“唯正月初吉丁卯,王在湿宫,玉茍献凤圭于穆王。蔑茍历,赐郁鬯。茍对扬穆王休,用作父乙簋,子孙其永宝。戉箙。”

玉茍盉
铭文先说“王在湿宫”,后说“玉茍献凤圭于穆王”,同样意味着,穆王为“时王”,“穆”为“生称”。

2

文王、武王、穆王等,为“生称”,这种“生称”能被称作“谥号”吗?
通常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生称”和“死谥”都属于“谥号”,是谥号的不同发展阶段。师宁就认为,“谥之兴起在周初,谥号是由生称之发展到死亦称之,由美称发展到可恶可美,最后发展到只能死称谥”。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称”是“尊号”,起源于周初。但是,从孝王开始不见生称周王尊号,而是死称美名(谥号)。至于“谥号”始于何时,自然是在孝王之前。
简言之,争议的焦点在于“生称”是“谥号”还是“尊号”?
如果“生称”是“谥号”,那么,上述第一种观点就是对的。也就是说,西周初期,存在着“生称谥”,后来发展为“死称谥”。
如果“生称”是“尊号”,那么,“生称谥”周初就不存在,而是后来才出现的。

3

辨析西周初期的“生称”是“谥号”,还是“尊号”,感觉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我们姑且假定上述第一种观点是对的。换言之,我们现在所谓的“谥号”或“尊号”,在周初的时候,被时人称作“谥号”。他们可没闲心对“尊号”和“谥号”进行区别。
由此,接下来推测下“谥号”的发展演变情况。
众所周知,殷商不存在“谥号”。不知何故,周人突然发明了“谥号”,用于称呼“时王”。
谥是什么?谥的本字是益,益就是增加。唐兰先生说:“人已有名,而另外再加美称,叫做益。”
所以,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为他增加一个美称,就是“谥号”的本意。
增加美称(谥号)的对象,自然是天子。而增加美称的时间,基于常识来判断,应该是他获得“王”之称号的时候。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做出某项成就的时候。
以文王为例,他称王时,已经很晚了,那个时候大家对他过去的行为足以做出准确的判断,故美称其为“文”。至于武王,文王去世后,至克商前,他一直自称“太子发”,当其克商后,臣子们很自然地就为其送上美称“武”。
武王之后的几代周王,就有些难称呼了。譬如成王,他称王时还年幼,该如何美称之?由此不难发现,“生称谥”会存在拿不准的情况。
所以,我们会发现,昭、穆这种谥号,不像文、武那样直白。

4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死称谥”更能客观描述人的一生。于是,贵族们完善了“谥法”,并把它用于自己故去的父祖。
其时间点,很可能比较早,例如成王时就有贵族这么做了。准此,则周公制谥,很可能是真的。
当“死称谥”越来越流行时,周王室终于接受了这种做法,而把它作为追荣天子的典礼之一。自此,周王停止了“生称谥”的做法。
据学者考证,“死称谥”,是从孝王开始的。孝王是谁?他就是“非子封秦”的那位周王,也是继承侄子的西周最奇特的天子。
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楚王不属于华夏分封体系。

5

早期的“谥号”,要么是“美谥”,要么是“中谥”,没有“恶谥”。
西周共和(周厉王)以后,谥号始有善恶。
根据汪受宽统计,先秦时期有谥号的234位君王中,有30人得到恶谥,占总数近13%,且多非亡国之君,而是因自身失德而为其子其臣所谥。
汉代以后,帝王谥号多为美谥,恶谥比例极小,连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都是极美之谥(如“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这期间仅有9个皇帝恶谥,其中被废之君4人(曹魏厉公曹芳、成汉幽公李期、前秦厉王苻生、金煬王海陵帝完颜亮),亡国之君3人(前燕幽皇帝慕容、陈煬皇帝陈叔宝、隋炀帝杨广),都是其政敌所加之谥,只有后凉灵帝吕纂、东汉灵帝刘宏的恶谥是其臣僚亲属所加。这与儒家正直之道与为君父讳恶的矛盾有关。汉武帝后独尊儒术,帝王之谥皆由其臣其子所议定,臣子为君父讳恶理所当然。
相对于帝王谥号的名不副实,给大臣赐谥,还能比较多地反映出一些受谥者的行迹。
但是,时代越往后,标准越宽。明仁宗以后,百官谥法中取消了恶谥,谥法从惩恶劝善的手段变成了宠荣百官的工具。明代除诸王之外,大臣只有一例恶谥,清代则无一恶谥。

