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好风险管控、隐患排查两手抓

 学院2009 2023-09-22

ISO标准的推广者 2023-04-21 06:00 发表于北京


在北京市今天中午举行的长峰医院火灾事故通报会上,北京市消防总队副总队长赵洋通报了此次火灾的事故原因。赵洋表示:经初步调查,事故系医院住院部内部改造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引燃现场可燃涂料的挥发物所致。事故具体原因和损失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下一步,我们将痛定思痛,举一反三,聚焦医院、养老机构、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场所、单位,扎实开展排查整治,推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整改消防安全隐患,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来源:央视新闻

       如何做好风险管控、隐患排查两手抓

安全事故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无声的压力,更是让奋战在一线的安全管理人员惶惶不安。这也反映一个事实,“一岗双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不再是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成为追责的依据。
仅靠突击式的隐患排查是防不住事故的,只是以“静态的点”搏“动态的线”。如何正确使用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将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工作落到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发挥其作用,真正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才是关键
因此,企业真正落实了“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这项工作,而不是流于形式,可能就能管控的了风险、消除的了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安全管理工作也没有重来的机会,企业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落到实处,有了这个后盾,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安全、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成为企业的保命符。

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按照建立组织机构→编制实施方案→建章立制→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分级→风险管控→风险告知培训→持续改进的步骤来实施。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精准、动态、高效、严格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时,应结合实际特点,全面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提升企业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01

建立组织机构

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工作。日常办事机构宜设置在企业安全管理部门。
  • 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
  • 分管安全领导、分管生产领导、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
  • 技术、安全、质量、设备、材料、财务等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02

编制实施方案

企业编制的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应包含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具体内容、工作要求、详细的工作计划、考核奖惩等方面。
方案编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施工现场实际和目前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调配,能够确保按照方案中的实施程序开展全过程工作。

03

建章立制

组织相关人员查阅必要的企业信息资料、相关法律及其他信息,制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教育培训制度等,以及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确保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有据可依并顺利实施。

04

风险辨识

1.风险点划分
风险点的划分在遵循“大小适中、功能独立、范围清晰”的原则,根据管理经验,针对企业或建设项目生产、管理内容进行系统划分,按照一定的划分原则,将整个生产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子系统)。
风险点划分一般方法:
  • 以部门为单位,按照安全责任分区,进行区域划分。
  • 按照作业区域等不同进行进一步划分(如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确保风险点识别全覆盖。
  • 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非常规作业活动应着重注意。
  • 再考虑其他未涉及的区域场所、设备设施等。
2.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关键工作,指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1)危险源辨识对象
  • 根据识别单元,细化分解、确定辨识对象。
  • 设备系统识别对象根据风险识别单元所属设备构成,逐一具体到每个独立设备;
  • 作业任务识别对象按风险识别单元,逐一具体到每道工序;
  • 作业环境识别对象按风险识别单元,逐一具体到现场区域每个设施。
(2)危险源辨识方法
  • 以生产作业过程为主线进行危害分析可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
  • 以设备设施和厂区内及周边环境为基础单元进行危害分析可选用“安全检查表(SCL)法”。
(3)风险类别
根据风险分析出的各类危害因素,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后果,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共二十类。

05

风险评价分级

风险评价分级在风险分级管控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系风险辨识和风险管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根据风险评价分级结果,可以使风险管控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才能给予风险最合理的风险等级。
(1)风险评价
评价方法有定性、定量和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三类,综合考虑各类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因素,普遍采用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其中尤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和风险矩阵法(LS法)使用最为广泛。考虑到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建议作业活动风险评价采用LEC法,现场环境和设备设施的风险评价采用LS法。
(2)风险分级
结合风险评价结果,依据国务院安委办的相关文件,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进行标识。

06

风险管控

1.风险管控原则
风险管控工作应遵循全员参与、分级负责、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落实管控工作时应具有针对性,重点管控重大、较大风险,定期监测一般、低风险,最大限度实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2.风险管控措施
管控措施应按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的顺序依次选用。

