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万须 河南汝州东北部“女几山”的思絮

 高万须图书馆 2023-09-21

河南省汝州市东北部“女几山”的思絮

撰文/高万须  供图/张民强

10a0256577a04e88e532e2818c32195b7b9bcf46a0d92f1ac4e53f72afad6e

2331ae715b09da6323fdb509ce955bee20a63ebcd3695febdf53849ee2a706

e9cba36de9391921e4775890118e239e40a91a22ae97c5116af97423bb00b5

4c1a50021b89d6ddc4baec1246c5df3

不久前,张民强发布了一幅明嘉靖年间的《河南舆图 》(1547年《大明舆地图》地图集分省图)。地图中,汝州市东北部绘有一座山,其下标明“女几”二字。汝州市杨占营先生识读其为“女/汝几山”。

后来,又发现了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吴彬所绘的《大明舆地各图》,其中《河南舆图》与1547年《大明舆地图》基本相似。

明代万历三十八年吴彬所绘的《大明舆地各图》:

IMG_256c32f885c2f03052fb7ba2768a759c1e

b8420eedb103bdce1aedbc9b8e725b410dab39996ee077658782d020905134

对于“女/汝几山”之名,笔者早有略知,但从未知其位置就在我们熟悉的汝州东北部。据地图所绘位置关系,确定此山为今汝州市、禹州市和登封市交界处的大红寨(山)/大鸿寨(山)/大熊山,三名一山,各市称名不同。

历史上,此山名称多变,如今仍有三名。2015年,高万须曾撰文《综谈中岳“大熊山”名的演绎》专论专述。其中当然没有“女几山”。

而今,又蹦出一个明代就有的“女几山”。为什么当今无人称呼之?什么时间又是什么原因消失了?

先说说“女几山”!“女”通“汝”,“汝河”在秦之前文献记为“女水”,在汉以降则写为“汝水/河”。《诗经》“汝坟三章”,初文为《女坟三章》。汝/女河之“汝/女”源自女娲。

《山海经·中山经》有两处载“女几山”:

1.“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骄山)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 用一雄鸡,祈瘗,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璧。”2.“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术(艹+术)。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山……。又东三百里,曰高粱之山……。又东四百里,曰蛇山……。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又东北三百里,曰隅阳之山……徐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减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又东三百里,曰勾檷之山……。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宣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蛇……。又东二百里,曰玉山……。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又东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又东一百七十里,曰贾超之山……。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檷、风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然而,对于《山海经》,普遍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志怪图书(原有配图),非是一部地理书,也不是堪舆典藉。按照《山海经》,有地名,在当今地球上难以找到位置;按位置,却找不到对应实体;或者,地球山根本没有该地名。因此,向来无人听信《山海经》所写内容,但是推崇《山海经》、参用其内容者大有人在。

截止目前,认定女几山的有5个地方:

1. 河南省宜阳县。宜阳认为,女几山又名花果山,距宜阳县城50公里,距九朝古都洛阳90公里,是吴承恩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创作原型。宜阳依据《山海经》“中次七经”:“(鼓钟之山)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䔄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以为姑媱之山即“化姑山”。《寰宇记》:“化姑”又作“花果”。又据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洛水又东,渠谷水(白叶河)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西)北流经云中坞(《县志》注,云中坞即今之苏羊寨),左上迢遰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渠谷水又东(西)北入洛水。”《名胜志》曰:“女几山,在宜阳西九十里,乃晋女彰娥,汲器所化。”《宜阳县志》载西汉刘向《列仙传》:“传女几者,陈市上酒妇也,作酒常美。仙人过其家,饮酒,以素书五卷质酒钱,几开视之,乃长生之术,几私写其要诀,依而修之,三十颜色更少。数岁,仙人复来,笑谓之曰:'盗道无师,有翅不飞’。女几随仙人去,不知所适,所居即今女几山也。”《方舆纪要》曰:“宜阳县之女几山之名,其来久矣。或曰,白兰香神女,升仙遗几处;或曰,晋女彭娥汲器所化之地。乃今观《山海经》,已载其名,又《太平广记》云,陈市酒妇名女几,居此山后,得仙去。则前二说恐皆未当。但此山在今河南府宜阳县城西九十里,山下犹有潭,名女娥,又似彭娥汲水之说,为近似矣。”古代又有帝王将相(尤其唐玄宗李隆基)、文人雅士作诗绘画吟颂“女几山”。唐玄宗以其《霓裳羽衣曲》为得意之作,常令人在宫廷表演,杨贵妃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他就曾下令演奏此曲以为导引。