6

聊下“美谥”和“恶谥”。
对于文臣而言,最美的谥号是“文正”。
原本,“文贞”是最好的谥号。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八人。
对于武将而言,“忠武”是最好的谥号。
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忠武”谥号的是汉代西域莎车国王“延”。汉元帝时,延曾入质长安,长于京师。归国后因钦慕中原文化,继位后治事多参用汉制,常诫诸子孙“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王莽时期,匈奴乘机略有西域,诸国俱臣附,惟莎车强盛,不肯投降匈奴。天凤五年(18年)卒,谥忠武王。
第二个得到“忠武”谥号的是诸葛亮。其他得到“忠武”谥号的名将有司马师、王猛、高长恭、尉迟恭、郭子仪、韩世忠、岳飞、木华黎、常遇春等。

历史上最早被谥以恶谥的是周厉王。据记载,他贪婪暴虐,以致于“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历史上第二个被谥以恶谥的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他“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自己也被犬戎所杀。
历史上最丑的恶谥当为秦桧的“缪狠”谥号。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二十二日,秦桧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申王,谥号“忠献”。开禧二年(1206年)四月,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伤人蔽贤曰谬,武功不成曰谬,名实过爽曰谬”;怙威肆行曰“丑”)。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掌权,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宝祐二年(1254),宋理宗赵昀又召“太常厘正秦桧谥”,最终定谥“缪狠”(“缪”与“谬”通假,“狠”与“很”通假,它比“谬丑”再上加了一级)。

7
据文献记载,“死谥”一般是在逝者的葬礼上由朝廷赐予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当时没有赐谥,或赐谥后对谥主的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还可以追谥、改谥或夺谥。
追谥是指,一个人死后,由于某种原因当时并未获得谥号,若干年后朝廷为其追授谥号。如民族英雄岳父,受迫害致死,没能得谥,平反昭雪后,才被追谥为“武穆”。
改谥是指,对原来的谥号加以更改。如卖国贼秦桧,死后获得了“忠献”的美谥,后来被改谥为“谬丑”。
夺谥是指,得谥之后对其评价发生变化,被取消了谥号。例如明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死时谥文忠,后被抄家夺谥。又如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生前受乾隆皇帝礼遇,死后谥文悫。后因受文字狱的牵连,乾隆下诏罢祠削谥。

8

最早的“生谥”属于官谥,而最早的“死谥”,即贵族给去世的父祖加的谥号,则是私谥。
私谥是民间自行命谥,一般由死者的亲属、故旧、门生等给死者议定谥号。最著名的例子是柳下惠。
柳下惠只是掌管讼狱的大夫,死后不得向国君请谥,所以就由亲友自谥了。他妻子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夫子之谥,宜为惠兮。”门人听从了他妻子的意见,谥为“惠”。
柳下惠原名展禽,因居于柳下,自以柳下为氏,从此人们把展禽叫柳下惠。
陶渊明谥“靖节征士”,也是私谥。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回乡务农,死后其友颜延之为其作《陶征士诔》,私谥其为“靖节征士”。

9

做个小结:
一、最早的谥号是“生称”,针对的人群是周王。最早获得谥号的周王是周文王。
二、最早的“死谥”,针对的人群是死去的贵族。西周初年,贵族给去世的父祖加谥号。
三、早期的“谥号”要么是“美谥”,要么是“中谥”,没有“恶谥”。“恶谥”最早出现于第十位周王厉王身上。
四、针对帝王的“生称谥”,结束于西周第七位王周懿王,从第八位王周孝王开始,执行“死称谥”。
五、针对臣子的“死谥”,最开始都是“美谥”,后来善恶皆有,明仁宗以后又变为只有“美谥”。
六、最美的文臣谥号是“文正”,最美的武将谥号是“忠武”,最丑的谥号是秦桧的“缪狠”谥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