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49周|谈美: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

 不吃少女 2023-09-21

这周读的是朱光潜的《谈美》。

开始对审美有初步概念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大人总是喜欢给我和姐姐买粉红色的衣服,小女生,看起来粉粉嫩嫩总是可爱的。一次依旧,姐姐竟不喜欢,觉得很难看,顺带教育了我和妈妈说:“不要因为颜色是粉红色的就觉得好看。”于是转头挑了一件青灰色的衣服,因为喜欢它的“设计”。

后来我打算买一双直排轮,合适的码数刚好只剩下主色调为粉红色和绿色的两款,尽管自己对那双粉红色的鞋算不上称心如意,但绿色却完全在我的预期之外。当自己指着粉红色的那双,爸爸和姐姐都说绿色的明显比那双粉红色的如何好看云云,言语中透露出一种害怕我买那双粉红色直排轮的“焦虑

这一系列的事情,让我拓宽了对“美”的感知。我并不是说爸爸和姐姐就是对的,而我就是落于俗套的。只是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对美的感知非常单一,甚至只是盯着颜色这个单一的元素,而通过这些事例,让我明白“美”的表现与内涵还很丰富。

所以后来我也相信,审美是一种可以被引导、被锻炼、被提升的能力。我喜欢读《赖声川的创意学》、《中国艺术这类书籍,归根结底也是出于好奇心,不仅对美学好奇,也对自己的可塑性好奇。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谈美》朱光潜

《谈美》这本书中,朱光潜对美感有自己的定义,但书里倒没有明说,或许三言两语为美感下定义实属过于草率。但他对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美感与占有欲等进行了区分。

平时对生活的感知不够细腻,的确容易将许多东西以笼统粗糙的语言一箩筐囊括在内。看书里对在描绘各种名词之间的差距时,例如美感与快感——

作者举例,英国学者罗斯金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是错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比起认为作者的划分有道理,我更叹服于这种对感知的分层以及再分层,实际上这是经过一番思考后的结果。这种敏感与细腻让人更有发现美与选择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不知不觉中,这些能力的驱使又形成自己对美的判断标准,即后人摸索伟大作品背后暗藏的规律所在。

诚如《小说课》作家所言,“一千个”读者不可能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亿万个”读者同样不可能有“亿万个”哈姆雷特。文学有它的标准和要求。

不经修饰的噪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始终是噪音。判定“美”不是一种范式,但美学、艺术同样也有它的标准和要求,谁又能不爱美丽的事物呢?

其实,读书笔记写到这我就开始心虚了。毕竟作为记录自己读书心得的文章,我有自己藏起来的部分,又因为篇幅与水平的限制,难以将书中的精华展现出来。如果听我哐哐一顿碎碎念,能引起大家对《谈美》这本书的兴趣倒还好,少一些自惭形秽。

书中除了讲道理,也讲实操,包括附录《颜色美》《形体美》《声音美》三章讲解。自有文明以来,有关美的作品与研究数不胜数,而人的一生有限,深度的挖掘则需要借助巨人的肩膀,少走弯路。

或许你会说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每个人都致力于此,恰好书最终的落脚点,是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谈美》朱光潜

活出本色,又谓活得自然。作者说:“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如果以书中谈过的美来形容人生,的确人生的一开始总是少不了模仿,我们走在前人铺好的道路上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走好人生的路,但随着边际效应的显现,加之好强的心不满于框架的束缚,我们便开始创造。

就好像原本工整对齐的格律,后来却成了形式主义的流弊,新时代伟大作品的诞生则起于突破束缚,展现自然的自我。作者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那么学习艺术,提升美学修养,实质上也是在学习如何对人生之路进行修整。

但我这一番话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功利,我得先说明不是的。借用《谈美》最后一章的标题,“慢慢走,欣赏啊。”这些修整,都急不得也不必要在一朝一夕。

之前我提过不喜欢事事以意义去考量它们的价值,但如果将愉悦、快乐也当做意义的一部分,或许这就是美之于我的意义。而这些快乐,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它终其一生,这也注定了它应当留存于慢慢走的欣赏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