2. 河南省嵩县。嵩县依据《水经注·伊水》:“滽滽之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伊水经古三涂山“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几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几山之东谷,东经故亭南,东流入于伊水。”《元和郡县图志》卷五:“三涂山,在(陆浑县)西南五十里。《寰宇记》:“女几庙在伊阳县(旧治今嵩县西南旧县镇)西三十里。盖西王母祠又有女几庙之名。”可知,此女几山在嵩县旧县镇西,出蚤谷水,东流入伊。山在伊水西。宜阳与嵩县两地女几山,两说殊异。陈市酒妇说亦见嵩县女几山。

《女几》,有人又写成《女丸》,是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的三皇五帝到汉代70位神仙之一。《女丸》原文:“女丸者,陈市上沽酒妇人也,作酒常美。遇仙人过其家饮酒,以素书五卷为质。丸开视其书,乃养性、交接之术。丸私写其文要,更设房室,纳诸年少,饮美酒,与止宿,行文书之法。如此三十年,颜色更如二十。时仙人数岁复来过,笑谓丸曰:'盗道无私,有翅不飞。’遂弃家追仙人去,莫知所之云。玄素有要,近取诸身。彭、聃得之,五卷以陈。女丸蕴妙,仙客来臻。倾书开引,双飞绝尘。”

《列仙传》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记述了每位神仙的形迹,所述之事多与长生、变化方术相关,大致讲述了修道致成仙的方法。《列仙传》更不是信史,其内容大多荒诞,不可采信。

3.四川省。四川认为,女几山既然是岷山山系,那么它只能在四川省。四川也有一条洛水。《汉书·地理志》记载雒水(古代雒、洛相通),指今四川广汉境内沱江诸源之一,一说即鸭子河(过广汉三星堆的河),一说即石亭江。上源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均出茂县与什邡市交界处的九顶山老鹰窝梁子南麓,南流到金堂县纳岷江分支青白江、毗河,至广汉市易家河坝始称沱江。

4.重庆市巫山县。巫山县认为,巫山神女瑶姬,引得历朝历代的骚客为其神往。崇拜神女的地方中重庆巫山县最为出名。瑶姬的族人们,一部分迁徙到巫山来祭祀神女,继承瑶姬的称号。瑶姬的一部分族人留在姑瑶山祭奠瑶姬。巫山突出的是瑶姬治水的故事,但巫山是神话里医药技术高到可以搞复活术的几位大巫师所在。所以瑶姬所代表的的炎帝女儿的部落,应该是一个又会治水又会医药的部落。留在巫山的瑶姬部落,后世帮助大禹治水。

5.湖北省。湖北人写到:刘伯温的《郁离子·噪虎》所写“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蔌,鹊集而噪之。”其注曰:“女几山,洛水出焉,东注入江。女几山,在河南宜阳县西,俗名石鸡山”是错误的。《山海经》“中次九经”之女几山,有虎豹无鹊;“中次八经”之姑媱山,俗名石鸡山,无鸟兽。唯“中次八经”之女几山,鸟兽俱全。所以,刘伯温所言女几山,实指湖北女几山。

刘基《郁离子·噪虎》原文:郁离子以言忤于时,为用事者所恶,欲杀之。大臣有荐其贤者,恶之者畏其用,扬言毁诸庭,庭立者多和之。或问和之者曰:“若识其人乎?”曰:“弗识,而皆闻之矣。”或以告郁离子,郁离子笑曰:“女几之山,乾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鸲鹆闻之,亦集而噪。鹎鶋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郁离子”是刘伯温自己的托称名字。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谥曰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郁离子》的寓言体风格颇似《庄子》的语言风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更为重要的是,《郁离子》还吸收改编了一些《庄子》的寓言来就事论理。除却《郁离子》,刘基的众多诗文中也有许多《庄子》痕迹。因而,一般认为,像庄周的《庄子》一样,《郁离子》并不是可靠的信史。况《郁离子》也没有记述“女几山”的地理位置,宜阳说只是后人所做的注解。

除上述之外,唐代白居易《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唐代岑参送梁判官归女几旧庐》、唐代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宋代邵雍《女几祠》、宋代蔡襄《云中不见女几山》、北宋张耒《女几山》、明代魏云霄游女几山》、明代顾达《谒女几祠》、明代唐寅《山路松声》和《游女几山》等诗都涉有“女几山”,大都指河南省宜阳县的女几山。

女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无法解释,只是是对女巫师的尊称。有人说,如果把“几”换成“姬”,其义不就明白了吗?