07

风险告知培训

将风险辨识、评价、管控工作成果汇总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结合空间平面图,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实现一点一表、一企一册,通过班前班后会、安全活动月等形式,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
在醒目位置和重点施工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该区域或者岗位的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应急处置流程及报告方式等信息,确保各管控层级均能掌握安全风险的防范、应急措施。

08

持续改进

1.体系运行落实保障
  • 管理制度保障,制定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风险管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辨识评价管控程序及内部激励方式等,确保管控工作落地。
  • 组织机构保障,成立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
  • 工作计划保障,每年根据本年度工作要求制定风险管控工作的重点和时间节点,逐步推进。
  • 智能管控保障,现场设置电子屏实时播送企业风险分布图、数量统计、区域统计信息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氛围。
2.管控效果验证
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每年要对管控效果进行验证,形成管控效果验证报告。验证事项包括制度的执行情况,管控人员的认知程度,管控措施的落实程度,管控文件的归档情况等。
3.管控体系持续改进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更新和改进。当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目标、管理状况发生变化时、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出现调整等情况时,应及时对现有的风险进行更新。在体系稳定运行以后,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风险分级管控管理信息化平台,固化成果。

把隐患消灭在事故之前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促进和补充,一旦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发展成隐患。现实中很多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规范,有排查无整改、有排查有整改无验收等现象屡见不鲜。那么,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把隐患消灭在事故之前呢?下面将从组织管理、隐患排查、隐患治理、持续改进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01

组织管理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设备等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的职责。
2.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
召开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动员大会,制定建设工作计划,明确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及预期效果等内容。
组织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步骤、任务分工、工作要求和考核奖惩等内容,并以红头文件形式发布。
3.建章立制
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考核奖惩制度等,以及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作业指导书等指导性文件,确保体系建设有据可依。
4.实施培训
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对全员进行培训教育,明确学时、培训内容、培训对象、考核方式等;
培训内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程序、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与标准、隐患排查防控措施落实及要求、闭环管理等;
培训考核:培训结束后组织考试,并将考核结果计入培训档案。

02

隐患排查

1.确定隐患排查类型、项目
隐患排查类型: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季节性隐患排查、日常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隐患排查项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的“风险点、危险源”可以作为隐患排查的对象,根据隐患排查每个对象的特点、时间安排、季节特点等,确定具体的隐患排查项目。并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
2.明确隐患排查依据
常规的隐患排查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3.编制隐患排查清单
方案一:根据隐患排查依据,以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企业按照场所、区域、部位分别编制适合本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内容。
方案二:将风险分级管控中的控制措施直接变成隐患排查清单,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如:山东省发布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DB37/T 2883-2016),隐患排查清单分为生产现场类和基础管理类。
江西省发布的《江西省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分级实施指南》,隐患排查清单包含基础管理类和现场管理类,每类隐患排查清单包括排查类别、排查内容、排查依据、排查方法、排查记录、排查结果等具体内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实施隐患排查
按照体系要求,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企业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确定不同的排查组织级别和频次。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03

隐患治理

1.通报隐患信息
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治理期限及治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
2.下发隐患整改通知
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制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完成期限等提出要求。
3.隐患分类治理
存在隐患的单位在实施隐患治理前应当对隐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分类进行治理。一般事故隐患要求立即整改或限期改正,重大事故隐患要求实行即时报告。
  • 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
  • 重大事故隐患: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应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4.隐患治理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结束后,企业应当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若验收合格,隐患治理结束,隐患消除;若验收不合格,由验收人返回给整改人(单位)重新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04

持续改进

1.评审
企业应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和执行情况进行评审,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也应及时组织评审。
2.更新
企业在出现以下情形时,应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
  • 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 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
  • 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 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
  • 企业自身提出更高要求;
  • 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 其它情形出现应当进行评审。


体系内审流程、现场审核技巧 

带团队做管理,不要想着去管人 

各车间危险因素识别教材汇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