汝州东北部的“女几山”也可这样解释吗?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在汝州区域“女”通“汝”,故尔则为“汝几山”。在如今的小红寨山北约5公里远有座山名为“箕山”。此山不高也不大,外形似簸箕,故名箕山,当地人又称其为“枕头山”、“鸡山”。大熊山所处的位置属于中岳嵩山,也称嵩箕山脉。嵩山和箕山都亘古显赫,蜚声中外。

据史料记载,帝尧时期的著名哲人许由避尧的故事就发生在箕山下,许由死后就葬在箕山上。唐《元和郡县制·告成县》记:“许由山,在县南十三里。”《正德汝州志》:洗耳河:在州西门外,源出箕山。按《通典》云:“箕山在汝州北五十里,属登封县。许由避尧之让,隐于箕山,洗耳于此,故名。”在当今地图上找不到箕山山脉的标注,能找到的“箕山”是在小熊山北端的券门水库东边,有的地图标记为“鸡山”。这里就是许由墓所在的“许由山”。然而,箕山山脉不应只是一个点,一个山头。许由山以许由而名,箕山就是许由山,箕山山脉则以箕山之名而名。通常所称的嵩箕山脉是指中岳嵩山,主要涵盖的有伊川县东部、登封市全部、偃师县南部、巩义市南部、荥阳市南部、新密市全部、新郑市西部、禹州市西北部和汝州市北部,颍河自西向东折向东南贯穿其中。以颍河为界,北部为嵩山山脉,主要有太室山、少室山、浮戏山、具茨山等;南部为箕山山脉,主要有万安山、箕山、风穴山、大熊山、鸠山、大刘山等。因此说,大熊山(大红寨山)位于箕山山脉之中,历史上也称其为属于嵩箕山系,或者说位于箕山之阳或箕山南麓。大熊山是箕山山脉最高的山峰(1150.6米)。

大熊山在古代曾称为“梁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载:“汝水又东,黄水注之。水出梁山,东南径周承休县故城东,为承休水。”《大唐开元占经》载:“《未央分野》曰:郑治颖川,从荥阳南至梁山,东至龙山,今为颖川。”

《楚辞.天问(汉王逸注)》:“禹以天下禅与益,益避启於箕山之阳。”这里所说“箕山之阳(阴)”应当是伯益所封梁国,即“梁故国”,即梁山(大熊山)周围区域。由此看来,梁山、箕山、大熊山即是同一区域。伯益梁国由所在的梁山而得名。汝州、登封和禹州交界的大熊山是为纪念黄帝有熊氏而命名。大约在明清之后,山名讹写或演绎为大雄山、大红山、大洪山、大红寨(山)、大鸿寨(山)等。大约在唐代之前大熊山又名梁山,其名起源于8000年前在此生活的女娲国,由于舜帝将此地封于伯益,其名声鹊起,自唐之后称者渐少,最终几乎无人知晓;大约始自汉代崇尚道教之时,箕山蜚声遐迩,终为箕山山脉之称,止于唐宋其声名湮没梁山。

说到女娲国,谈到箕山,联系到女几山,读者是否将“箕”山和“几”山联系到了一起?是否把“箕”、“几”与“姬”联系到一起?这不是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吧!换言之,“女几山”就是“女姬山”的简写,是“汝箕山”的初文原写,至迟在战国之时就已出现,据考《山海经》正是当时的作品。“箕山”是后人的改写,规避了“女”字,略去了地域冠名,只写了主名。这大致发生在唐代。唐代出现了“箕山”的名字,同时把高大的“女几山”也搬到了低矮的许由山,“梁山”也丢了,“大熊山”也变味了。

然而,研究地理的专家,没有忘记“女几山”,到明代时仍然将其标记在汝州的东北部,而没有用那些非马非驴的名称。

女几山是大熊山/大红寨(山)/大鸿寨(山)的本名初文,其义为“女姬山/汝姬山,又曾名梁山。箕山本应是女几山,被人偷梁换柱移到现在的许由山。女几山高1150.6米,是箕山山脉的最高峰,中岳嵩山区域的第二座高山。

最后谈谈,为什么古人一致认定汝州东北部这座女几山呢?首先,这个“女”本身就与女娲、女水、汝河密切相关。再者,我们看一下《山海经》“中次九经”的记述可知,中岳嵩山区域内的一些山名就在其中:首山、熊山、隗山、葛山,包括女几山。最后一段记述最为重要:“文山、勾檷、风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